周永茂

简介:
[展开]

周永茂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周永茂,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58年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核能进修班毕业。中原对外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反应堆工程和科技第一线从事设计、研究和建设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交给的许多核科研任务:完成了“双流程堆芯”潜艇核动力堆本体的早期设计方案;主持开展了为生产堆、动力堆、游泳池堆的燃料元件与氚靶元件的首次国产工艺定型工作;参与了高通量堆设计建造和工程的重大决策,该堆的设计特色,国外尚无先例;核工业二次创业期间,领导民用微堆的开发,该堆在国内外各建造4座,赢得了很好的国际信誉和经济效益。本世纪初主持开发用中子俘获疗法医治脑瘤的核医疗器械-<医院中子照射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研职务

        核反应堆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反应堆工程的设计、研究和建设。承担完成“双流程堆芯”潜艇核动力堆本体的前期设计;主持了生产堆、动力堆、游泳池堆的燃料元件与氚靶元件的首次国产工艺定型验证工作;参与国外尚无先例的高通量堆设计建造的重大决策;领导了民用微堆的开发工作等。曾二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历任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中原对外工程公司总工程师等职。

人物事迹

  “我是在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前夕踏上工作岗位。我对放射性行当曾执意追索,并非纯粹出于初生牛犊不怕虎,更多的是领悟了这是居里夫人开创的伟大事业;当时也是我国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战线;加上求学时期敬仰的钱三强夫妇、王淦昌、彭桓武等传奇人物都在眼前领导并指点我们的具体业务;再看周围如饥似渴在外文文献堆里勘探宝藏的老同志们,一个个全神贯注,分秒必争地埋头耕耘,确是一种催人奋进的氛围。致使既有惰性又是改行的我也不甘落后,甘愿冒着u2018炮火u2019前进。”
  周永茂长期在反应堆工程和科技第一线从事设计、研究和建设工作,完成了国家交给的许多科研任务:完成了“双流程堆芯”潜艇核动力堆本体的早期设计方案;主持开展了为生产堆、动力堆、游泳池堆的燃料元件与氚靶元件的首次国产工艺定型验证工作;参与了国外尚无先例的高通量堆设计建造的重大决策等工作。
  在封锁、禁运的年代搞尖端的核项目,“自力更生”,“废寝忘食”对周永茂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而“奋不顾身”也不是一个口号。周永茂曾两次受到放射性超标照射。第一次是在六十年代末,在一次核事件中最严重的“燃料烧毁”事件中,作为研究室主任的周永茂,亲自进入热室,用手清除UO2碎片。这核燃料裂变的碎片不仅有能渗入人体内的放射性裂变气体,还有长衰期不等的强放射性裂变产物,更有达几百万年半衰期的锕系元素。“当时我想我已有一儿一女,自己才30多岁,对电离辐射还能抵挡一阵子。再说平时看了那么多文献、照片,对裂变产物的知识终究要比其他人多一些,决定当仁不让了”。第二次是1984年,在微型中子堆的试验中,在十多个小时中,受到的职业照射达年允量的三分之一。周永茂对这两次事件,一直认为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关键时刻的行动都有结论性的收获,丰富了理性知识,忧的是身体已受到了损伤。
  今天,中国的核工业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周永茂领导着民用反应堆的开发,并在国内外各建造了4座民用堆,赢得了很好的国际信誉和经济效益。

科研成果

潜艇核动力的早期设计

周永茂

  在原子能研究所承担的核潜艇动力堆及其控制系统等研究设计任务中,任工程设计室结构组长。组织设计攻关,克服热应力、热辐射、热冲击以及高温水密封等困难,搞出了满足军方体积、重量限制的双流程堆芯堆本体设计方案。由第一代艇一直沿用至今。国产燃料元件制造工艺的辐射考验评定。在苏联专家撤走、封锁技术的形势下,具有战略意义的我国生产堆、陆上潜艇模式核游泳池研究堆,待国产燃料元件装堆。他组建了技术上完全陌生的生产堆、潜艇堆、研究堆以及氚靶元件的研究小组,建立了高温高压与中温中压堆内外考验回路以及相应的配套工程实验室。编著考验方案、跟踪考验远行、分析考验结果,为这些堆的顺利启动投产,为氢弹装料爆炸提供了首批辐射行为依据资料。高能量工程试验堆的设计建造,主持堆芯方案的设计攻关。从上百项方案中,抉择规则栅格、欠慢化堆芯方案设计。该堆比美国同类的高浓铀装量,每炉均少10—26公斤,照射中子量通量比俄、法同类约高70—80%,符合中国国情。通过定位栅板与控制布局及导管压板的特殊设计,使该堆可按考验任务品种与数量来组成堆芯的几何与大小。这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设计,在国内外同类堆中尚无先例。该堆设计备受日本、澳大利亚等外国同行的赞赏,誉为国际先进的高能量工程试验堆。

微型中子源堆的研制与开发

  他主持研制成功非能动力率自稳特性的研制堆。这种固有安全特征在当时我国研究堆中尚属首创,国际原子能机构把我国微堆与美国TRIGA堆核加拿大SIOWPOKE堆并列评价为“具有独特的亲用户安全性能”的低功率研究堆。现在微堆已在北京、上海、济南、深圳各建一座,还向巴基斯坦、伊朗、叙利亚、加纳各输出一座。

学术著作

  《原型微堆的设计与建造》、《原型微堆的初步安全分析报告》等。

个人荣誉

  曾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还获得国家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淡泊名利的周永茂

  周永茂,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现任中原对外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中核集团科技委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我们国家要搞原子能,我知道当时有钱三强等在国务院三办(核工业部前身)带领一批学生搞铀浓缩……”周院士为我们细细道来当初与核结缘的故事。1955年他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在一种机缘巧合下进入了核行业。“当时我们的工作地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那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我们工作的战线攸关我国经济与国防建设,在那里同我们一起工作的有钱三强夫妇、王淦昌、彭桓武等传奇人物,我是在u2018863计划u2019提出者之一的陈芳允同志所带的组工作,由于之前并未接触与核有关的东西,心里还是没多少底,曾在焊一个核检测上用的放大器时由于基本的绝缘保护没加上导致了通电后爆炸,这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当时的一些同志还有些忐忑不安,但是钱三强等领导都前来做思想工作,跟我们讲述他们的工作经历,让我们打消了顾虑,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我在这收获了很多受用一生的习惯:工作时把目标确定到每一个周,把任务确定到每一个人身上,把计划制定到每一年,这样能很快提高工作效率;在做每一个项目前都会认真调研文献,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这些都成为了我后来研究微堆的重要财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1956年我们一起前往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的同志基本上都成为了核行业的中坚力量。”周院士的经历再一次告诉我们:成功并不一定取决于超人的才智或特殊的技艺,也不取决于教育、勤奋工作或者好运气,成功属于虔诚地、持之以恒地去实践那些简单的良好习惯的人,不仅是在科研上,在生活中也一样,正是这些习惯的养成铸就了一批我国优秀的核专业人才。
  回国后周院士长期在反应堆工程和科技第一线从事设计、研究和建设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交给的许多核科研任务:完成了“双流程堆芯”潜艇核动力堆本体的早期设计方案;主持开展了为生产堆、动力堆、游泳池堆的燃料元件与氚靶元件的首次国产工艺定型工作;参与了高通量堆设计建造和工程的重大决策。该堆的设计特色,国外尚无先例。他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技奖。获得国家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核工业二次创业期间,他领导了民用微堆的开发,赢得了很好的国际信誉和经济效益。他主持研制成功非能动自稳特性的研究堆。这种微堆只有一根控制棒,他的固有安全特征在当时我国研究堆中尚属首创,国际原子能机构把我国微堆与美国TRIGA堆和加拿大SIOWPOKE堆并列评价为“具有独特的亲用户安全性能”的低功率研究堆。这种微堆集中了周永茂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工作者的心血,有的时候真的是冒着健康危害在做实验。现在国内微堆已在北京、上海、济南、深圳各建造一座,还向巴基斯坦、伊朗、叙利亚、加纳、尼日利亚等各输出一座,现在已建成九座微堆。
  微堆在民用很多方面作用都挺大的,周院士很高兴地向我们举了三个例子,让记者也更加清楚中子活化分析的意义所在。“人体中必需微量元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如果我们将这些元素的含量通过中子活化分析测定出来的话,对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帮助。”周院士提到,“曾经有舟山渔民由于他们的小孩子有咬指头、啃指甲的现象,而来原子能院做元素分析检测。我们的一些专家将孩子的头发或者指甲剪一点下来,拿到反应堆上化验,确认了孩子确实有缺锌的病症,然后就联系当时北京第四制药厂生产一种补锌剂给予渔民们,缓解了当地的缺锌状况。”另一个例子是利用中子活化分析帮助刑警破获案件,“上世纪80年代冬天的一个清晨,有一对中年夫妇在路旁健身,一辆皇冠车急速行驶而来将男士撞死后逃逸,公安人员细细勘查现场,只找到一块玻璃的碎屑及一些衣服的纤维,无法破案,他们便将玻璃屑和碎布条拿到核反应堆上化验,找出玻璃、油漆的元素,就凭着这点蛛丝马迹,很快地找到了疑似作案车辆。起初司机嘴很硬,不认账,公安人员在其车上的前排座位中间又扫出一些玻璃碎屑,拿到反应堆化验,结果跟现场收集的玻璃的元素完全一样,于是马上将司机逮捕,案子破得非常漂亮。”周院士还提到前年曾轰动一时的光绪皇帝死因公布一事,对于光绪皇帝之死,近百年来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桩迷案。为解开这一历史迷案,来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充分利用“中子活化”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使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对光绪帝的头发、遗骨以及衣服和墓内外环境等样品进行了反复检验和缜密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百年疑案得以确证,尘埃落定,真相大白。
  在交谈中记者感觉到周院士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是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是一个排除外扰静心研学的人。在离开核军品研究后,本世纪初他主持开发用中子俘获疗法医治脑瘤的核医疗器械——医院中子照射器。在国外这相关的领域已经有了成果和实践应用,而且效果也非常的好。“我做这个不是为了钱,我只是想让这个成果为社会为病人造福,因为在有的情况下,生命是不在乎钱的,那是在救命。”
  我国首座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小型医疗专用中子照射器示范装置已达到设计额定值,它的建成使我国微堆技术与硼中子俘获疗法密切结合。现在,周院士正全身心投入其中,争取此示范装置早日进行临床试验。“到了50多岁我还和家人一起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生活,在2000年我将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金全部投入到微堆的改进研究,房子的事情就一直拖着。”在回答记者对于当下科研中存在一些浮躁之风的看法时,周院士提到这样一个细节。现在中子照射器这个项目国家并未立项,因此现在周院士所处的研究阶段是比较艰苦的,但是对于国家和人民,周院士一直向我们强调“责任感”,但是事情也应该客观看待,对科研人员,对于并非能够立竿见效和具有社会效益的科研项目,我们还是希望国家能加大对其投入。
  科学家们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都拥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在周院士身上也得到了印证。记得最初踏上工作岗位,周院士看了一场有关居里夫人的电影,片中居里夫人为了放射性物质研究而甘愿忍受其辐射,以此为楷模。怀着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周院士就曾经历过两次放射性超标照射事件。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按计划开动。对核安全与核性能紧密相关的反应堆燃料棒的综合考验,在堆工所游泳池研究堆中满功率运转着,但突然出乎意料地发生了“燃料烧毁”事故。那时管理层对核的安全意识很差,在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要求对切割热室中的机床与不锈钢覆面进行人工去污操作,那有大量的二氧化铀碎片。当时作为燃料元件研究室主任的周院士想:我已有一儿一女,就别让年轻人冒险了。于是他就义无反顾地和另一位同志一道冲锋在前了。待听到耳机“剂量已下降,及时撤离”的命令,他们在热室里整整操作了20分钟。第二次是1984年春,在微堆研究中,为了作好充分准备,在开堆前三天需要对满功率下的控制棒位进行了仔细的刻度校核,为监视科研人员对各档通量水下的参数与标定,周永茂院士背靠堆水池围栏坐着,这里却是接受辐射最强的地方。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实而长久的动力,而能够给一位科学家如此动力的,是他愿意为科学献身的伟大抱负,而这也他被所有人尊重的原因所在。  
  “我是个不善言谈的人,很少到外地参加一些会议,基本上是不接受报刊杂志的采访的,现在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中子俘获疗法的临床应用上。”周永茂院士笑了笑说到。越是虚怀若谷的科学家,越表现出一种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对学术的敏锐、严谨,生活中谦虚、儒雅,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感,淡泊名利。这些品质之于他们,是深入骨髓而达于外表,时刻都散发出智慧的光辉。于平凡之中见伟大,以细微之处见精神。“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个人的意志才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学校的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都是差不多的的,但是人的成长却是参差不齐,而且教育模板是不能刻出优秀的学生来的。因此还是那句老话:革命靠自觉。”对于当下的教育,周院士向我们提出了他的看法。
  “我和你们这所学校是有渊源,52年前,在国家决定研制核潜艇时,我有幸和来自u2018哈军工u2019的20多名教师和学生一起工作,在这期间我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所以我一直都想来这所培养了很多优秀学子的学校看一看,走一走。”沧桑岁月,是一种阅历的积累,更是一次新的飞跃的基础。“吾生也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周永茂院士仍在不知疲倦地努力探索着,我们也期待着中子俘获疗法能早日用于临床,看到这位老人最舒心的微笑。

更新日期: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