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荣

国 籍:中国生 日:1917年2月出生地:营山县合兴乡
简介:(1917.2-1987.9)四川省营山县人,1933年参加了赤卫队,任红九军七十三团宣传员、师当通讯员。抗日战争,在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当排长、连指导员,1938年任团政治处宣传干事、组织干事,1942年任三八六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三八六旅十六团总支书记。1943年,他调任决一旅政治部组织科副……
[展开]

杨世荣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杨世荣(1917—1987)四川省营山县人。

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宣传员,红三十一军供给部专职支部书记。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副科长,三八六旅十六团总支书记,决一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决一旅二十五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一旅三十三团政治委员,豫西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豫西独立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政治学院速成系班主任、速成系副主任、主任、大队长,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生平

       在长征途中无论三过草地多么艰难,他都要抢着背缝纫机,一停下来休息,他就开机做工。1936年4月,他在草地扎坝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秆12月,部队到达陕西土桥,他光荣地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杨世荣

“七.七”事变后

  国共合作,红军进行了改编。杨世荣所在的红三十一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杨世荣在教导团学习两个月后,被任命为排长,并随一二九师工作团到达山西省和顺县,开展发动群众和扩军工作。同年12月,他被调到三八六旅补充团(后改称十七团)一连任指导员。该团是以原红军七七二团的三个连为基础,加上新战士扩建的。除老连队武器杨世荣被派到担架队当担架员配备较全外,其他连队每个班仅有一、二枝步枪,其余都是鸟枪、梭标等,称为“红樱枪团”。一连也是这样一个“红樱枪团”。该团组建两个月后,就参加了神头岭伏击战,并担任左翼突击。战斗打响后,七七二团一营与补充团由公路东西两翼向敌主力纵队猛冲,将敌人的队伍截为数段。战士们用鸟枪、梭标与日本鬼子展开搏斗。这场战斗,共歼敌1400余人,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部队装备相应得到改善。

 

 

 

 

1938年11月

  杨世荣任十七团政治处宣传干事。不久,任三八六旅政治部组织科干事。1942年,任三八六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同年被选为旅党委委员。1943年1月,任三八六旅十团政治处总支书记。这期间,他参加了豫北焦作一带破袭敌人铁路的许多战斗,以及香城伏击战和击退阎锡山反共高潮的浮翼战役。

1943年4月

  三八六旅和决死纵队第一旅进行干部调整,杨世荣被调到决死纵队工作,最初担任决死一旅组织科副科长,后调任决死一旅二十五团政治处主任。这时,日寇以“铁滚大扫荡”战术向我边区进攻,施行“三光政策”,大肆抢粮、毁粮,妄图断绝我根据地军民的生路。我军一方面要打仗,另一方面又要搞生产,以减轻人民的负担。面对险恶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杨世荣十分重视抓好政治思想工作,注意发扬民主,并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来影响带动全团干部战士。

1944年

  阎锡山与日寇勾结,并在日军的配合下大举向我太岳地区进犯。太岳军区决定进行坚决反击。6月12日,二十五团和三十八团奔袭全歼日伪军一个团直机关及两个营。9月,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太岳军区决定集中兵力发动第二次青(城)浮(山)战役,以消灭阎锡山的六十一军主力七十二师。我二十二团、三十八团和洪赵支队联合组成左纵队,首先攻歼驻守徐家安子的敌七十二师二一五团。战斗中,杨世荣把政治工作做到前沿,把政治鼓动带到阵地。阎军虽然利用坚固工事进行顽抗,使我参战部队伤亡很大,所剩不足2个连。但由于他们平时养成了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终于同其他兄弟部队一起,攻克徐家安子,全歼了守敌。

抗日战争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世荣被调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一旅三十三团任政委。1946年1月,他进入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

1946年7月

  胡宗南和阎锡山联合进犯晋南解放区,被我太岳部队击退。8月,我军发动晋南战役,向驻扎在同蒲路上临汾至灵石一线的蒋军发动攻势,先后解放了洪洞、赵城、霍县、灵石、汾石、豫城等地。在攻打洪洞县的战斗中,杨世荣带领突击队猛打猛冲,指挥部队攻进县城。在激烈的枪林弹雨中,他右腿负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所限,这粒子弹在他身上成了永久的纪念,伴随他度过了以后的41年。1947年7月,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毛泽东主席制定的“执行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计划,转入全国规模的大反攻。8月下旬,太岳兵团由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地区,建立新的解放区,发动了灵陕战役。在攻打灵宝的战斗中,杨世荣担任政委的三十三团的任务是打穿插,截断了敌人的退路,顶住了敌人无数次疯狂进攻,圆满地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保证了灵陕战役的胜利。

  灵陕战役后建立了豫西军分区,三十三团扩建为豫西独立旅。1948年2月,杨世荣调任豫西二分区政治部主任兼豫西独立旅政治部主任,并担任中共豫西地委委员。1948年11月,豫西独立旅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

1949年3月

  杨世荣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随军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进军两广、解放大西南的各次战役,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功绩。

新中国成立

  杨世荣担任云南军区后勤部政委。遵照毛主席“解放全中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人民解放军永远是支战斗队”的指示,他带领后勤部的同志,跑遍了云南省。在当时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困难条件下,掌握了全省道路、地形及其它一些情况,为制订战略预案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1955年1月

  杨世荣被选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学习,同年,他被授与大校军衔。在学习中,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被评为“模范学员”。他总结的学习方法被誉为“杨世荣学习法”,在全军推广。学习尚未全部结束,他就被留院工作。最初,他担任速成系班主任。以后,担任过速成系副主任、主任,学员大队大队长,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并先后被选为院党委委员,院党委常委,院监委副书记。1957年,杨世荣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61年,他被晋升为少将军衔。

社会评价

  多年来,杨世荣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保持着老红军的本色,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他从未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老战友友的关系,为子女们的工作“走后门”、谋私利。他的大儿子当兵复员回来,被分配到首钢当炉前工。由于一只眼睛有伤,视力不好,常被电弧击伤,所以曾想调换工作。但是,杨世荣不去找熟人说情,而是让儿子向组织反映。现在,他的这个孩子仍在当炼钢工人。

  杨世荣在工作中,从军队院校的长远建设出发,特别注意培养年纪轻、理论水平高的同志,积极推荐他们到一定的领导岗位上去锻炼。他识大体,顾大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以个人好恶来选配干部。他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几十年如一日,鞠躬尽瘁,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为我军政治思想工作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它信息

  1978年,杨世荣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7年11月27日,他因患心肌梗塞,不幸逝世,终年79岁。

医生杨世荣

       “大娘,你快要出院了,出院后康复锻炼不能少,来,我给你示范一下。”这是不久前一个下午,出现在市中医院五病区的一个情景。一个穿白大褂的青年医生,为右股骨颈骨折已痊愈的沈大娘示范起出院后的康复锻炼动作。这位青年医生就是被患者称为“贴心人”的市中医院骨伤科医师杨世荣。

        2008年,杨世荣作为“80”后的一名青年医生,成了市卫生局属下“杏林”志愿服务队里的一名志愿者。从此,“助患便民”服务成了他的自觉行动。

       今年2月的一个下午,已下班回家的他,骑着电动自行车急急往医院赶。原来,这天下午,五病区39床一胫骨粉碎性骨折的中年汉子要去B超室做双下肢深静脉B超。从病区到B超室,平车如运载不当,极易引起患者的骨折移位,他不放心。平车把患者送进B超室后,他又协助当班医生在检查中变换患者体位,一切做得得当到位,感到得患者连连说:“介好医生!介好医生!”

       每逢星期六上午,中医院的内科、外科、骨伤科都开设专家门诊,来就医的患者特别多。为了更好为患者服务,杨世荣把自己的休息日固定在星期六。每逢这天上午,他和医院其他几位志愿者身披“志愿服务者”红绶带,一早就来到医院门诊大厅,为就诊患者咨询解答,导医导诊。在导诊服务中,杨世荣还会非常细心地向患者问病情、察体状。一次,一个中年男子陪着右脚不能走路的70岁母亲来就诊,他为母亲挂了个骨伤科的号。杨世荣凭着自己在内科、骨伤科的多年临床经验,经询问又得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右手也有麻木症状,认为老人很可能患上中风,便建议他们挂内科专家门诊。这对母子对杨世荣细心、认真、负责,投去赞许的眼光,连声说:“谢谢!”

       杨世荣作为中医院的团委副书记,还先后20多次组织团员和青年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深入农村、社区、企业、敬老院,开展义诊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2008年以来,杨世荣在院内和院外,义务为患者和群众服务,累计已超过800小时。

更新日期: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