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波兹曼

简介: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
[展开]

尼尔·波兹曼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

尼尔波兹曼生于纽约并长住于此。他于1953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德尼亚分校,并分别于1955年与1958年在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取得 硕士及 教育博士学位。自1959年开始在纽约大学执教。1971年他在该校斯坦哈特教育学院开创了媒体生态学的 研究生课程,是媒介环境学派。1993年获教授衔,并作该校文化与传媒系主任,直到2002年。波兹曼先生因 肺癌于2003年10月5日在纽约 皇后区法拉盛辞世。

学科建设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他从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了媒介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他认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必须提出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如何定义“媒介”?到哪里寻找文化的变化?以及如何把媒介环境的变化同我们的行为方式、感觉方式的变化联系起来?由此他提出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目的:讲述关于技术的影响,讲述媒介环境如何创造语境以改变我们思考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

个人著作

概况

波兹曼出版过18部书籍,并为各大报刊写过两百多篇文章。这些报刊包括: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哈佛教育文摘、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

《娱乐至死》(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童年的消逝》( The Disapearance of Childhood)、《技术垄断》( Technopoly)、《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 Education as a Subvertive Activity)(合作者:查尔斯·韦恩加特纳)、《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 Education as a Conserving Activity)、《诚心诚意的反对》(Conscentious Objections)、《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 Crazy Talk, Stupid Talk)、《如何看电视》( How to Watch TV News)、《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 Building a Bridge to the 18th Century: How the Past Can Improve Our Future)。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都是其对西方媒介体制转型深深的忧虑和反思的产物,这在当时西方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

波兹曼最著名的著作之一,与1985初次发行。该书追溯了传媒的变迁,阐述了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的过程。

波兹曼认为电视传媒的娱乐本性使得非娱乐性的信息不得不在“声像”上包装自己,最终导致这些信息在内涵上缩水(换句话说,信息越来越具有作秀的成分)。另外由于电视传媒仅仅是单向沟通,无法与观众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它也就没办法实行教育的职责(因为他认为交流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波兹曼深发了传媒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观点,认为不同的传媒适合传播不同的信息。他在本书中阐述了口头媒介、文字媒介以及电视媒介是如何以不同形式传播信息的。他认为19世纪的美国之所以被认为是“理性时代”,一大原因就是当时的主要传媒是印刷传媒。

本书已被翻译成8种语言,全球累积销量超过200000本。

《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面对当时的美国文化,担心“童年”会逐渐“消逝”,而本书的核心则在阐明童年是如何“发明”(产生),又是如何“消逝”的。

波兹曼把童年的发现看作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而这个发明是与印刷文化的普遍推广和现代学校的建立直接有关的。印刷文化的推广表明,书写文化又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主要形态,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书写能力,才能进入成人社会,才能了解社会的文化秘密。现代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儿童的书写能力,为他们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如此一来儿童与成人的世界就被读写能力的门槛隔开,至此童年和成年两个概念才从文化和文明的意义上诞生。

然而时至现代,成人世界的的文化与规则再一次不再是秘密。在一个拥有电视的时代,一切的信息都基本不受限制的被一切社会成员共享,这样原来被读写能力所限制的成人世界的信息就以影音形式以极大的数量与速度入侵着儿童的世界。如此一来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界线就变得愈发模糊。波兹曼认为在信息以这种形式流通的时代,童年最终将会消失。

《技术垄断》

波兹曼认为一个技术垄断的社会是这样的:这个社会认为人类劳动与思想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高效率,人类个体由于无法进行绝对准确和高效的决断,应当被具备能够做正确决定的人或机制所领导。技术垄断(Technopoly)一词从中文字面上理解或许会产生歧义,它的含义是指人性被非人性、技术性的要求所压迫。

波兹曼认为美国是当前唯一一个进入技术垄断阶段的社会。他认为有许多美国人已经看不到技术的阴暗面了,它们因为想要获得技术,就越来越多的想要获得信息,而越来越多的信息将导致越来越多的信息垃圾。

在书里波兹曼教导人们“要利用技术,不要为其所用”。

主要理论

媒介生态

尼尔·波兹曼是纽约大学媒介生态学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课程的创建人,是媒介生态学真正的开山鼻祖。他在1968年“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年会上的演讲中首次公开介绍“媒介生态学”一词;后来该演讲以《革新的英语课程》(1970)为题发表,他在文中将“媒介生态学”正式定义为“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林文刚评价说:如果说麦克卢汉是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将“媒介生态”一词作为比喻的学者,那么波兹曼就是首先将“媒介生态学”命名为媒介研究中一个正式学术领域的学者。

媒介生态是对信息环境的研究。它所关注的是交流的技术如何控制了信息的形式、数量、速度、分类以及方向;由此,这样的信息构造或者偏见如何影响到了人们观点、价值和态度。 

媒介生态学根本的关注点就是技术,尤其是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并由此阐发以技术为核心的媒介环境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尼尔·波兹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理论建构正是围绕着技术的文化影响所展开的。他认为,技术对人类文化的完全控制发生在技术垄断的文化中。所谓的技术垄断(technopoly),是技术(technology)和垄断(monopoly)两个词的缩写,它是指技术对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所施行的独特控制。“技术垄断是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也是思想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存在于技术的神化,也就是说文化要在技术中寻求认可和满足,并且听命于技术。”也就是说,在技术垄断的文化中,技术就是要颠覆人类的传统信仰,使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都屈服于技术至高无上的权威。

媒介即隐喻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1985)中提出“媒介即隐喻”,言下之意是指“媒介用一种隐蔽但有利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媒介的形式重要而内容不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规定特定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因此,“媒介并非一种通过所处文化来处理自身事务的不偏不倚的工具。它是价值的塑造者,感觉的疗理者,意识形态的鼓吹者,社会结构的严格的组织者”。

媒介即认识论

波兹曼所提出的“媒介即认识论”的命题,是指在媒介化的社会中,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已经不是来自客观的现实世界,而是来自人们周围的媒介世界。本来媒介世界只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并不就是真实的客观世界。但身处媒介环境中的人则往往将媒介世界等同于客观世界,认为媒介世界给予他们的就是真实、真理。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均来自媒介的教导和同化。媒介自身也在有意或无意中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社会结构,影响着人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左右着人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关于媒介对人的影响,美国传媒学者格伯纳的“培养”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行为的基础”,从而形成维持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共识”。英国著名传媒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指出,传播活动是编码与解码的过程,是意义流通的过程,传播者通过自己的编码,“对人们施加影响,为人们提供娱乐,起到教导和说服作用,从而造成非常复杂的感性上、认识上、情感上和意识形态上及行为上的后果”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