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润

简介: 李宪润,字老成,号人东吾西,泰山人,1936年生。1956年毕业于西安军校,历任唐山、乌鲁木齐、西宁驻军美术创作员、秦皇岛市美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美协青海分会秘书长。现任泰山书画院副院长,一级画师;台湾及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国际画家总会常务理事,中国格律诗学会、中国翰园碑林委员;海内外一些美术家组织名誉院长、高级顾问、学校导师、客座教授。
[展开]

李宪润的个人经历

个人履历

个人资料

   李宪润 字:老成

  号:人东吾西

  出生地:泰山

  出生日期:1936年

  毕业院校:1956年毕业于西安军校

李宪润

  职业:历任唐山、乌鲁木齐、西宁驻军美术创作员、中国美协青海分会秘书长。现为中国美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印研究院聘任书画家,泰山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个人简介

  1994年荣获国际书画艺术名人称号。1996年泰安市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作品在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国家级美术、博物馆及日、英、美、德等国收藏。著有《战争的闪电》、《张海迪故事》、《李宪润画集》。曾在马来西亚、台湾、深圳、广东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和关山月、黎雄才、于希宁、郑王乃光等六人举办了大陆名家联展;他独创的“银粉水墨画”获“得利斯”金奖、第九届国际美术大展“世界佛教法王奖”;“滚笔山水”获国际文化交流精英奖、中华民族艺术杯一等奖。1993年参加“中国书法绘画万里行”及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全国百名书画名家笔会。1996年参加鲁百名文艺家千里采风活动。1997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团出访港、澳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进行艺术交流。其滚笔山水、水浆雪景堪称“二绝”。善用双管齐下,左开弓技法,金银粉材料作画,体现出油、版、水彩画的特色。新华社《环球》、《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书画报》、台湾《艺术家》、香港《中国文物世界》及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五十几家报刊特作专题报道,深圳电视台拍映了《李宪润滚笔山水画欣赏》专题片,一致评价他独树一帜的画作为中国艺术宝库献上了一枝奇葩。

  用银粉调墨作画,是著名画家李宪润继独创滚笔山水、水浆雪景后又一个中国画创新成果。历经艰辛耕耘,这一成果终于博得广众认同,命名为“银粉墨画”。

绘画风格

  挥起长毫,扫向画案,滚、戳、拉、拧,诸法齐现,豪气横生,观众正不解是皴是染是点是垛,巨幅山水画已于数十分钟大功告竣。但见墨气淋漓,千嶂犹湿,群峰若奔,气势逼人。这位“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画家,就是最近在四明美术馆举办画展的滚笔山水画法创造者李宪润。他独创的滚笔山水、水浆雪景、银粉水墨画堪称“三绝”,这次他展出的五十多幅作品都是他的精品力作。 

  李宪润,字老居,号人东吾西,1936年生,山东人。滚笔山水、银粉水墨画创始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画师。2000年他在首都中国美术馆举办从艺四十年回顾展,获“中国当代百名杰出国画家”称号。几十年来,李宪润画风三变:上世纪50年代奠定了正统基石,60年代为传统画法,70年代为折皱画法,80年代为滚笔画法。

  谈到变的契机,李宪润常归之于江河源头的 滋养、北国风光的启蒙。昆仑之莽苍、戈壁之浩瀚、长江大河之壮观、森林草原之奇景,他为之振奋,为之深思,也为之迷茫与反省,潜移默化地牵动着他的美学观念和表现技巧。他感到老一套的山水笔法,在这些伟大神圣的自然景观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李宪润革新了中国山水画的主体——山的画法,舍弃了勾勒笔痕,保存了墨色的韵味;舍弃了自然之山,保存了“胸中丘壑”。李宪润将传统画山写水“先勾勒,后擦皱,再点染”的多道复杂工序,凝聚于数刻之内一气呵成之中,观者无不叹为神奇,大饱眼福。

  他的滚笔山水画法,是用长毫鬃笔,墨上蘸浓色,或色上蘸浓墨,在画纸上顺势飞转,滚、戳、拉、拧,融皱擦点染于一炉、集浓淡干湿于一体的一种崭新的绘画方式。应用这种画法,巨幅山水可于一小时之内一气呵成,悬而观常;而于近处细细求之,则一片混茫而已。

  李宪润即用这种滚笔技法,抒情写意。画出了胸中的荡荡大河、莽莽昆仑、滚滚黄沙、荒荒游云,其作品以一种难以言喻的阔大之象、磅礴之势,天风海雨般呈现在观众面前。他用一刻钟所作《千里江陵一日还》,画面峡壁危立,江声浩荡,数叶飞舟顺流而下,颇得太白诗境。滚笔扫出的峡谷烟云,穷极险峻飘涉是现实,又如梦境,细细玩味,有声、有色、有情、有诗,令人心神向往。“看是十分钟,背后十年功呵!”

  在绘制雪景方面,李宪润也走出了一条“人东吾西”别开洞天的道路。他认为传统的留白、矾水失之于生涩、死板、未能象心写意,他几经实验,终于创出水浆雪景法:即用稀浆糊,调以水粉。先是在宣纸正面用墨画出物象结构,再用水浆粉作画。待宣纸正面物象溢出,自然成趣,稍干后,于纸背面用大笔蘸淡墨按物象去势横扫渲染,衬出雪景之主体。画面苍润深厚、柔和明快且富于变化,笔痕含而不露,效果自比矾水高出一筹。其代表作《顶雪踏冰下青天》一幅,清高绝尘,出奇制胜,图中千峰雪裹,万径俱灭,一片冰雪世界中,牦牛已倦于攀越,而一人犹顶雪踏冰,奋进不止。

  李宪润以水浆雪景法所绘花鸟画《万枝披霜》图,画面通体晶莹,玉树琼枝,寒色满纸,而不见雕琢笔痕。又如《春曲》一幅。柳枝尚披严霜,而数鸟已在鸣春。画意哲理,跃然胸中。

  李宪润不以水浆代矾为满足,又尝试以银粉代水浆,作《雪山寒玉龙高卧》一图,但见一片荒寒砭人肌骨,群峰如龙,高卧冰雪,全无人间烟火之气。银粉代色,亦属独创,这种特殊材料,落在宣纸上,出现了特殊美的韵律。这种广泛实践,大胆尝试,体现在新技术新观念,令观者如饮美酒,不期然而自醉。《火树银花不夜天》一幅中,又尝试以油画棒作国画,烟火升腾,五彩缤纷,恰似东风夜放花千树,万紫千红不胜收。可知作者胸中自有祖国在,春色在;亦可知作者一支笔,可冷可热,可忧可乐,一言以蔽之,大笔横扫,纵横捭阖,无不尽如人意也!

  著名版画家苗罡,根据李宪润先生的人品、画品送给他两方大有深意的印章,上镌“人东吾西”、“独开生面”。李宪润引起知己之言,倍感亲切。他说:“艺术贵在有自己的风格,贵在变化。”李宪润从古人入,由造化出,探索革新了传统的山水画法,磅礴的气势、蓬勃的意象、生动的气韵以及风暴般的速度,在他的滚笔山水、水浆雪景、银粉水墨技法中找到了突破口,并达到了合理、和谐成功的统一,堪称画技“三绝”。台湾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长易苏民曾冠名联:“宪章艺道神通造化,润饰自然妙笔生花。”

相关报道

人东吾西创三绝

  ——记著名国画家李宪润

  庆祝《泰山晚报》创刊名家书画邀请展上,一幅4尺的《双鸟展翅》吸引着众多观赏者的眼光,画卷中一对栩栩如生的鸟儿正展开双翅,意欲带着满心的豪情壮志飞向那广阔的天空。浓浓的作品寓意表达着对新创刊《泰山晚报》的祝贺,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著名国画家李宪润在艺术创作中孜孜不倦、不断求索的精神。

  他独创的滚笔山水、水浆雪景、银粉水墨画,被画界誉为“三绝”;他走出了自成一家的新路子,成为国画艺坛的怪杰;他不断接到邀请,绘画个展联展在国内外频频举办,他的画作被国内外有识之士珍藏,评价他画艺和追踪的文章在国内外百余家媒体争相刊载和报道……他就是如今已跻身中国当代国画大师行列、从泰山脚下走出的国画家李宪润。

  酸甜苦辣五十余载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此句用来形容李宪润耕耘画坛五十余年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再恰当不过的。

  1936年,李宪润出生在泰山南麓、汶水之滨的宁阳县花园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李宪润嗅着家乡的花香和父亲写药单处方时的墨香一天天成长起来,玩耍之余常在地上墙上乱写乱画,将来当个画家的志向朦胧地走进了他幼小的意识之中。1954年,李宪润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炮兵学校,从此在绿色军营的训练和陶冶中展开了他的绘画生涯。

  从事绘画至今,李宪润历任秦皇岛市美术研究会研究员,唐山、乌鲁木齐、西宁驻军美术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青海分会秘书长,现为泰山书画院副院长,一级画师,台湾、山东省美协理事,海内外一些美术家组织名誉院长、高级顾问,学校导师、教授。1993年,他参加了由全国选拔的30名优秀中青年书画家组成的中国书画万里行及中南海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全国百名书画家笔会。1994年,荣获国际书画艺术名人称号。1996年,参加鲁百名文艺家千里采风,泰安市委、市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作品在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国家级美

  术、博物馆及英法美日德等国收藏。成功地在深圳、南京、秦皇岛、广东、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十余次个人画展,并和关山月、黎雄才、陈子奋、于希宁、郑乃珖6人在台举办大陆名家联展。他还曾获国际文化交流精英奖、中华民族艺术杯一等奖,银粉水墨画获得利斯金奖、第九届国际美术大展佛教法王奖、《泰山古柏》获国际艺术沙龙奖。深圳、秦皇岛、南京电视台为其拍映了《李宪润滚笔画欣赏》、《李宪润先生的创新三部曲》专题片,一致评价他独树一帜的画作为中国艺术宝库献上了一枝奇葩。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李宪润给自己取字为“老成”,取号为“人东吾西”。他常说:“艺无止境,要学到老,作到老,创新到老。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生命止息,创新留世。”

  几十年来,李宪润画风三变:上世纪50年代奠定了正统基石,60年代为传统画法,70年代为折皱画法,80年代为滚笔画法。谈到变的契机,李宪润常归之于江河源头的滋养、北国风光的启蒙。昆仑之莽苍、戈壁之浩瀚、长江大河之壮观、森林草原之奇景,他为之振奋,为之深思,也为之迷茫与反省,潜移默化地牵动着他的美学观念和表现技巧。他感到老一套的山水笔法,在这些伟大神圣的自然景观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李宪润革新了中国山水画的主体——山的画法,舍弃了勾勒笔痕,保存了墨色的韵味;舍弃了自然之山,保存了“胸中丘壑”。李宪润将传统画山写水“先勾勒,后擦皱,再点染”的多道复杂工序,凝聚于数刻之内一气呵成之中,观者无不叹为神奇,大饱眼福。

  他的滚笔山水画法,是用长毫鬃笔,墨上蘸浓色,或色上蘸浓墨,在画纸上顺势飞转,滚、戳、拉、拧,融皱擦点染于一炉,集浓淡干湿于一体的一种崭新的绘画方式。应用这种画法,巨幅山水可于一小时之内一气呵成,悬而观赏,而于近处细细求之,则一片混茫而已。

  在绘制雪景方面,李宪润也走出了一条“人东吾西”别开洞天的道路。他认为传统的留白、矾水失之于生涩、死板,未能象心写意,几经实验,他终于创出水浆雪景法:即用稀浆糊,调以水粉。先是在宣纸正面用墨画出物象结构,再用水浆粉作画。待宣纸正面物象溢出,自然成趣,稍干后,于纸背面用大笔蘸淡墨,按物象去势横扫渲染,衬出雪景之主体。画面苍润深厚、柔和明快且富于变化,笔痕含而不露,效果自比矾水高出一筹。

  李宪润不以水浆代矾为满足,又尝试以银粉代水浆,作《雪山寒玉龙高卧》一图,但见一片荒寒砭人肌骨,群峰如龙,高卧冰雪,全无人间烟火之气。银粉代色,亦属独创,这种特殊材料落在宣纸之上,出现了特殊美的韵律。这种广泛实践,大胆尝试,体现在新技术、新观念,令观者如饮美酒,不期然而自醉。

  致力泰山风貌创作

  李宪润有个信念:永远以泰山为楷模。在他的画作中,总有三分之一是有关泰山的。那一幅幅泰山迎客松,那一幅幅汉柏凌霄,那一幅幅泰山古柏……无不传达着泰山人民的情谊,无不传达着泰山精神、泰山的情怀、泰山的魂魄、泰山古老的文化。他心中始终坚信: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泰山是世界的。

  李宪润自居泰山脚下之后,宝刀日利,梅香蓄久,在省内外、国内外的名声大震,因此应邀举办画展或作画等出访日频。但无论到哪里,他都把有关泰山风貌文化的画作展到哪里,把泰山人的情谊和传统美德传播到哪里。因此,对于弘扬泰山文化、宣传泰山和传播友谊方面,可以说他是泰山的“文化大使”。他的画作和他的人格,无形中起到了泰山形象代言人的作用。每走一处,他都获得了非凡的赞誉,赢得了朋友和信赖。对此,他从来未标榜过、宣扬过。

  有胆、有识、有魂的艺术家,是有前途的艺术家。宪润先生正值创作壮年,相信这位敢想、敢画,孜孜以求技艺升华,不断充实艺术修养的画家,在艰苦的艺术征途上,会攀登至更高的峰头。

银光墨彩开洞天

  ——记李宪润银粉水墨画的创作

  用银粉调墨作画,是著名画家李宪润继独创滚笔山水、水浆雪景后又一个中国画创新成果。历经艰辛耕耘,这一成果终于博得广众认同,命名为“银粉墨画”。

  银粉水墨画是用银粉蘸浓墨在生宣纸上作画。法随气动,一气呵成,只见墨中泛银,银粉四周墨色润溢,墨底托起银粉跃然纸上,妙趣横生。银粉水墨画的问世之所以在国内外广享盛誉,是因为独具风格。其画面:银装素裹,纯洁神圣,写实逼真,妍美秀逸。纵其技法:传统用笔,点画坚实,屈玉垂金,浑厚华滋。

  银粉画法得之于一个偶然的发现。一次李宪润用银粉漆刷吊灯时,银粉散落在维护地面的白纸上,李宪润眼前一亮,他以艺术家的独特慧眼发现:犹如雪花落地,美如画图。他即刻在宣纸上作了实验,果真分外妖娆。一个冬日拂晓,李宪润登泰山观雾凇,从岱宗坊到玉皇顶,一片银辉世界,再次激发了画家创造银粉作画的灵感,从此他开始静心研究银粉水墨画创作。

  李宪润连续创作了一系列银粉水墨画作品,有泰山雾凇美如画的《岱岳雾凇图》,有反映边防战士巡逻的《脚印》,有反映勘察队员、护林卫士生活的《隆冬出征图》、《晨曲》,还有反映动物与生态关系、人与大自然关系情景交融的《霜落惊鹿图》、《安全地带》、《舟顺太阳行》等。著名山水画家刘鲁生教授,在山东艺术学院颁奖大会上,指着《寒夜后面有太阳》这银光闪耀的巨制,紧紧握住李宪润的手说:“祝贺你的创新成就名列前茅,盼望你在中国画的创新道路上做出更大贡献”。

  首创作品《寒蝉夜后面有太阳》,1991年在山东省民族文化学会举办的中国首届书画大赛中名列榜首,荣获“得利斯”金奖,并入选香港出版的《20世纪中华画苑掇英大画集》,1994年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珍藏。《雾凇映岱图》荣获第九届国际美术大展“世界佛教法王奖”。他的作品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在马来西亚举办的“海内外众多家报刊、电视台在专题报道中高度评价他独创的画作“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更新日期: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