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

简介: 荀爽(128年—190年),字慈明,一名谞。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尚书令荀彧之叔,名士荀淑第六子。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被时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排名第六位,但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等,号为硕儒。荀爽见董卓残暴,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但在举事前病卒。
[展开]

荀爽的个人经历

荀爽 - 荀氏易学

荀爽(128-190),东汉人,字慈明,一名谞。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时人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延熹九年拜郎中。献帝即位,就任平原相,后晋升司空。政治上,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党锢,后又参入谋除董卓之乱。一生对经学皆有著述。据《后汉书·荀爽传》记载,“著《礼》、《易传》 、《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 ,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凡百余篇,今多所亡缺。”《隋志》有荀氏《周易注》十一卷,新旧《唐志》有荀氏《周易注》十卷,皆佚。其易学思想主要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辑荀氏《易注》。清人对荀氏易注多有辑录。如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荀氏注》三卷,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有荀氏《周易注》一卷。惠栋撰《易汉学》,张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义》等对荀氏易学皆有阐发。

荀氏易学,就其学派而言,当属于西汉费直一派。西汉由于官方倡导,学易之风大盛,易学派别林立,《汉书·艺文志》载,西汉主要易学派别,官方有施、孟、梁丘和京广氏之学,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官方四家在东汉趋于衰微,而费氏易逐渐兴盛,传费氏《易》者绵延不绝。《后汉书·儒林传》:“建武中,范升传孟氏《易》,以授杨政。而陈元、郑众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融受郑玄。玄作《易注》,荀爽以作《易传》。自是费氏兴,而京氏遂衰。”荀氏虽治费氏《易》,然从其思想渊源看,远非费氏一家,而是兼收当时各家之说。剖析荀氏易学思想体系,我们可以看到,他一方面继承了费氏《易》的家法,以十篇之传文解说经意;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汉以来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独辟蹊径,建构起以乾坤阴阳为骨架的易学思想体系。

荀爽 - 荀爽易学乾升坤降说

乾升坤降说是汉末易学家荀爽在其易学中所创发的重要象数学说。此一学说立足于乾坤之相互对待,主张阳宜升,阴宜降,各以中正为其位与境之极致。内蕴着荀爽天地万物宜在大宇宙背景下各有其适切定位,密相应和,从而达成井然有序,良性互动,和谐有致而通泰之理想宇宙格局与境地的总体宇宙关怀;内蕴着荀爽人人,尤其是君与臣,宜在社会人生大系统下各正定其位,同心相应,从而达成井然有序,良性互动,和谐有致而通泰之理想社会人生格局与境地的终极人文关切。

荀爽 - 荀爽“乾坤坎离”

“乾坤坎离”说是研究乾、坤、坎、离四卦关系的学说,先儒对此内容多有涉及。其中东汉易学家荀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周易》的乾坤坎离四卦与阴阳观念相结合,融卦气于象数,阐发了他的“乾坤坎离”思想。

荀爽 - 荀爽易学的地位和影响

汉代易学以其在象数之学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著称于易学发展之长河,从而使得汉代成为一个象数易学大发其皇并主导易学发展主流方向的时代。以往学界每每仅看到这一时代象数之学本身烦琐牵强的一面,却常常忽视同情理解其内在深层的哲学性、思想性意涵,尤其是内中更具根本性意义的易学家之独特总体宇宙关怀与终极人文关切,有者乃至将此象数之学与筮占之术简单划等号,或至少断言此象数之学的主要功用在于筮占,以致此一领域的研究迟迟难有实质性突破。当然,这种状况正在慢慢发生改观。作为汉末象数易学三大家之一的荀爽,其易学中即内蕴着他的深挚总体宇宙关怀与终极人文关切。

荀爽易学在汉代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易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荀爽在对《周易》和易学基本理论进行全新阐释的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乾升坤降(阳升阴降)说,并构成其易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荀爽通过对《周易》思想的深入开掘和充分发挥,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卦变说。另外,卦气说等传统的易学体例也在荀爽那里得到创造性运用。荀爽易学虽然在总体上属于象数易学的范围,但他的易学体例主要是用于解释经文,继承、贯彻的是古文费氏易学的传统,而且其中的人文主义因素更趋明显和浓重,并与荀爽个人以中和理想为指归的社会政治思想相映成辉。这一切又使汉代易学中象数形式和义理内涵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使象数易学走进死胡同,终于引发了扫落象数的王弼玄学派易学的兴起。

荀爽 - 中原经学家对易类典籍的贡献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易类典籍158种,其中中原经学家著有18种。十数年来,我们致力于中原文献典籍今存版本的调查、整理、辑录、研究,据不完全统计,经部易类典籍今存300余种版本,先秦16种,两汉45种,三国晋96种,南北朝至唐26种,宋117种,元明清28种,择其要略述如下。

先秦子夏撰《子夏易传》今存于《四库全书》、《汉魏二十一家易注》等丛书中,《子夏易传钩遗》今存于《问经堂丛书》、《拜经楼丛书》中。“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四库全书总目》)尽管关于此书的真伪、流传及版本众说纷纭,但子夏作为孔子弟子中具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在儒家理论体系的构建,整理保存古代文献和传承儒家思想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汉京房撰、三国吴陆绩注《京氏易传》本,今存于《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汉魏丛书》中。京房是汉代著名的易学象数学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易学条例,丰富了卦气说的理论体系,为汉代象数易学奠定了基础。其他如西汉贾谊撰《周易贾氏义》、彭宣撰《周易彭氏义》、丁宽撰《周易丁氏传》等,东汉郑众撰《周易郑司农注》、东汉荀爽撰《周易荀氏注》、东汉宋哀撰《周易宋氏注》等,今存于《十三经汉注》、《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汉学堂丛书》等丛书中。

荀爽

王弼是曹魏时期著名的玄学家,他在批判继承前贤的基础上,高举以义理解易的旗帜,开启一代易学新风。王弼的《周易注》,列于《十三经注疏》之首,今存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明嘉靖四年至六年陈凤梧自刻本、四库全书本等。该书被唐孔颖达誉为“独冠古今”之作,深刻影响了易学的发展和演变,在中国经学史占有重要地位。王弼的《周易略例》,今存于《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说郛》、《范氏奇书》等丛书中。这本研究《周易》体例的著作,体现了“言约而义丰”的独特解经特色,确立了义理派解经的基本思想,为易学义理派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开宋明理学之先。三国魏何晏撰《周易何氏解》、西晋向秀撰《周易向氏义》、东晋干宝撰《周易干氏注》等,唐郭京撰《周易举正》、唐史征撰《周易口诀易》,也是这一时段的重要著作。

站在北宋学术前沿的“北宋五子”,除周敦颐外,都是中原著名的经学家。经学理学化的先驱邵雍著有《易学辨惑》,将儒家经学由原来的重训诂注疏传统转换为重义理阐发,重人情物理的心性之学,开宋代经学义理化、哲理化之先声和新经学诠释法的新路。程颢、程颐兄弟,思想体系同中有异。二程将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伊川易传》为义理易学诠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氏易传》是伊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是集义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重要标志,那么,程氏易学则实现了由王弼易学道家化、玄学化的义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张载撰《横渠先生易说》、《正蒙》也是易学的重要著作。

南宋著名文献编辑学家王应麟,毕生志在通儒。他博览群籍,博洽多闻,不但在文献典籍辑录中,博采众长,兼容并取,辑成《周易郑康成注》,使已佚的一部分两汉经义得以保存,为研究者利用,还在其《困学纪闻》中撰有《说经》八卷,显示出其经学的独到功力。此外,南宋郭雍撰《郭氏传家易说》、赵汝梅撰《周易辑闻》、吴仁杰撰《易图说》等。

元代中州名士许衡撰《读易私言》今存于《艺海汇函》、《学海类编》、《四库全书》中。明代有崔铣撰《读易私言》、王崇庆撰《周易议卦》、邹德溥撰《易会》等。清代孙奇逢撰《读易大旨》、胡煦撰《周易函书》收入《四库全书》中;冉觐祖撰《易经详说》、张步瀛撰《周易浅解》、张尔歧撰《周易说略》、苌仁周撰《易经讲义》、申尔宣撰《易象援古》、张沐撰《周易疏略》、田嘉谷撰《易说》、郜煜撰《易经理解》等列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中。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古代经学名家辈出,流派繁多,著作纷呈。从子夏、京房等在易学初期的学术引领,魏晋王弼等对易学的继承与创新,宋代程颐等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元明清许衡等对其发扬光大,使易学成为经世致用之学。在易学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的几个重要阶段,中原经学家功不可没,他们在遍注群经的学术活动中,作为中坚力量,发挥了核心作用,或有标新立异之举,或有发凡起例之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权威性、划时代的著作。可以说中原经部易类典籍源远流长、著述丰厚,内容博大精深,学术特色鲜明,具有独创性和领先性。这些经部典籍的重要文本,是中国易学史上的瑰宝,为易学思想体系的建构,注入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而传之千古。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