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尔盛

简介:孟尔盛,应用地球物理专家。将光点记录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于松辽盆地,加快了大庆油田的勘探步伐。应用多次覆盖技术取得华北勘探的丰硕成果。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的科研项目“数字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国家级期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主编《中国地球物理勘探实例》等论著。<br />
[展开]

孟尔盛的个人经历

基本资料

  孟尔盛

1921年8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姜堰市(原泰县)蒋垛乡孟湾村。

1937-1940年,在前中央工业学校电机科学习。

1940-1942年,在广西桂林中央无线电厂任技术员。

1942-1946年,在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孟尔盛

1946-1948年,在上海原中国石油公司勘探室任工程师。

1948-1949年,在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物探系学习。

1950-1953年,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勘探处工程师。

1953-1960年,在西北地区工作(西安石油地质局、玉门石油局、新疆石油局)负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工作。

1960-1962年,在石油部松辽石油会战中任物探总工程师。

1962-1964年,任东北石油学院勘探系主任、教授,大庆研究院副院长。

1964-1973年,任华北地区石油物探总工程师。

1973-1988年,任石油物探局总工程师。

1988年退休后,主要从事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工作。

2007年9月4日10时10分,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逝世,享年86岁。

个人经历

孟尔盛,1921年8月21日出生于江苏泰县(今姜堰市)蒋垛乡孟湾村的一户农家。7岁时拒入私塾读四书五经,进了公立小学。1934年考入邻县的省办中学。1937年考入南京中央工业学校电机专业学习。南京沦陷前1个月,随校迁到重庆。他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在重滥炸给人民带来庆的狂轰的深重灾难和悲惨情景。1940年在工业学校毕业后,他为求职和逃难先后到了桂林、贵州等地。1942年在贵州福泉县考入内迁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采矿冶金系学习,对物探课引起了极大的兴趣。1944 年冬,湖南衡阳失守,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经广西进入贵州。这时学院再度西迁到了四川的壁山。1946年在学院毕业后,经翁文波先生介绍进入在上海新组建的中国石油公司勘探室工作。1946年10月,受翁先生指派去台湾进行西部平原重力测量,工作顺利,由北而南很快到了台南,于1947年4月返上海。1947 年5月他陪同翁先生去玉门,开展几个地面构造的重力细测,兼做玉门油矿的井下电测。1948年6月经由唐山交大教授王绍瀛推荐,他人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改学物探专业,在一年内读完了物探的全部专业课程及与石油有关的几门地质课程。1949年5月,南京、上海相继解放。美国政府提出可资助中国理工科学生继续求学,为了祖国建设孟尔盛于8月回国,乘船到了香港,在九龙街上巧遇原上海中国石油公司总经理张兹凯,由他介绍到重庆的四川石油勘探处报到。该处临解放之前,无工作可做,乃移居巴县石油沟矿场。

1950年初孟尔盛受翁文波先生邀请去上海地球物理实验室任工程师,并在陆邦干等协助下筹办了物探训练班。这批学员后来成为石油物探工作的技术骨干和北京石油地质学校的师资。他还兼职担任南京矿产专科学校石油地质学课程的讲授。1951年至1952年,随地球物理实验室迁北京,在石油管理总局勘探处主要从事物探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担负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岗前培训班的物探专业课的教学任务。1953年至1959年,在甘肃的酒泉盆地、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开展地震、重磁力和矿场地球物理的方法试验及勘探工作。1960年初参加大庆油田地震会战,任物探总工程师,运用光点地震勘探技术,首次获得10万km2的大面积分层连片构造图,可以分析古构造及沉积特征,圆满地完成了区域石油地质研究任务。1962年秋至1963 年,调任东北石油学院勘探系主任及大庆研究院副院长,从事教学和矿场地球物理研究工作。1964年任华北地区地球物理总工程师,开展了大规模、大范围的地震勘探,推广使用多次覆盖地震新技术,为发现大港油田、任丘等油田做出了重要贡献。之后,孟尔盛积极倡导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数字地震仪、可控震源等新技术和集重、磁、电为一体的综合物探方法,促进了在二连盆地、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不断发现新油区。20世纪80年代之后,孟尔盛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石油物探队伍的技术进步上,大力扶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双月刊,使之成为国家一级刊物。他积极参与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推动了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交流与技术进步。同时,潜心研究突破南方中生、古生界海相找油的新途径。

科技成就

对西部地区石油物探的探索

孟尔盛

1950年春末,翁文波在北京参加会议回上海后,传达了勘探工作要东西并举,西部为主的精神,并决定招收12名学员成立物探训练班。孟尔盛建议加到25人,得到同意,接着便承担了招生、聘教师、安排住宿吃饭等任务,在陆邦干的协助下,在上海交通大学借了一间教室便办起了高探一班。学员基础较好,不少已读完大学一、二年级,这批学生多成了以后工作的主力。高探一班和二班是北京石油地质学校的前身,那时国内尚未有石油地质课程。翁先生以远水难救近火为由,要求孟尔盛克服困难承担教授石油地质课程。他的备课教材《石油地质学》成为最早的课本。1951年10月,孟尔盛随地球物理实验室迁北京,去石油管理总局勘探处工作。这时仍以很多时间承担两所大学的物探或测井普及知识讲课。1952年,石油管理总局的一个重大举措是申请到80名大学物理系、电信系的毕业生转入物探。孟尔盛是岗前培训班教员之一。这批学员随后成为野外物探、仪器制造和学校教育许多岗位上的骨干力量。1953年,孟尔盛任酒泉地质大队工程师,1956年玉门局成立地球物理处,孟尔盛任总工程师。1957年地球物理处并入新疆局地调处时,他被调北京研究院,但暂去新疆工作1年,以后留在新疆。

1952年至1956年地震工作的重点在砾石遍布的酒泉盆地。他对砾石区的地震工作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早在上海时曾遍阅过40年代的各期《地球物理》杂志,想找到表层为巨厚砾石和潜水面很深条件下地震工作的方法,但不得要领。当时曾在重力资料上下功夫,实施二次微商以突出局部异常,但又受到砾石分布不均的干扰。试验过程中爆炸,只能在局部松软地段见效。于是参考美国得克萨斯西部的经验开展续至波对比折射法试验,在基底略浅处如嘉峪关以南一带效果显著,在中央凹陷较深部位只能获得中层、浅层资料。制图精度受制于平均速度横向变化的程度,即浅中层横向岩性(粗细)变化的程度,这也是后来钻探某一折射法构造失利的原因。新疆天山南北两大盆地的重力磁力资料在阐明区域结构上效果不错,1957年他到新疆时,李庆忠、梁绍全等已进行了出色的研究。这里地震工作条件比河西走廊优越,某些局部范围甚至可以用光点记录制作局部构造图。但是,终因激发条件不稳定和运输条件(沙漠区)不足,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西部地区7年的经历对孟尔盛是次很好的锻炼,为以后物探工作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光点记录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于松辽盆地

1960年孟尔盛随新疆5个地震队调到松辽参加会战。那一年的14个地震队面对低洼多雨的大草原,汽车通行遇阻,而全区连片地震细测的任务又十分紧迫的困难,他建议改为零下20~30℃地冰冻江封的冬季施工;改排列端点激发(放炮)为中点激发,以降低物资消耗,方便记录对比;野外地震技术上采用提高接收灵敏度,提高记录分辨能力,压低干扰,适当放低振幅的方法(所谓“两高两低”方法),从而使光点记录面貌大改观,便利分析和解释;利用反射波组关系进行对比,解决了断层断块绘制问题;在工作布置上提出按连片普查、有据详查、重点细测的工序代替连片细测。这些建议很快被大庆会战总部采纳,加快了拿下松辽盆地的步伐。

1961年秋,由四川、新疆、青海及玉银(玉门加银川)各调入3个队,组成26个地震队,外加地质矿产部两队组成了松辽地震会战,他任技术总负责。经过两个冬季艰苦施工和一批研究人员辛勤努力,地震会战成绩卓著,光点技术得到充分发挥,首次夺得了10万km2的大面积分层连片构造图,可以分析古构造及沉积特征,促成了区域石油地质研究,圆满完成了上级大会战、大练兵、大提高的要求。

这支队伍在1963年冬转战华北,经“分裂”后队数倍增,并开始进行海上地震试验。孟尔盛在1962年秋调东北(大庆)石油学院任勘探系主任,但仍常到会战队伍中协助工作。一年半后离开学校调大庆研究院主管地球物理(测井)研究所。1964 年又奉调华北地区任总地球物理师,参加会战。发现几个重要油田(如胜利村,南大港)后,光点技术遇到了几大问题:巨厚的第三系地层需引入曲射线解释技术;目的层普遍深达3000m以下,受到多次波干扰;断层发育,来自邻近断块的反射互相干涉。邢台大地震后,大批队伍转为天然地震服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些问题被搁置一边。

黄土高塬给物探的新启示

孟尔盛扶持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核心期刊

1969年秋,孟尔盛被派往陇东黄土高塬,参加长庆地震会战方法研究小组工作。工区北起定边,南到长武一带。这里是第四纪早期开始区域抬升,经受间隙性河流强烈下切200多米的地区,地形险恶,但沟底暴露的中新生界地层可以长距离地近似水平。200多米厚的黄土,北区以细砂为主,南区以泥质为主。

他仔细研究发现:(1)在南区的深沟峭壁上露出多层钙结核的姜石,应由于塬上雨水下渗经若干薄砂层外溢时析出钙质所形成。(2)从南区的区域性井下电测对比看,可推论黄土的风成成因,在东西近200km的区间里竟有几十个薄层高阻可逐层对应,应各相当于某些年份的强风沉砂。(3)黄土塬之下有潜水,在塬上用浅井极小药量可获得水面反射,至远接收道转为折射,界面速度约1700m/s,相当于第四系充水层。折射成了反射的“名牌”。(4)黄土塬周边不规则的峭壁应是侧反射及散射之源。通过小型十字排列土坑激发,可观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低速散射干扰。在潜水面以下激发,干扰影响明显衰落。(5)因此,在黄土塬上即使能得到可用记录,但表层校正问题严重,小幅度构造可靠性差,应尽可能在大、小、毛沟中激发与接收。

多次覆盖技术的丰硕成果

1971年夏,孟尔盛由黄土塬调回河北徐水基地任研究所副所长。经过努力恢复出版《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重点介绍国外新技术;放手开展多次覆盖方法试验,这是60年代前期在美国出现的地震勘探新技术。

1971年冬季他与马作彬一道,动员5个野外队试验多次覆盖,工作开展顺利。第二年,在进一步得到石油部勘探司和仪器厂的支持下,参照地矿部的经验,在整个华北地区全面展开了多次覆盖。初始阶段用24道模拟地震仪,6~12次叠加和波形特征欠佳的处理,已经能克服多次波,在某些原本“无反射”的地段,叠出了可用记录,经偏移之后能分解波的干涉,测绘断层断块。这是发现任丘古潜山大油田的物探基础,是在大华北盆地很快发现一批新油气田的关键,成为其后原石油部领导决定引进大批数字地震仪、多台计算机、多台可控震源和成批的解释工作站等装备的依据。多次覆盖技术很快在石油系统推广。

1973年9月,石油物探局成立,他任总工程师。原石油部考虑东部地区地震队夏季施工不便,每年抽调一批地震队到新疆准噶尔盆地工作几个月。孟尔盛与袁秉衡一道提出建议,考虑到蒙古人民共和国早在40年代已在接近我国边界处发现侏罗系小油田,因此可将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列为夏季地震工作的区域,设备可以不必火车装运。在物探局领导的支持下,很快展开了包括重、磁、电在内的综合物探,发现了二连油田。1983年,他与当时负责科技工作的潘瑗副局长一道,积极主张用可控震源在内的新装备、新方法再次进入吐鲁番盆地工作,又一个新油区被发现了。1985年,他针对原石油工业部拟将地震队数由260个扩大到400个的计划设想,以石油物探学会名义举行了一次咨询会,建议用好已有队伍,用好已有资料,队数不再增加。这项建议被石油部采纳。

推动石油物探工作者的科技进步

二连油田

80年代,孟尔盛总工程师已进入花甲之年,他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关心和推动我国石油物探科技进步方面。他意识到了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SPG)是实现这一愿望的好舞台,亲自兼任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主任。1982年初随石油学会物探委员会(SPG)团组出访美国,结识了一批国际物探专家,并专访了30年前的两位教师和矿业学院。商定中方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定期联合办会开展学术交流,1987年签订了协议,将合作形式固定下来。1994年成立SEG北京联络部,他出任第一任主席,多次组织有经验、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到油田义务咨询。多次组织专题技术学习班。如1998年的碳酸盐岩地震学和1999年的开发地震学习班,共办了7期,深受物探科技工作的欢迎。为方便学术交流将全国分为东部、西部和南方三大地区,按主题分工会期相对固定的形式实行分区深入开展学术讨论。与SEG签订协议中提出定期联合办会,每1~2年开一次小型研讨会,每4年开一次大型会议附装备展览。每年出版SEG年会论文集。在SEG年会上我国石油物探科技人员走上世界学术论坛发表己见。

每年见到许多同行踊跃参加石油物探学会活动,孟尔盛感到莫大的欣慰。孟尔盛还通过学会活动,主编了《中国地球物理勘探实例》(中、英文版)一书,报道了若干成功实例,鼓舞了中青年一代。

为突破南方中生、古生界找油进言献策

中国南方地区(除四川外)地形恶劣、构造复杂和以海相碳酸盐地层为主,找构造、找孔隙发育带的物探方法问题没有解决。作为物探工作者,孟尔盛深感不安,这是近10年来他进行科技攻关的重点课题。1996年总公司在海南三亚举行南方油气勘探工作会议,孟尔盛就南方物探问题做了发言,并建议将南方的物探方法从战术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才能解决“过河”所需的“船与桥”的问题。他认为,起步时若以地震法做普查详查,必然进度慢、代价大。采用三步法较好:第一步海相地层序列中有无半区域性泥岩(低电阻)是能否形成圈闭的首要关键。因此,起用电磁法进行概查是最佳选择。必要时还可通过小井眼参数井,检验和帮助电磁法。第二步选在盖层条件较好地区进行电磁法面积普查,研究半区域性结构,寻找局部构造显示,为地震试生产选好靶区。第三步按地形复杂、构造复杂条件下的地震施工原则投入试生产。前两步在总公司勘探局的支持下已初见成效。他与江汉石油学院物探系合作于1998年完成了灰岩山区大地电磁法受表层不均匀等方面影响的研究,撰写了长达247页的研究报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对策。

主要论著

1 孟尔盛.石油地质学.上海:龙门书店,1951

2 孟尔盛.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查研究论文集·论碳酸盐岩石油物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3 孟尔盛主编.中国物探史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中文及英文版)

4 孟尔盛.论南方地区石油物探方法.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南方油气勘探工作会议报告集,1996,181-191

5 孟尔盛.复杂构造山区地震勘探问题.石油学报,1999,20(3):1-7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