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心影

简介: 许心影,原名许兰荪,号白鸥女士,澄海三才子之一许伟余的女儿,她是潮汕近代的著名女诗人。她礐光学校毕业后,进入上海大学文艺院中国文学系,是瞿秋白和杨之华的学生,著有小说集《脱了牢狱的新囚》,丁玲为她作序。但更善词章,词学辛稼轩。镗鎝有声,绝无脂粉气。平素诗酒豪情,奔放不羁,时人以怪诞目之,著有(《腊梅余芳别裁集》、《听雨楼诗稿》。
[展开]

许心影的个人经历

经历

现代潮籍女作家许心影(1908 -1958),又名兰荪,号白鸥居士,在1920年代是与冯锵齐名的潮汕女作家,其主要文学创作是古典诗词、白话诗歌和白话小说、潮剧。诗作大多不幸散失,仅存自书定稿《蜡梅余芬别裁集》词1册,另有白话小说《脱了牢狱的新囚》传世。许心影被誉为“现代潮籍女诗人”。

许心影,1908年4月12日生于广东澄海一个书香之家。父亲许伟余是潮汕地区知名的教师、学者、诗人,与诗人侯节、东北大学吴贯因教授被誉为“澄海三才子”。许心影秉承了父亲的才情与先进思想。1920年代初到汕头礐石正光女校读书,与冯铿、许玉磬(后来的彭湃夫人)同班。1924年只身赴厦门集美女校就读,其后曾返潮在潮阳棉城执教。时革命潮流汹涌澎湃,受进步思想的影响,许心影经李春鍏介绍,于1926年偕大弟许子由到沪进上海大学学习,姐姐读中文系,弟弟读社会学系。时陈望道任教务长兼中文系主任,瞿秋白、杨之华是许心影的老师,就学期间许心影加入共青团,于1926年毕业。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许心影离沪溯江西上武汉,在武汉革命政府妇女部任文书。谁知两面派汪精卫步蒋之后尘,于同年“7·15”也发动政变,许心影遂又买舟登沪。然其时上海已腥风血雨,侪辈或星散或易节,许心影已难立足,不得已奔返潮汕,不久随父东走福建龙溪教书。许心影时虽仅20岁出头,然已曾经沧海,觉龙溪非其施展之地,复又3上上海,写小说、诗歌,同丁玲等人交往,活跃于左翼文化圈。迨至1932年初,“1·28”事变起,许心影亲眼目睹日寇轰炸商务印书馆,旋又纵火焚毁张元济苦心经营之东方图书馆(许心影时居北四川路,距宝山路之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不远)。战火纷飞,国既遭难,又生计维艰。于是自此返潮从教,至1950年,先后在汕头海滨师范、普宁南径中学、潮阳峡山六都中学、惠来中学、达濠中学以及汕头聿怀中学等学校任国文教员。期间,从1944年到抗战胜利,于教书之余尚主编汕头《光华日报》之“岭海诗流”专栏,刊登潮汕文坛耆宿及青年才俊所作旧体诗词。今汕头图书馆馆藏之《光华日报》中华民国33年5月14日报纸残页,刊有“岭海诗流”,刊头为心影手书及签名,其下有“第三期许心影编”字样,可见到的篇目有庶筑秋轩《追悼杨光祖》、沈达才《四十自寿》、王显诏《古沟吟草》、杨光祖遗作《赠饶宗颐》等许多诗作。

许心影自幼聪慧颖脱,少女时期已显现特立独行、不为礼教所羁之个性。在汕头礐石正光女校读书时,曾因不满校长的守旧而离校。在厦门集美女师曾为亡友宜玉伸张正义,愤而将校方舍监推下楼梯,险遭构陷。及至进上海大学,并以后的武汉三镇、黄浦滩头时期,经受大时代的熏陶和历练,更是疾恶如仇、蔑视权贵,且好打抱不平、慷慨仗义,曾填词《忆旧游·次汪精卫韵以议之》:“慷慨悲歌日,只影单刀,志在亡清。节侠空陈迹,叹冤禽老去,逐梗随萍。记否荆湘旧梦,沧海已曾经。甚塞马方嘶,胡尘犹剧,遽赋漂零。 翻云更覆雨,任蕊凋芝谢,莠自偷荣。玉轴成灰后,只豺牙密厉,魍魉无声。五国城中臣虏,青史果留馨。看万箭歼仇,千戈戮敌,祭孙陵。”字字句句表达了对汪伪政权的切齿痛恨。又曾在国民党政府揭阳县县长陈署木的筵席上从容解救地下党人郑餐霞。1948年秋在惠来中学任教时,有感于有志学生相继离校寻求光明之路,曾以《别了,我的良朋》为题让学生作文,当时高二班学生方世攀已秘密联络,准备投身游击区,遂借题发挥,洋洋数千言痛斥国民党的腐败,抒发革命情怀,阐述青年人应走的道路,表明愿意投入斗争中的决心,许心影击节赞赏,给该文评判为90分,并在该生离校后作为范文张贴在教务处公示板上,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尽显其过人胆识。《惠来一中建校八十周年纪念文集·红棉礼赞》中载有方世攀先生《从五十年前一篇作文想起的》,其中师生的对话别有深意:

“你作文的本意何在?”

许心影

“我憎恨国民党的腐败,实在呆不下去了,想到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地方去。”

“你年纪这么轻,你敢去吗?要杀头的啊!”

“我敢,我不怕。”

“你敢走,我就敢把作文张贴出来。”

这是多么富于戏剧性的对话,而且必须是革命激情澎湃的热血青年和敢担当有勇气的老师之间才可能创造出来的“情节”。对于处于困境中的友人或学生,许心影都尽力相助。1998年潮阳一中特级教师陈兆熊老师曾给许心影的后人写信,信中说他在峡山六都中学读书的时候,曾经面临失学的困境,是许心影老师帮助他渡过难关,因此对老师念念不忘。凡此种种,即使在时代优秀女性中也并不多见。

但解放后,许心影却遭遇不公平对待。1950年她被送往广州南方大学学习,期满后受组织委派,赴香港动员其大弟许子由返新中国,虽未果,但本人仍信守承诺,没有借机留港。回汕头市后,竞被分配在市第二小学教低年级班。以高级知识分子之学识而委教稚童,其抑郁不得志可想而知。故于一年多后去职,在家中开古文补习班,继而执教于私办补习学校,学校停办便赋闲,靠大女儿教薪维持一家生活。当年许心影决意回汕时,陈望道力劝其留居上海发展而不听,今寥落若此,悔之已晚。自年青时即亲酒的许心影,未免常以樽酒浇胸中块垒。许心影的四弟许守介( 1930 - 1984)1983年在给外甥女许荧子的信中曾说:“然而酒,于她全是麻醉剂,酒后的清醒于她是痛苦。”就由于这侵入灵魂深处的无法排遣和摆脱的巨大痛苦,加上酒精的伤害,种下病根。约半年后( 1955年中),方被吸收进入汕头市剧改会,从事潮剧旧剧本的整理工作,又一度随潮剧团下乡体验生活并创作。正当各方面略有起色时,她已被癌症缠身,1957年到广州治疗无效,回汕头不久便卧床,延至1958年6月去世,刚刚年满50。死后葬于礐石松仔山,许伟余为其爱女铭碑“诗人许心影之墓”。

许心影去世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但时空穿梭之中她并未被人们遗忘,时有提起其人其事的文章见之于潮汕报端杂志,她的学生更常忆及许师风采。她多才多艺,既娴于潮绣又略通音乐,能敲扬琴与人合奏:未着意学书而字体自成一格,潇洒飘逸。她喜着旗袍、高跟鞋,配上金丝眼镜,素雅洁净,一派海上风韵。她的国文教学在潮汕文教界卓有声誉。其学识渊博,讲论汪洋恣肆,引人入胜。《惠来一中建校八十周年纪念文集·红棉礼赞》中载有惠来一中学生方大光、方英松先生所著忆文:“在讲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全班同学凝神静听,受她生动逼真、感情丰富的语言感染,对文中主人公贫穷无奈怜己忧民的境况深表同情,听到激动处,眼睛潮湿,泪欲出眶。她讲课时,教室窗前、门口常有外班同学驻足旁听,有时里外三层,路过教室的师生见到这种场景,便知是许老师在上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故此,潮汕各中学常竞相聘任,一些家境殷实的学生为亲沐教泽更不惜随其转校。她昔年在上海时曾偕友人往联华影业公司影棚观摩影片《故都春梦》(导演孙瑜,主演王瑞麟、阮玲玉、林楚楚)的拍摄,对导戏颇有兴趣,故于教学之余,在惠来中学和达濠中学组织教师和学生排演由其执导的话剧《升官图》(陈白尘作)和《野蔷薇》(据茅盾短篇小说改编),并成功演出。

她秉承家学,古典文学颇有素养,犹擅诗词文赋。1932年登载于汕头海滨师范校刊的《莺啼序·廿五自寿》一词(原词已佚),时人争相传诵抄阅,一时潮汕文教界鲜有不知白鸥女士其人者。此后更同潮汕时彦杜国梁、王显诏、吴双玉、饶宗颐、蔡起贤、郑餐霞等常有唱酬。她有诗集稿《听雨楼诗稿》,后与其词作合编为《蜡梅余芬集》两册,辑有诗词近300首。可惜该诗词集于1961年由侨居新加坡的许家亲属带去新加坡谋求出版,事未成,集子竟散失无踪。今仅幸存由她自己编定并手抄的《蜡梅余芬别裁集》一卷,辑词36首,这36首词连同遗存的一首诗——作于1943年的《在海门即席所赋》,一并附录于其父的自刊本《庶筑秋轩文稿》中。潮汕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者蔡起贤先生曾作《临江仙》记其事:

白鸥词人蜡梅余芬词稿本,1942年余曾为题词一首。十年动乱,稿本已佚。近其妹如雅于废簏中,捡得其自书定稿蜡梅余芬别裁集一册。存词仅四十余阕。然易安生平,苏辛风味,一脔之尝,盖亦足矣。为补题一阕。

曾是归来堂上客,不闻漱玉声声。磐沟片月尚分明,依稀环佩响,犹有暗香生。

卢橘上林开次第,漫赢记梦龙城。伤心无地觅鸥盟。同看新岁月,灼灼少嶶星。

蔡先生又曾写道:“心影为人,既聪明又大胆,朋友们说她兼有巴黎女人的浪漫又有纽约女人的奔放两种性格,诗词也是这样,可惜现在已不能见其全貌。”《澄海报》1998年11月18日第4版刊有原澄海市文化局长、澄海市文联主席陈文忠先生《许心影的一首佚诗》一文,其诗题为《除夕》,乃《听雨楼诗稿》中的一首:

误来人世忽三纪,一事无成足叹嗟。起壑长蛇垂尽岁,燎原烈火盛春花。征夫海外舵难返,稚子窗前鼓大挝。除夕挑灯斟闷酒,愁看屋角雨如麻。

许心影原有未问世长篇小说手稿《爱的屠场》及若干短篇,都在抗战时期散失。中篇小说则有《脱了牢狱的新囚》一部,1931年由上海湖风书局出版(图2),1948年上海春光书店再版。该书署名白鸥女士,柳丝作序(柳丝其人未详,仅在其序文中知为许心影友人),丁玲在其主编的《北斗》杂志上为该书写了广告,现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图书馆均藏有1931年版本。2009年9月18日《汕头特区晚报》刊有王汉武先生《潮汕现代文学星空一颗耀眼的星星——许心影与(脱了牢狱的新囚)》一文,王先生对小说的女主人公曼罗生活的特定时代及其角色定位有极其客观中肯的分析,也肯定了作品的表达形式和语言所取得的成就。原作上柳丝的序,以同代人的眼光对作品人物的生存状态、生活理想及可预见的命运前途的评说非常到位,柳丝还以“那是一首散文诗”称誉其语言,并称之为“生命力活跃的新著”。

生活在那个不平常的大动荡年代,许心影既不幸又有幸,她的经历、她的思想、她的情感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她有过几段婚姻感情经历,在民风相对保守的潮汕地区,曾遭某些人的非议。但她既不是居家妇女,她的婚姻自然也不会是传统模式,只要不存偏见,只要客观善意,完全能够理解她,甚至同情她,而不应该戴上有色眼镜看待她,更不应该滥用想象力将她的婚姻感情世界妖魔化。1928年她从血雨腥风中逃脱,随父许伟余执教于福建龙溪,在那里生下在上海与李春鍏同居时所孕之女许秋子。1935年到1938年在海丰水产学校任教,期间与同为教员的黄正言结婚,他们曾经是集美的同学,一个读女师,一个读水产。1938年二女儿许荧子出生。1940年黄正言赴新加坡谋生,时许心影怀孕在身,1941年2月儿子许在镕在潮阳神仙里出生。许心影去世后,许荧子写信给外公许伟余问自己的身世。许伟余复信如下:

孙儿:

你的来信收到(时许荧子正在广西师范学院求学),一切知悉。

我们因为怕你太悲伤,在紧张学习工作中,会有妨碍。因此,决定待放假才告诉你。

她患着那样痛苦的病,真是惨痛万分。但幸而到临终前几天,已失知觉,不知痛苦,像老人善终一样,安详的逝世,还觉稍慰。她葬在礐石峰上,形势尚好,希望她安稳长眠。

你问你的父亲,他叫黄正言,普宁人,是一个水产的专门人才。他是你母亲的集美同学。你母亲读女师,他读水产。在日寇尚未发动南太平洋战争的时候,他应新加坡水产学校之聘到新加坡去。本来是计划到新加坡后,为你母亲谋得职业后,寄款来接你们母子前去。可是不久即发生战事,从此便无消息。那时在我们这里,日寇已侵入内地,你母亲和你们,奔走于潮阳普宁之间,在兵荒马乱之中,多得定威的照顾支持,而南洋群岛方面,日寇正在大量屠杀,你父亲的生死实难预测,你母因与定威结合。

日寇投降后,你父亲忽然来信,才知道他还健在,但事已那样,你母只好坦率告诉他,不能再合了。这就是全部的经过。

你母之死,你的悲伤是必然的。但人既已死,悲伤也无用。最要紧的是把悲伤化为力量,积极学习,积极工作,积极劳动,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新式知识青年,将来能为社会主义贡献出力量,这才是纪念母亲的好办法。

就此打住,以后有便再谈。

祝你健康,祝你努力!

你的祖父 1958.7.26晚

这就是许心影的婚姻生活,她以个人之力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在这里有何对错可言说

呢。怨时代吗?怨战争吗?本来这世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条生活之路。

年谱

1908年4月12日:生于澄海莲下村。

1923年之前:澄海读私塾。

1923 -1924年:汕头礐石正光女校读书。

1924 - 1925年:福建厦门集美女校读书。

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艺院中国文学系。

1927年4月- 1927年7月:武汉革命政府妇女部任文书。

1927年7月- 1927年底:短暂留居上海。

1928年- 1929年:随父执教于福建龙溪。

1928年12月:在汕头生下在上海与李春鍏所孕之女许秋子。

1930年-1932年初:在上海从事小说、诗歌的创作,活跃于左翼文化圈。《脱了牢狱的新囚》于1931年9月由湖风书局出版。

1932年9月- 1933年7月:汕头海滨中学任国文教员。

1933年9月-1935年7月:汕头聿怀中学任国文教员。

1935年9月-1938年7月:海丰水产专科学校任教,期间与黄正言结婚.1938年8月生下二女儿许荧子。

1938年9月- 1941年7月:潮阳峡山六都中学任教,1941年2月生下儿子许在镕。

1941年9月- 1942年7月:揭阳古沟韩山师范学校任教。

1942年9月- 1943年7月:揭阳乔林礐光中学任教。

1943年9月- 1944年2月:普宁南径中学任教。

1944年3月- 1945年7月:潮阳峡山六都中学任教。

1945年9月- 1946年7月:潮阳达濠中学任教。

1948年9月- 1949年2月:惠来县惠来中学任教。

1949年3月- 1950年7月:潮阳达濠中学任教。

1950年9月- 1951年2月:汕头聿怀中学任教。

1951年3月-1952年初:广州南方大学学习。

1952年9月- 1953年7月:汕头第二小学任教。

1953年8月-1955年初:离职办家庭古文补习班,并曾执教于由其学生赵步周之弟赵步云所办之“步云补习学校”,校址在汕头市商平路。

1955年中- 1958年6月:汕头专区戏剧改革委员会从事潮剧旧剧本的整理工作,曾与人合作整理传统古装戏《假老爷》,并由源正潮剧团演出。

1958年6月5日:病逝于汕头市。

1998年8月:诗词稿《蜡梅余芬别裁集》收入其父文集《庶筑秋轩文稿》刊行。

注释

①许伟余(1885 - 1974),男,广东澄海莲下许厝人。原名许挹芬,笔名庶筑秋轩。读完乡小,清末废除科举,曾在两广游学预备科馆和上海中国公学肄业。许伟余思想进步,青年时期拥护康梁维新变法的主张,辛亥革命后,协同同盟会会员吴子寿等人编辑发行《大岭东报》,宣传革命。1908年起先后在潮汕地区和福建任中学语文教师,1939 - 1946年任教于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25年至1927年,任《汕头日报》、《星报》编辑、主笔,撰写进步文章,1927年他任惠来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时,提倡白话文写作,为潮汕地区倡导白话文之第一人。许伟余古典文学及诗文皆深有造诣,壮年有《慧观道人诗集》问世,后有《庶筑秋轩诗集》稿本,晚年之《庶筑秋轩文稿》辑有在香港《文汇报》发表的古典诗词名作诠释文章及其各个时期的诗作。

②李春鍏(1905 - 2004),潮州人,国民党左派、大革命时代的烈士李春涛之胞弟。1926年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毕业,任上大学生会主席。曾参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暴动和南昌起义,后加入文学社团“我们社”和左联,从事翻译并发表诸多文学作品。

③郑餐霞(1917 -),男,广东潮阳人,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事件发生时其公开身份为潮阳峡山六都中学教员。解放后先后任中共华南局党校理论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政史系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

④黄正言(1905 - 1996),男,广东普宁流沙花寨人。1927年1月毕业于厦门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抗战前曾执教于母校。1940年底赴新加坡,任远洋渔轮大副、船长。约1948年起任新加坡中华女子中学教员至退休。1996年逝于新加坡。

更新日期: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