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尼·迪奥里

简介: 哈马尼·迪奥里(HamaniDiori)(又译作:阿马尼·迪奥里)(1916年6月6日,苏杜雷,——1989年4月23日,拉巴特。),男,尼日尔国父、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国务活动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早年从事教育工作,二战后从政。1946年创立尼日尔进步党,1947年该党加入非洲民主联盟,成为它的一个支部。1946~1959年任法国国民议会议员。1958年12月18日-1960年11月10日任尼日尔总理。1960年8月尼日尔独立后,当选为第一任尼日尔总统,并连任三届(1960年11月10日-1974年4月15日)。1974年4月被以赛义尼·孔切为首的一批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并逮捕入狱。1980年4月才被释放,获释后又一直被软禁。1987年解除软禁后移居摩洛哥,直至去世。
[展开]

哈马尼·迪奥里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哈马尼·迪奥里(Hamani Diori,1916年6月6日——1989年4月23日)

尼日尔第一共和国总统,尼日尔进步党总书记,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人物传记

教师

1916年6月6日生于尼日尔首都尼亚美附近的小镇苏杜雷的一个公务员家庭,习称:迪奥里·哈马尼。父亲是法属殖民政府的公共卫生官员。哲尔马族。信奉伊斯兰教。早年曾在尼亚美小学、波多诺福维克多·巴莱中学读书。1936——1938年在塞内加尔达喀尔的威廉·蓬蒂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尼亚美和马拉迪当小学教师。1938——1946年在巴黎法国国立海外研究学院任哲尔马语和豪萨语教师。1946年回国后任尼亚美的菲林格学校校长。

哈马尼·迪奥里

从政道路

1946年5月12日与布布·哈马、吉博·巴卡里共同创立尼日尔民主联盟,成为尼日尔民主联盟—非洲民主联盟尼日尔支部的创始人之一。1946年10月当选为法国国民议会尼日尔议员。1951年任尼日尔民主联盟总书记,并任尼亚美中学校长。1955年尼日尔民主联盟发生分裂,总书记吉博·巴卡里为首的社会主义派反对非洲民主联盟改变政策和脱离法国共产党,以迪奥里、哈马为首的右翼支持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非洲民主联盟主席)。1956年,巴卡里一派组成萨瓦巴(意为自由)党,迪奥里一派改称进步党,哈马尼·迪奥里任尼日尔进步党总书记。1957——1958年任法国国民议会副议长。1958年3月——1959年7月任欧洲议会议员,并任欧—非联盟主席和欧—非委员会副主席。

1957年初,根据法国海外领地“根本法”,尼日尔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半自治共和国。萨瓦巴党上台执政,该党总书记吉博·巴卡里出任半自治政府总理。1958年9月28日,法国殖民主义者操纵“公民投票”,强行通过《戴高乐宪法》,用武力解散了号召公民投票反对《戴高乐宪法》、主张立即独立的萨瓦巴党政府和领地议会,宣布萨瓦巴党为非法,使尼日尔只取得了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地位。同年10月,在议会新的大选中,法国扶植的尼日尔进步党获胜上台执政,哈马尼·迪奥里任临时自治政府委员会主席。1958年12月18日,尼日尔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哈马尼·迪奥里任共和国总理。1960年7月11日,尼日尔和法国签订了共同体向尼日尔“移交权力”的协定,尼日尔退出“法兰西共同体”。

首任总统

1960年8月3日,尼日尔正式宣告独立,1960年11月10日,哈马尼·迪奥里当选为尼日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65年11月和1970年11月两次连选连任。哈马尼·迪奥里还兼任部长会议主席和国防部长,1960年11月10日——1963年和1965年9月30日——1967年4月14日兼任外交部长。

独立后,以迪奥里为首的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制定了发展政策,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从1969年开始,由于天灾人祸,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迪奥里政权的独裁统治和腐败,激起群众强烈不满,迪奥里政权同军队的矛盾也日趋尖锐。

1974年4月15日,哈马尼·迪奥里被以武装部队总参谋长赛义尼·孔切中校为首的一批军官发动的军事政变所推翻,被囚禁于津德尔省。1980年4月被特赦释放,获释后一直被软禁。1987年11月,孔切将军病逝,总参谋长阿里·赛义布上校继任国家元首,哈马尼·迪奥里结束了十三年的禁锢生活,恢复人身自由,并在解除软禁后定居于摩洛哥,1989年4月23日在拉巴特去世,享年73岁。

专制统治

哈马尼·迪奥里执政后,对内实行政治高压,建立进步党的一党专政,大肆镇压反对派,解散全国工会联盟(黑非洲劳工联盟尼日尔支部)和农民组织,禁止一切政治性集会,不允许公务员从事政治活动。宪法规定实行总统制并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统帅,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

尼日尔部族众多,矛盾复杂。独立后,部族矛盾新旧交织。豪萨族是东部的大部族,其人数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迪奥里所在的哲尔马-桑海族是西部的重要部族,全国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哲尔马-桑海族人。境内还有颇尔、图阿雷格和卡努里等部族居民。由于历史原因和法国的作用,长期以来,尼日尔东、西部部族间矛盾重重,导致国内局势日趋激化。人口不算多,然而得到宗主国法国支持的哲尔马-桑海组,政治上长期处于主导地位。1956年,哈马尼·迪奥里在法国殖民者的扶植下,把同族代表人物吉博·巴卡里排挤掉,建立亲法反共的尼日尔进步党。

在此后的18年间,在进步党政治局中哲尔马-桑海族成员就占了2/3.而居全国人口多数的其他部族人在政治局却微乎其微,仅仅作为陪衬罢了。为了避免政府机构同样有浓重的地区和部族色彩,哈马尼·迪奥里吸收豪萨族等部族的著名人士入阁。然而,局内人明白,这只不过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点缀。迪奥里执政14载,依靠单一部族掌权,热衷于专制统治,激起其他众多部族越来越强烈的不满。

法非特殊关系

哈马尼·迪奥里与前宗主国法国保持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独立时,尼日尔于法国签订有“合作”协定和“防御”协定。独立后,尼日尔财政经济仍受法国控制。法国不仅是尼日尔进出口的主要对象,还是向尼日尔提供援助的主要国家之一。

由法国人一手扶上台的哈马尼·迪奥里长期推行亲法政策,他仗着庞大的法国顾问团“辅佐”其已成为众矢之的的尼日尔政权,请法国人当他的私人行政助理和内阁总监。在双边协定保护下,法国在尼日尔享有军事、经济的特权,不断向尼日尔派驻军队和技术人员,并完全控制尼日尔丰富的铀矿。

1967年7月,法国和尼日尔签订了一项开发阿加德兹北部铀矿的协定。协定规定,铀矿由法国—尼日尔合营公司进行开发;开发资金的85%由法国的原子能署和两家私营公司提供,15%由尼日尔提供。1970年6月,尼日尔同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和一家日本垄断联合企业签订了一项开发在阿科坦地区的铀矿的三方协定,每年可生产出精铀1500吨。法国通过这些所谓的“合作”,从中攫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尼日尔得到的只是残羹剩饭。

哈马尼·迪奥里曾在1963年先遭暗杀,在1965年经历未遂军事政变和受到萨瓦巴党成员的袭击,他利用法国顾问和驻军镇压反对派,学生和工会强烈抗议法国新殖民主义。

历史上,尼日尔人民对法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和统治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和长期的斗争。哈马尼·迪奥里推行的亲法政策和法国的行径激起了尼日尔各阶层、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反法怒潮。1972年,法国总统乔治·让·蓬皮杜访问尼日尔时,心中燃烧反法怒火的尼日尔青年散发传单,强烈要求哈马尼·迪奥里政府辞职,进而爆发了此起彼伏的示威游行。从1973年10月到1974年1月,学生罢课,全国中等学校陷入瘫痪。

在人民的强烈要求下,尼日尔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逐步摆脱法国控制的措施,如在政府和军队中逐渐用尼日尔人代替法国人等措施,并在1972年与蓬皮杜的会晤中表达了对铀矿资源利益分配的不满。

内外反差

外交内政失衡

哈马尼·迪奥里积极活跃于非洲和国际政治舞台,他以非洲代言人和仲裁者的姿态参与斡旋和调解非洲国家和地区间的冲突,因而在国际上享有相当高的赞誉和评价。然而,显著的外交成就的背后,却是尼日尔国内经济破败、贪腐成风、民不聊生的事实。观察家认为,他太多的注重国际问题是为了转移国内视线,以掩盖他的治国无方。由于政府根本无法推进改革和缓解因70年代萨赫勒旱灾造成的饥荒,招致越来越多的批评。

民生凋敝

哈马尼·迪奥里的专制统治和法国的控制把尼日尔的经济推入了死胡同。尼日尔1960——1971年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1967——1970年间的人均收入都不及独立前。进入20世纪70年代,尼日尔连年干旱,1974年,全国缺粮35万吨;花生比正常年景减产5成;牲畜死去一半;物价飞涨。在尼日尔各地,到处可见濒临死亡的灾民一批又一批地离乡背井到城市或邻国谋生的情景。据媒体刊物1974年报道,饥馑和流亡使尼日尔人口减少了近1/4,在需救济的250万人中,濒临死亡者达百万。

贪腐横行

对此,哈马尼·迪奥里政权不仅不抗灾救民,反而借灾情牟取暴利。1968——1973年,在西非,特别是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带发生震惊世界的严重旱灾,尼日尔是重灾区。一些政府部长和高级官员勾结不法商人,侵吞挪用国际援助资金,用抗灾捐款套购粮食然后高价售出,还有人以低价买走灾民的瘦弱牲畜,养肥宰杀后外销。在国内牲畜头数剧减的年景下,尼日尔的肉类出口量却明显增加。

哈马尼·迪奥里是尼日尔国内腐败阶层的代表。20世纪70年代,尼日尔人均国民收入只有70美元,而迪奥里总统本人在法国却有豪华别墅,还把自己在首都尼亚美的数十座别墅和楼房租给外国使馆和公司。“第一夫人”艾莎图·迪奥里是全国头号经纪商,占有大量肥沃的民田,将在此生产的蔬菜和水果用飞机销往法国,赚取巨额外汇。哈马尼·迪奥里统治集团与广大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照。

军政矛盾

20世纪70年代后,哈马尼·迪奥里政权与尼日尔武装部队的关系也颇为紧张。迪奥里总统借口搞“民主化”,企图以“党的民兵”取代国家武装部队。1972——1973年,他调动武装部队维持治安,平息尼亚美市民骚乱。在同利比亚谈判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时,他却不让军方过问。迪奥里总统削减武装部队给养,改组武装部队总参谋部,以进一步控制武装部队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哈马尼·迪奥里及其政权与军界的矛盾一触即发。

1974年4月15日凌晨,尼日尔武装部队发动军事政变,袭击总统官邸,与总统卫队展开激战。哈马尼·迪奥里总统的夫人艾莎图·迪奥里顽抗拒捕被击毙,哈马尼·迪奥里及其13岁的儿子受了轻伤,一些警卫被打死。经过2小时的枪战,迪奥里政权被推翻,以赛义尼·孔切为首的军人集团掌握政权。哈马尼·迪奥里在军政权的统治下度过了十多年的囚徒生活,最终流亡国外,客死异乡。

与中国的关系

哈马尼·迪奥里是非洲著名的“亲西方派”和“反华急先锋”,长期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尼日尔独立时,中国政府曾致电祝贺并承认。1961年5月5月,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代表团访问尼日尔。1963年,中国政府友好代表团访问尼日尔。但自1964年以来,尼日尔政府领导人多次发表反华言论,并同台湾蒋介石集团建立“外交关系”。从第十七届联合国大会起,尼日尔在联大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时,均投反对票。在1971年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上,尼日尔对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蒋帮的提案投反对票,对美、日“重要问题”(即“双重代表权”)提案投赞成票。

直到哈马尼·迪奥里政权倒台后的1974年7月20日,尼日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标志

尼日尔共和国首都尼亚美的国际机场以开国总统哈马尼·迪奥里的名字命名,称迪奥里·哈马尼国际机场。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