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石

简介: 刘宗石,汉族,1978年1月出生于山东,艺术家、画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画院。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设计学院创业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讲堂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客座教授,2014年-2016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十一项专利。
[展开]

刘宗石的个人经历

参展记录

2013年

参加皇城艺术馆刘宗石金工作品展;

北京墨歆逸和水墨邀请展;

2014年

参加国际文化艺术节-暨来华留学生60周年庆典;

刘宗石

参加庆祝中乌建交20周年暨中国著名艺术家作品展览(乌兹别克斯坦);

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7项专利;

参加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2采访报道;

参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10采访报道;

2015年

中国国家画院毕业作品展;

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3项专利;

申冬奥中马文化艺术交流展(马来西亚);

参加“庆祝建国66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参加“北海道国际水墨画协会展”(日本);

参加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采访报道;

2016年

“水墨乾坤”-卢禹舜师生展;

“大美桂林—全国百名国画家 百名书法家精品展”。

出版著作

《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2013.10.10;

《茶论》,报纸,2013.7.6。

收藏记录

《瑶池禅梦》(28X20cm),中央二台,2015.9.11。

艺术评论

大美生命力

文/许海庆

任何一门类的艺术,其对生命的把握程度,即对生命力的体现,是其艺术水准高低的重要表现,这在东西方艺术中都有其艺术评判标准。

在东方,从绘画理论中提炼出来的“绘画六法”第一位的“气韵生动”体现到众多多的艺术分支中去。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东方艺术确切说中国传统艺术更注重于“道”的追求,而把“技”排列到次等的地位,从而对生命力有所把握。

而之于西方,古典一派虽然是一种客观上的模仿与表现,也是一种对生命力的表达。而西方现代艺术,受“新技术”的影响,又受到古老东方艺术的启发,慢慢接近古老的东方艺术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技”与“道”的碰撞,这是一种在“表现”上的突破。

宗石艺术系列,作为一种传统的古老东方艺术门类,其作品继承扎根中国传统重“意”的表现,在“技”方面又有所突破和延续,这体现在其对材料本身方面的突破和表现上的突破。从而使其在“道”的层面上又有所升华,这大概与其既受过传统的西方古典艺术教育的熏陶,又沉浸扎根于东方古老的艺术花丛中息息相关,更是与当今东西方艺术碰撞下的现代艺术有所深入研究,使其作品既不同于传统,又有别于当今其他不同的艺术作品,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的“意”的表现,又将“技”有所突破,从而形成其艺术特色。

与其说宗石金工艺术是一种对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倒不如说是一种对美的“标准”的融合,在一定时期内我们不苛求其系列作品的绝对成熟性,但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宗石对“大美”的追求吧。

文人錾刻工艺的践行者

文/田夫

走进刘宗石的工作室,满眼皆是文气,桌上铺着尚泛墨渍的宣纸,墙上挂着大幅水墨画作,连书柜里都满是画册文集。作为中国传统錾刻文化艺术的继承者,刘宗石除了精湛的技艺成就外,还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烙印,他擅长将画带入錾刻工艺,让他的每件作品兼具实用的同时,还蕴含了文人的情怀,画家的写意,参透着人生的哲思。

枯树皮上冒出一个细小的灵芝,残败的荷叶边上冒出了新的嫩芽,枯萎的苇叶上趴着不起眼的小蜗牛,迎风而立的枯草……刘宗石的錾刻作品天真率荒,给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带来幽冷的宁静,让人联想到生生不息的万物,枯而有趣,野而有大逸,就像一幅幅水墨画“含不尽之意在言外”。

刘宗石说,他的每件作品都是对人生的隐喻。一套茶托,棕红的砂石里挣扎着小螃蟹,有的似乎奋力爬出,有的则要隐藏其中,它们代表着人生的不同状态,就像一座围城,进来的人想出去,出去的人又想进来。一件名为《雨打芭蕉》的香插,枯残微卷的芭蕉叶,隐隐露出的小蜗牛,让人想到“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让錾刻工艺拥有中国传统写意书画一样的气质、底蕴,这不仅仅考验錾刻工艺的技法,更是考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而这要得益于刘宗石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和古玩的收藏知识的深厚渊源。刘宗石从小在民间艺术家学习錾刻,并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家林先生的门生高足。同时他又学习美术,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院 中国国家画院深造,师承李庚、张志民、卢禹舜等,这三位都是当今中国书画界的三大巨擘。

工艺和美术是分不开的。在刘宗石看来,錾刻工艺是一门传统的民间工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创新,并要提高艺术含量和文化内涵,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

创新錾刻工艺 抒怀文人精神

文/陈瑾

70后的青年艺术家刘宗石堪称博学多才,他在书画、錾刻工艺、古玩收藏方面均有造诣。例如他的錾刻艺术作品“瑶池禅梦”是将书画、錾刻工艺合璧,把香道、花道等融于一体,淳朴之中有逸趣,散发着浓郁的文人气息。

“夏日里的荷叶圆润,冬天的残荷清瘦、斑驳、沧桑,荷杆瘦骨耿耿,枯叶卷曲,与夏荷不同,冬日的荷更有无限可能,有一种至死地而后生的生命力。我看正是这冬日的荷叶,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也正如他希望的那样,在传承錾刻工艺的同时,还能承载他的艺术理想。他的每一件作品《待到莲开时》 《经舒维正》《香行荷上》《风入荷》《荷止茗香》等等倒更像一幅幅水墨画,在你在喝茶焚香时把玩时也许能领悟到其中的深意。

宗石以茶具、香具为载体,创作出了以残荷 兰竹 树皮 菩提叶等为主的系列主题作品。他将书画 收藏 雕刻 錾刻等知识融会贯通。创造出了《瑶池禅梦》《香行荷上》《风入荷》《荷止茗香》等作品。作品中的颜色、肌理,甚至虫洞都细致入微,或卷曲或遒劲的线条里都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它是文化与思想的碰撞,艺术与錾刻技艺的融合,它是作者思想的流露,它是一件艺术品,创意十足,寓意深远……..

作为书画艺术家,作为錾刻艺术的传承者,刘宗石希望在传承的同时也多做开拓思维和创新的设计,并且要有一定的寓意和深度。:“艺术离不开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认识和再创造,我要发现世界万物中生命的美,那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美,那种至死地而后生的生命的美,我要为这种生命的美喝彩和鼓掌,我更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创作,因为我要展现的是文人的精神,要有责任和担当,文人代表的是一种正的能量!!!”宗石如是说.

艺术家应该不能墨守成规,在创造过程中更要不断加入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最重要的是能以此为载体传承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赞扬那种积极向上的生命之美,体现出生命的正能量!” 这便是文人的精神,“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宗石是实践者,是领跑者!!!

錾刻艺术的无为和写意

文/王新友

刘宗石创立了“写意錾刻”,其无为技法和道法自然的理念,为錾刻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残荷、枯树皮、芭蕉、菩提叶、苇草等,是刘宗石錾刻艺术中常见的题材。这些作品都是用金银或铜手工一点点敲打而成,每片枯叶的造型,甚至细小到叶子或树皮上的颜色、肌理、虫洞,看似几乎未经人工雕琢,浑然天成。然而枯的意蕴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枯之上,枯残的叶子伴随着小蜗牛、小青蛙、小甲虫、小嫩芽等不起眼的小生命,使人想起曾经的繁茂,曾经的绚烂,生命的倔强,春去春回,周而复始,时光的变迁,生命的轮回,无不昭示着生生不息的万物。枯残之中注入了作者炽热情感和人生的哲思,使作品有着超现实的艺术张力。

谈到创作技法,刘宗石说:我的创作是“无为”技法。“无为”出自老子的“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无为”从字义上来解读是看不出雕刻痕迹的,感觉是天然的。“在錾刻中我不显示我打磨的痕迹,而是展示作品本身的美,像自然长的那样。”刘宗石这样解读其“无为”技法,他遵从自然并不服从于自然,变自然为本用。

说起作品创作的灵感,刘宗石谦虚的说,其实都是来自平常的生活,并不刻意求之。刘宗石说:“材料也会给你启发的,这个可能是有瞬间惊喜,多数是物象和形态上给的。”

常人眼里的破旧之物废铜、石头、藤木,在刘宗石看来却蕴涵着大美。他有件作品就是将银鱼錾刻在石头上,他娓娓道来这件作品的诞生。当时它只是一块从荷塘淤泥里挖出来的顽石,并没有特别之处。刘宗石却当宝贝一样收藏,他在石头上用银錾刻了几条游鱼,这块石头好像活了起来,温润的光泽如同浩淼的水波。一块小小的石头,因为有了银鱼,便有了无限的空间,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这种点石成金,化幻为真的功夫,除了其天生具有的神灵之气外,恐怕也是跟其全面地艺术修养不可分割。

其实,写意錾刻是平面写意的立体版而已。虽然鬼斧神工,浑然天成,最终呈现的依然是艺术家的修养和思考。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创作灵感和妙手偶成其实与刘宗石的阅读、思考等艺术态度密不可分。他常读哲学和道家学说,同时作为一位书画艺术家,他又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写意和西方印象派艺术汲取灵感,这直接影响到其对錾刻艺术的创作。可以说,他的写意錾刻是无为哲学、书画写意的精神的幻化,物质再现。

观刘宗石先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和写意绘画一样的意象和文人精神。那些随性的意境,生命的张力,让人倍感动人和欣慰:中国的錾刻艺术的无为和写意精神得到了传承并发展,其独特的思维角度和多元化的修养,加上其传统哲学思维的深入浅出的理解,使其独辟蹊径,在錾刻艺术这条华山之路上柳暗花明,又上一个新天地。

刘宗石金耕艺术

文/高益群

枯而不残,巧而不工,坚韧饱满,自在淡然,清净自知,生趣盎然,是为金耕美器。

以情怀为父,以艺术为母,以禅思为引,经千锤百炼,水火浸染,钢錾凿琢,铜胎历生死,跨轮回,方得以涅槃化形。

成形之态,或秋水深寒,茎瘦伶仃,或花落香消,枯荷如盖,或莲蓬婷袅,随风摇摆......或枯、或静、或卧、或立,必有一小小生灵伴其左右,跃动期间,配以燃香、佳茗而成香插、茶具、摆件等美器。

美器,是一种情怀。观器,神韵有形格物之道。

好香,是一种境界。燃香,灵通自在天地之间。

佳茗,是一种禅心。饮茶,妙接诸天神妙之界。

形有常态,意无常境。

意随器物表其境,器借形态表其情。

器无心而有情,香无形而有境,茶无态却有韵。

美器,好香,佳茗,在这里自有浑然一体,自在天成的特质。

所谓枯而静,寂而生,这是一种跨越时光,季相变迁,沉淀生命的形意之相,也是一种繁华凋尽,生机沉眠,孕育新生的幻化之美。自然带有一种对生命灵魂的咀嚼玩味和深沉观照,也带有一种对终极哲思的反复吟读和不时叩问。

唯有如此,方能用錾刻,达到器物的极致;用情怀,穷尽物性之本然。

师法自然,富有张力

文/卢禹舜

宗石比较随性,他是我的学生中发展比较全面的学生,精通美术、工艺、收藏,这在现代年轻艺术家中不多见。他对传统书画的钻研,对西方抽象艺术的学习,对老庄精神的领悟,这使得他构建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无论他的书画,还是他的錾刻工艺,都有独特的视角,擅于法“自然的精神”,他的作品往往透露出一个宏大的宇宙观,并且含有真实而坚韧的生命力,野逸而富有张力。

淳野之中自有逸趣 ——刘宗石和他的艺术世界

文/李庚

在我的学生当中,宗石在艺术方面的造诣比较全面,他是当今艺术圈中少有的同时精通书画、收藏 核雕和錾刻工艺的青年艺术家。他待人热情,性格乐观随和,处事细致、周到而又大气,而从他的各方面的艺术作品看,也恰恰体现了诸如之上的特点,促成了他在书画和錾刻工艺方面的风格,也无不体现出他“人生快事莫如趣”的人生态度。

宗石从小跟着山东家乡的舅舅学习錾刻工艺,后考取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又在我门下学习书画艺术。宗石从传统书画艺术和西方印象派艺术汲取营养,视角独特,同样是山水画,他擅长抓住黎明晨曦微露和傍晚夕阳西下那种稍纵即逝的美,追求一种震撼人心的、富有深意的、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我们在他的錾刻艺术作品中同样能感受到这样的艺术气息,他的錾刻工艺作品看似朴实、简约,实则饱含着倔强的生命力,淳野之中自有逸趣。

这些年来宗石在艺术上不断求索,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作为老师,看到宗石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并在艺术造诣上日益精进,我感到十分欣慰。祝愿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书画錾刻兼修,艺术修为同源

文/张大石头

刘宗石来自山东潍坊,从小学习錾刻工艺,后来考上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系统地学习中西方艺术。之后成为我的学生,跟随我学习传统书画艺术。从他的学艺脉络不难看出,宗石转益多师,非常懂得书画、工艺、收藏等艺术兼修的道理。

纵览历代名家,无不是书画印收藏俱佳者,如此才可以相通互补,相得益彰。宗石对各种艺术融会贯通,让他在艺术的天地里总能左右逢源,他学习錾刻工艺,后学习书画,再将书画的写意带入錾刻工艺,从刀客到画生,画生到刀客。每次总能很快转型,又能有新的突破。观其山水画,无论晨曦微露还是夕阳西下,皆有一种震撼人心、不同寻常之壮美。及至看到他的錾刻工艺,同样可以在一系列枯残的表象中感受到一种蓬勃坚韧的生命力。可见,他已经将书画艺术之精义融入到錾刻工艺中,其錾刻工艺也呈现出一种文人画家的逸趣。

宗石的艺术素养是多方面的,我很难以某一个身份去定义他。宗石跟我学画有多年了,平日里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随性而然又自发向上,我坚信他会有更大的发展。

作品欣赏

更新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