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林

简介: 陈桂林,中科院院士、空间红外遥感技术专家。出生于福建南安。196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光电技术研究,主持并研制成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核心探测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MCSR)。设计并实现了采用望远镜折镜步进扫描,通过R-C光学系统视场分离,实现可见光、红外和水汽三波段同时探测的总体技术方案。主持突破了大孔径(Ф410mm)轻量化的空间光学系统、高精度(角秒级)空间扫描机构、地球同步轨道辐射致冷器技术等难题。在光电技术的研究中,密切结合工业上的应用,在热轧圆钢光电在线检测的问题上,提出并实现了用两个相互垂直探测器实时测定目标坐标的新发法,现已在多个钢厂推广使用。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展开]

陈桂林的个人经历

空间红外遥感技术专家。出生于福建南安。196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光电技术研究,主持并研制成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核心探测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MCSR)。设计并实现了采用望远镜折镜步进扫描,通过R-C光学系统视场分离,实现可见光、红外和水汽三波段同时探测的总体技术方案。主持突破了大孔径(Ф410mm)轻量化的空间光学系统、高精度(角秒级)空间扫描机构、地球同步轨道辐射致冷器技术等难题。在光电技术的研究中,密切结合工业上的应用,在热轧圆钢光电在线检测的问题上,提出并实现了用两个相互垂直探测器实时测定目标坐标的新发法,现已在多个钢厂推广使用。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桂林 - 简要事迹

陈桂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为发展中国空间遥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副总设计师。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带领研究群体,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研制成功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主体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系统,已于今年随风云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入轨,稳定可靠地运行,并已投入实用。该仪器是由光机电和现代信息技术集成的技术难度大、结构复杂、性能先进的遥感系统,目前只有美国和欧盟研制成功。国家气象局专家委员会评审,确认该仪器起点高,达到了国外九十年代初发射至今仍在使用的同类气象卫星仪器的先进水平。多通道扫描计这一重大成果是中国气象遥感领域的重大突破,在技术上和水平上都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风云一号卫星的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有新的突破,并上了新台阶。它获取高质量的可见、红外、水汽三通道云图,覆盖包括中国国土在内的1/3地球,中央气象台已开始使用这三个通道云图进行气象预报,这不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造福人类,从而大大提高中国在国际气象领域的地位。陈桂林还主持研制并取得多项成果,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陈桂林以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他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积劳成疾。他曾因突发性耳聋和视网膜脱落等严重疾病住院,但即使在病床上,也思考着攻克难关的办法,指挥攻关。他还强忍病痛坚持工作,直至最近才去体检,又诊断患大面积胃溃疡。1994年风云二号卫星发生爆炸事故,使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和全套测试设备毁于一旦,1/3左右的研制人员受伤,而此时他却患上视网膜脱落,在重大打击面前,陈桂林这个铁汉子,振作精神,带领群体,日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重新研制并提供了高质量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正样产品,确保了风云二号卫星的圆满成功,扬了国威。他曾被评为中科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务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科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他领导的课题组也被评为上海市集体劳模。

陈桂林

陈桂林 - 时间赛跑

台风“麦莎”、“卡努”来袭,在行进途中,一直被一双天上的“眼睛”紧紧追踪,这就是“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桂林作为“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副总设计师,为了能掌握第一手气象信息,累坏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陈桂林全面负责多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工作。多通道扫描辐射计是风云二号的主体仪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设计制造这种仪器。从接到任务起,陈桂林就开始与时间赛跑,主持制定实施方案,带领课题组成员攻克上百个技术难点,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原理样机的研制,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陈桂林几乎从未停歇,从未休假、疗养,即使出差,也是抓紧时间,完成任务后尽快回到研究所工作。

1989年,正当他带领大家完成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初样产品研制时,因为过度疲劳,得了突发性耳聋。但他还是强忍病痛,坚持工作。住院治疗后,病情稍有转机,他又立即投入工作。如今,陈桂林的左耳已听不到任何声音。1994年1月,陈桂林在西昌卫星基地参加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首次发射工作,一只眼睛忽然什么也看不清楚,经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在医生和领导的一再催促下,他住进了医院。如今,63岁的陈桂林右眼视力不到0.1,但他戴着眼镜,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陈桂林带领团队完成了三套初样和五套正样辐射计、两台正样精太阳敏感器设计等科技攻关难题,去年6月,“风云二号”C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面对荣誉,陈桂林说,“这是国家实力的表现。”

陈桂林 - 牺牲精神

“搞科研总要有点牺牲精神的。”这是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陈桂林院士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充分体现在陈桂林院士三十八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时间、不计名利,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全心扑在工作上

陈桂林院士现任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副总设计师,全面负责多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工作。多通道扫描辐射计是风云二号的主体仪器,需要将光、机、电技术,以及红外探测、辐射制冷和薄膜光学等多种技术综合在一起的一种高技术航天遥感探测系统,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设计制造这种仪器。为了早日使风云二号飞上太空,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陈桂林院士迎难而上,毅然挑起了研究该仪器的重担。

从接受任务起,陈桂林院士就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的学习,查阅有关资料,掌握国内外情况,主持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由于睡眠不足,他常常眼带血丝,两鬓也增添了不少白发。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赢得了领导该重大项目科研的主动权。其后,他带领课题组成员攻克了上百个技术难点,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原理样机的研制。几个单项研究成果还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在陈桂林院士的带领和鼓舞下,课题组经过艰辛的努力,按时完成了两套高质量、高性能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正样产品,提供装星发射。陈桂林院士带领课题组于2000年承担了风云02批扫描辐射计增加2个红外探测波段的研制任务。2002年10月完成初样并转入正样研制;2004年10月19日发射成功;2005年元月一日投入应用试运行;2005年6月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卫星的运行实践表明,该项技术改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第一代气象卫星上实现国际上第二代气象卫星的主要技术水平。

陈桂林 - 面对困难

在陈桂林院士的科研生涯中,并非一帆风顺。身体与工作都给他制造过困难,但却没有吓倒陈桂林院士,反而令他越发顽强拼搏。

1989年,正当陈桂林院士带领大家完成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初样产品的研制,并紧张地进行评审各项准备工作的时候,因过度疲劳引起突发性耳聋而病倒。这种病发作时令人痛苦难熬,但他强忍病痛、坚持工作,直到最终不得不住院治疗。

1994年1月中旬陈桂林院士与试验队同志一起赴西昌卫星基地参加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首次发射工作。由于长期疲劳过度,病魔再次光顾他。他的一只眼睛突然模糊不清,但仍坚持在现场进行整机测试和赶写测试总结报告。他的视力障碍被试验队医生发现,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失明。

1994年4月,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在发射基地由于发生意外事故,使花费近10年心血的成果付之东流。在中央的关怀下,重新研制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并尽快将卫星送上天的战斗又打响了。陈桂林院士从医院做完视网膜手术,顾不上休息就回到岗位,积极投入到再次研制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及其全部地面测试设备的工作之中。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就向卫星总体部门交付了两套多通道扫描辐射计正样产品,做到各项性能和质量指标一次验收合格,并于1997年6月10日随卫星发射成功,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陈桂林 - 开拓创新

陈桂林院士在完成卫星工程的繁重任务中,还勇于开拓创新,把卫星姿态敏感器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于钢铁行业。他们的课题组与上海新沪钢铁厂合作,开展“CCD被动式光电在线侧径仪”产品的开发研究,经过努力取得了成功。该产品已在上海钢铁三、五厂,宝钢,以及国内各钢铁厂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项产品技术先进,而价格却只需国外同类产品价格(16万美元)的七分之一。

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一直是陈桂林院士关注的事。在工作之余,他总是会找新分配过来的同学谈心,热情地听他们对个人发展的设想和要求,了解他们的特点与专业基础,结合课题需要,安排他们工作,让青年科研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十多年来,已经有40多名博士、硕士从陈桂林院士的实验室中走出来。

陈桂林 - 相关词条

梁思礼 匡定波 李衍达 雷啸霖 林尊琪
干福熹 黄宏嘉 李启虎 陆汝钤 刘盛纲
郭雷 黄民强 李未 侯洵 刘永坦
郭光灿 黄琳 简水生 李志坚 刘颂豪
高庆狮 何积丰 侯朝焕 林惠民 阙端麟

 

 

 

 

陈桂林 - 参考资料

1、http://www.dfjj.gov.cn/dfjj/dfjj/web/1.aspxid=272

2、http://www.cas.ac.cn/html/Dir/2006/01/20/13/72/58.htm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