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明月

简介: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男,1979年出生在武汉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原是顺德海关公务员。以《明朝那些事儿》成名于互联网,受到读者的热捧。当年明月堪称草根讲史的集大成者,大家的认可印证了当年明月的那句话:“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网络红人原被领导认为“很一般”,成名后获重用借调北京,现为中国海关总署缉私  
[展开]

当代明月的个人经历

人物介绍

当年明月当年明月一个非专业研究历史的公务员,他用通俗浅显甚至娱乐化的手法重述、重写历史,引发出一场“感染”者高烧不退的“读史热”,已经成为近几年国内文化界的一大奇观,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继易中天之后,网上冒出来的一个名为“当年明月”的写手人气高涨,他撰写的历史长文《明朝那些事儿》自06年3月在博客上连载,三个月点击已超过百万,被出版商看中2006年正式出版。有人说,如果讲易中天的历史研究是学者草根化的话,那么《明朝的那些事儿》就是一部纯粹草根的作品,它的走红使得对历史的评说回到了草根自己的手中。2009年当年明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原被领导认为“很一般”的他,成名后获重用,最近被借调北京(任海关总署下属杂志《金钥匙》编辑)。   而作者当年明月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一个年仅29岁的年轻人,一个非文学和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普通公务员,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   2010年,当年明月在“2009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排名第4位,版税1000万元。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权谋之术、战争之策、诡计之术大饱人胃口。   历史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当年明月和他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得到的显然也并不是鲜花。网上围绕当年明月的争论、质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个被人喜爱、被人热捧同时又被人批评、抨击的著名网络写手,成为我们的年度新锐写手候选人,实至名归。   当年明月,2006心灵历史开创者,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长文《明朝那些事儿》狂飙突起于天涯论坛,后转战新浪。天涯、新浪月点击率均月超百万,引起“明矾”骚乱,相关事件被媒体命名为“明月门”。中国文学家欧发伟指出,当年明月用自己的灵魂还原了历史,而人类在他的历史里还原了灵魂。

杰作

一、出版作品  截止到2009年,《明朝那些事儿》(由当年明月在新浪的博客陆续推出)已经由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了五部,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了两部。   明月著作:   明朝那些事儿 一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9月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照片(4张)   明朝那些事儿 二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年1月   明朝那些事儿 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年4月   明朝那些事儿 四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年9月   明朝那些事儿 五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8年3月   明朝那些事儿 六 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年11月   明朝那些事儿 大结局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年4月   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千万册,为改革开放以来发行量最大的十五套书之一,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08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以《明朝那些事儿》起于网络江湖,受到读者的热捧。当年明月堪称草根讲史的集大成者,大家的认可印证了当年明月的那句话:“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写作风格

  当年明月一名法律专业出身的年轻公务员,在博客上胆敢重写明朝兴亡史,引来无数网民聚集到他的周 围,访问量竟超过2.2亿,引发了又一轮网络历史小说阅读热潮。他的百万大作《明朝那些事儿》令许多史学界教授都瞠目结舌。当年明月白天做海关公务员,晚上在家里写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是对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兴衰的全程解说,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为什么当年明月的博客会如此火爆呢,笔者以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缘由。   建立了博客的独特风格   博客是促进学习、记录收获、共享知识、交流看法、练习文笔、宣传自己的交流平台,但当年明月在他的博客从来没有谈及个人隐私或生活细节,执着的发表《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长篇连载,全部是新作品连载,并以每天2000字的速度更新。这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也是令人没有想到的。   开创了历史的第四种记录方式   记录历史通常是史记、教科书、戏说三种方式。当年明月在历史和小说、正史和戏说、历史学术和影视历史剧的结合上找准融合点,以白话历史、好看历史的理念,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以鲜活的写法,用流行文学元素和小说笔法,加入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吸纳了叙议结合、伏笔照应、铺垫悬念等多种手法,并穿插了很多幽默,有时还运用了一些无厘头的语言,以及流行歌曲的歌词,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做到真正的“好看历史”。这类文章,这既不是正史,也不是小说,按当年明月的说法,叫趣味史学,也有人把它称为通俗历史或心灵历史,也有的把它当作札记,还有的认为是通俗版的明朝通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周枝羽称之为一个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这部书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只是我没有想到一部具备了这些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历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戏说,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称为小说,因为它几乎是完全忠实于《明史》的。

当代明月

当年明月的照片(13张)   迎合了当代人阅读历史的口味   在这个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流行的时代,如果仍然使用二十四史的写法和论述,相信看的人不会很多,至于那些经过苦心研究产生的学术著作,百姓根本不看。而要让更多的人喜欢历史,就必须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当年明月的文章像在给你讲故事,喜欢读它的人群会特别宽泛,使不看历史和长篇的人也愿意看,即便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的人也能够看懂、喜欢看,地球人都能看懂。在他的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每个章节都在结束时设置一个悬念,很是吸引读者。文章的中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也满足了国人的胃口。文章风格轻松明快、语言调侃,力求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让读者看得轻松,使人感觉历史很精彩,历史也很好看。历史学者彭勇他评价《明朝那些事儿》是比较有趣的普及书,最大的特色是通俗易懂,也有趣。   填补了明朝白话历史的空白   对历史个人化、个性化的解读,拉近了大众与历史的关系,使关注历史的人越来越多。《明朝那些事儿》赢得网友喜爱的法宝主要在于这是一本正说历史,每一个细节和事件都遵循着历史的由来和发展,没有恶搞或戏说,起到了普及明史的作用,可做明史普及读物。   修正了人们对明朝历史的误解   只有有民族自豪感的民族,才会热衷于谈论自己的历史、研究自己的历史,是所谓盛世修史。很多人对明朝有不少误解,认为这个王朝腐败、宦官当政、皇帝无能。人们通过读《明朝的那些事儿》后,你会发觉,明朝确有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如郑和、唐寅、王守仁、董其昌,还有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末风气开放,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封闭、禁锢。

历史观

  如果有一天,史记的文言文版畅销,我觉得才真正说得上是喜欢历史。   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史料,而是历史观。   要懂得历史其实只有四个字——身临其境。要知道历史上的人物、事件,那都是发生过的,不是忽悠人的。另外,历史也不是所谓白话文翻译过来的历史故事。在我看来,大多数都是血淋淋的,如果能明白这一点,不能说是真懂,起码也是开始懂了。   传统文化也好,历史也罢,都是让人比较难以理解的,关键问题是,讲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可能保证讲述的内容真的能让人接受。   第一个条件是你要真懂,如果没有真懂,就难以做到以小见大。第二个是你要有讲述的技巧和方式。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就不用做市场调查。   年轻人迷上历史,往往不是因为喜欢历史,而是因为现实。因为现实太残酷,看上去似乎渺茫,所以才回头看。有一天,如果没人回头看,没人迷茫了,那么历史的作用,就真正地完成了。所以历史也好,传统文化也好,都适应现实而生。现实需要它们,它们就出现,现实不需要,它们就冷淡。强迫是无用的,吸引也是无用的。   同样看历史,为什么有的人写出很深刻的东西,有人写的很浅薄。照抄没有用,为什么?就看你对历史的感悟力和了解。   史书上一句话,我可以看到真实的历史几十年。

异类明月

  “我是个异类。”这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在接受人物周刊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这个学法律出身的27岁宜昌小伙子,白天在广州一家单位做公务员,晚上则在家里写“明朝那些事儿”。   自从今年3月10日把第一篇《明朝那些事儿》放到网上以来,明月的博客点击率超过2.2亿人次。迄今为止,他已写完《明朝那些事儿》共七部,并已结集出版。   因为喜欢当年明月的叙事风格,一大批网民因此聚集到他的周围,成为了“明矾”,这其中包括大学教授、7岁小孩和60多岁的老太太。   这样的传奇,有理由让当年明月胆敢声称自己是“异类”。   他还有一个异人之处在于,他接受了40多家媒体的采访,却从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因为“写作时的明月不是我,现实中的我是一个心存杂念的人”,他坚持把晚上的明月与白天的自己区分开来。

社会评价

记者评论

  对于他来说,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   严格地说,对当年明月的访谈实际上并不像一次采访,他不是一个肯一板一眼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于是我们的对话就变得更像两个年轻人之间的侃大山。不仅放任自己“出口千言,离题万里”,明月甚至还怂恿我不要按照采访提纲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他坚信“世界上最难写的就是命题作文”,而当我问到写历史是不是类似于命题作文时,他急了,赶忙声明写历史不是命题作文。他的理由是,虽然历史早已定格,但“能把大家本来已经知道结局的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出悬念,这样才显得出你是不是高手,才显得出乐趣”。当然,他的论据就是他自己,很鲜活也很充分——《明朝那些事儿》受欢迎程度大家有目共睹嘛。最后,明月以一句不无得意的话作为总结陈词——“这个就是水平,这个就是难度!”

看不好看的历史 为了写好看的历史

  问他为什么要写《明朝那些事儿》,明月给了我一个不太令人信服的理由:“为了图个乐。”要知道为了给期待着的读者一个交代,交出那一两千字的内容,他几乎每天要从晚上7点开始写到11点多,不仅要构思情节,更要花大量的时间查资料。这些资料,可都是他深恶痛绝的“不好看的历史”:文言文、流水账、大事记。明月自己也承认,那种阅读感受堪称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还要写?明月说得状似很无奈:“我不是为了写而写,我是为了兴趣而写。偏偏我对历史感兴趣,没办法呀。”   写出“好看的历史”给大家看,是当年明月的一个梦想。从4岁开始读书,明月对于传统历史典籍枯燥乏味、过于简洁而没有表现力的描述一向不以为然;而他知道,历史本身是鲜活而精彩的,他要调转历史表情与现代审美的时差,把精彩生动的历史呈现给大家。为了这个梦想,一个27岁的年轻人放弃了下班后几乎所有的娱乐,埋头在故纸堆中,写他所说的“好看的历史”。   明月对自己写历史的要求可不低:“既要严谨又要好看,有情节有悬念,有调侃有幽默,还要有心理分析,要把人物写得丰满。”这个标准当然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所以每天那一两千字,他写得可是相当不容易。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每天等着看他的文字,这对总是怀疑自己毅力的明月既是很大的动力,也是一种压力——虽然明月始终想为自己留条后路,至今不肯保证能写完明朝300年的历史,但是在这么多人的监督下,他要半途而废,恐怕也不太容易呢。   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直在网上更新和流传,不管在天涯还是后来挪窝到新浪,他的追随者只见多不见少,很多读者都发帖鼓励或就文中内容与他探讨。明月非常重视与读者的这种交流和互动,“与读者互动对自己很有帮助,我有时发议论比较多,读者指出来,我就会注意,以后就少发议论,内容多偏向史实。自己写作有时会失去方向,创作数量超过20万字时会对自己过于自信,会觉得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实际上有时会有所偏离,过于抒发个人感情;尤其是历史题材的写作,读者的指正是很可贵的。”

心无旁骛去写作

  凭借《明朝那些事儿》,明月声名鹊起,粉丝如云,连追求他的异性都比从前多了不少,然而除了这些外在的改变,当年明月还是当年的明月,下班后回到独自一人的家中,买外卖或者从冰箱里拿晚饭,写《明朝那些事儿》至深夜,明月的心态和生活还是一样平静。明月这样剖白现在的自己:“我还是我自己,我没有变过。即使会有一时头脑发热,但是在我离开媒体关注和公众视线之后,回去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我会意识到,我还是当年那个我,还是刚开始写作时的那个我。我会经常问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开始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坚持写。只要想到这一点,我就会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放弃。”   对于明月来说,如今扑面而来的盛名其实是个意外,是他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在这一点上,明月有着令人叹服的清醒认识:“做人做事不可太有目的性,上天很公平的,它不会把写作的灵感和对一件事情执着于名利的追求同时给予任何一个人。”明月相信,只有保有一颗纯净的心,心无旁骛的人,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对于他来说,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心无旁骛的力量。他认为,写作的时候能做到心无旁骛就已经成功了。   如今,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结集成书了,销量大好。不久此书还要出繁体版,同时很多电视台争相请他去做讲座,明月的面前,是亮闪闪一条金光大道。然而问到他对将来的规划,明月却很是茫然,这个问题显然为难他了,半晌方支吾作答:“还那样吧,生活总要继续的,也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对于辞职专事写作的建议,他也果断否决,因为“知道一旦兴趣变成了工作,兴趣就消失了”。对此我只能说,研究历史久了的人,眼光果然刁钻老辣。   ————不那么一本正经的人写的

不那么一本正经的正史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再跟明月聊天,这番真正领教了什么叫做“文如其人”。明月的诙谐调侃完全融入文字和叙事中,形成了《明朝那些事儿》鲜明的风格。明月的个性成就了《明朝那些事儿》的个性,《明朝那些事儿》的个性成就了它的独特与大行其道。正如明月自己所说,“以这种笔调来写历史是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压根儿就不是一个一本正经的人,平时就喜欢调侃。”   交谈中不仅感受到明月的随和幽默,也深感明月的“敬业”。虽然摆明了是我采访他,但他还是知错不改地追问了我很多问题。当我因为个人隐私就这样免费泄漏而懊丧时,他及时解释说这是他接受采访时的个人习惯,因为“写作时需要刻画人物,我平常就很喜欢琢磨人……我身边的朋友都被我琢磨完了。”我不禁对那些难友们深表同情。   虽然对很多历史读物无法认同,但明月也有自己心中的“史学偶像”。他坦言自己很佩服钱穆,他认为钱穆对历史本质精辟的分析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钱穆的《国史大纲》、《历代中国政治之得失》在一系列的论据之后给出一个让人惊讶的答案,与之相比,明月毫不讳言自己的差距:“差距很大,他是着重于历史本质的东西,虽然我的书里也有这样的内容,但跟他还是相差很远。……我的书我希望它能流传很久,但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我的书卖得很好,但是我一直认为钱穆的书虽然可能一年卖不到100本,但是100年以后,他的书还是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还是会被翻出来重新出版。”   至于自己写的这些文字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明月到现在仍然未能给出一个界定,他只是一再强调“我写的是正史”。那么我们不妨认为,这是一个“不那么一本正经”的人所演绎的一部“不那么一本正经”的正史吧。

明月名言

关于英雄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   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当英雄的渴望,就连王振也不例外,他出征也是希望得到这个称号。   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如果那么容易,岂不人人都是英雄?!   一般看来,英雄是这样的几种人: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   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   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   何解?待我解来:   我们都曾经历天真无邪的童年,踌躇满志的少年,也时常梦想着将来一展抱负,开创事业,天下之大,任我往来!   但当你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你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挫折,事情从来不会如同你所想的那样去进行。   于是人们开始退缩,开始畏惧。   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不是那么容易的。   于是有人沉沦,有人消极。   然而英雄就是在此时出现的。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刚毅果断,坚强勇敢,在母亲怀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同样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风顺,那当然值得祝贺。   但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而这些挫折会带给你许多并不快乐的体验,踌躇、痛苦、绝望,纷至沓来,让你不得安宁。   当你遭受这些痛和辱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要实现你的目标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会开始畏惧,畏惧所有阻挡在你眼前的障碍。   如果你遇到这些困难,感到畏惧和痛苦,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意识到,决定你命运的时候到了。   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   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   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所以英雄这个称号,并不单单属于那些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人,事实上,所有懂得畏惧并最后战胜畏惧的人都是英雄。   因为即使你一生碌碌无为,平淡度日,但当你年老回望往事时,仍然可以为之骄傲和自豪。   在那个困难的时刻,我曾作出了勇敢的选择,我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这就是我所认为真正的英雄——畏惧并战胜畏惧的人。   关键只在于那畏惧的一刻,你是选择战胜他,还是躲避他。   人生的分界线就在这里,跨过了这一步就是英雄!退回这一步就是懦夫!

关于人生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关于责任

  就在这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将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延续二百七十六年,并将它的影响扩展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它的光辉,它的荣耀,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拥有的。   它的阴暗,它的丑恶,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承受的。

关于天道

  而在遍览史书十余载后,我信了,至少信一样东西——天道。   自然界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有了永恒的规律,春天成长,冬天凋谢,周而复始。   人世间也一样,从它大起始,到它的灭亡,规律永恒不变,是为天道。   在史书中无数的尸山血河、生生死死背后,我看到了它,它始终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我们,无论兴衰更替,无论岁月流逝。   它告诉我们,在这个污浊、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   天道有常,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恒久不变。

作品集

明朝那些事儿1

  用时尚语言演义历史

  当年明月的这本《明朝那些事儿》,他自己说应该叫《明札记》,从形式上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却不能体现这本书的长处和好处来,所以还是应该叫《明朝那些事儿》。因为他的这一大系列,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

明朝那些事儿2

  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册,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明朝那些事儿3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册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

明朝那些事儿4

  本书上接第三部,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因此本书主要讲述了朝廷的权力之争和边疆的抗倭斗争。惊心动魄的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必将使您欲罢不能……

明朝那些事儿5

  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明朝那些事儿6

  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因此发展壮大,他们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一举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

更新日期: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