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纳斯·鲍林

简介: 莱纳斯·鲍林(LinusCarl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两位获得诺贝尔奖不同奖项的人之一(另一人为居里夫人)。其后他主要的行动为支持维他命C在医学的功用。鲍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所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以量子力学入手分析化学问题,结论却以直观、浅白的概念重新阐述,即便未受量子力学训练的化学家亦可利用准确的直观图像研究化学问题,影响至为深远,比如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电负度、共振理论、价键理论、混成轨域、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概念和理论,如今已成为化学领域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观念。
[展开]

莱纳斯·鲍林的个人经历


莱纳斯·鲍林 - 生平简介

出生:1901 年2月28日/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逝世:1994 年8月1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93岁〕

获奖:诺贝尔化学奖(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1962年)

莱纳斯·鲍林1901年出生于美国西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父亲是一位药剂师。鲍林从小就对父亲在药房里配制各种粉剂和药膏非常感兴趣,并常常到一个好朋友家中去看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后来,他从父亲的朋友那里得到了很多化学药品,自己做起了化学实验。

18岁时鲍林开始对价键的电子理论发生兴趣。1922年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后,他意识到自己想当化学家而不是工程师,于是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生并兼任助教,并于1925年获得博士学位。1926年,他到慕尼黑,以博士后身份跟随德国理论物理大师索末菲工作了一年。第二年他回到加州理工学院任教。1963年后他在加州圣巴巴拉民主学院研究中心担任了四年的物理学和生物学教授。1969年——1973年,鲍林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授。1973年以后,他担任了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学和医学研究所的研究教授。

鲍林一生研究范围相当广,许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如首先提出化学键可能有一种混合特性,即既含有共价性,又含有离子性;第一个提出“电负性”概念,并确定了元素的电负性值;把“共振”这个术语用于化学键理论;第一个提出蛋白质分子具有螺旋状结构等。

1929年,鲍林以离子的电荷和半径为基础,假设电荷的局部中和,提出了一系列简单的配位规则,利用其不仅能够理解,而且还常常能够预测硅酸盐和许多其它矿物的结构。这使整个化学领域有了一个理性的基础。

在鲍林关于化学键研究的早期论文中,有一篇是具有革命性的,因为它用波动力学原理解释了碳的四面体配位和过渡金属的正方和八面体配位,而这些工作都是过去从未有人涉足过的。不久,由于发现许多物质的性质不能用基于某种键型的单一电子结构来表示,鲍林就将量子力学的共振概念运用到化学中来了。他的价键理论使原子间距与键能之间建立了关系,从而成功地解释了众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杰出的结构化学学派。他撰写的《量子力学导论》一书于1935年出版,是化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作为一位生物化学家,鲍林最著名的工作是a-螺旋的发现。30至40年代,科学家们开创了X射线测定氨基酸结构的工作,而a-螺旋的发现使X射线分析达到了新的高峰。这项发现给鲍林提供了立体化学数据,足以解释已经得到的蛋白质纤维(如头发、指甲和肌肉)的X射线衍射谱。据说这个发现是在病床上完成的。鲍林因患感冒躺在病床上,闲来无事便用纸折了一个平面肽键来玩,这时他发现按每3.6个残基为一周旋转可以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螺旋结构。这项发现再加上他对化学做出的诸多突出贡献,使他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此外,他关于镰状细胞贫血和其它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异常蛋白的研究,也具有开创意义。

鲍林对化学的重要贡献涉及面很广,对年轻一代化学家影响巨大。1930至1940年间,他把化学从一个主要是现象学的学科转变成一个以扎实的结构和量子力学原理为基础的学科。后来,作为鲍林工作理论支柱的价键和共振理论又被分子轨道理论所补充,使得人们对化学键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鲍林因此被尊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

莱纳斯·鲍林 - 求学之路

鲍林在读中学时、各科成绩都很好,尤其是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全班第一名。他经常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立志当一名化学家。1917年,鲍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俄勒冈州农学院化学工程系,他希望通过学习大学化学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鲍林的家境很不好,父亲只是一位一般的药剂师,母亲多病。家中经济收入微薄,居住条件也很差。于经济困难,鲍林在大学曾停学一年,自己去挣学费,复学以后,他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曾兼任分析化学教师的实验员,在四年级时还兼任过一年级的实验课。

鲍林在艰难的条件下,刻苦攻读。他对化学键的理论很感兴趣,同时,认真学习了原子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这些知识,为鲍林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2年,鲍林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同时,考取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导师是著名化学家诺伊斯。诺伊斯擅长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知识非常渊博。对学生循循善诱,为人和蔼可亲,学生们评价他“极善于鼓动学生热爱化学”。

莱纳斯·鲍林

诺伊斯告诉鲍林,不要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应当注重独立思考,同时要研究与化学有关的物理知识1923年,诺伊斯写了一部新书,名为《化学原理》 ,此书在正式出版之前,他要求鲍林在一个假期中,把书上的习题全部做一遍。鲍林用了一个假期的时间,把所有的习题都准确地做完了,诺伊斯看了鲍林的作业,十分满意。诺伊斯十分赏识鲍林,并把鲍林介绍给许多知名化学家,使他很快地进入了学术界的社会环境中。这对鲍林以后的发展十分有用。鲍林在诺伊斯的指导下,完成的第一个科研课题是测定辉铝矿(mosz)的晶体结构,鲍林用调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大量的数据,最后确定了mosz的结构,这一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不仅使他在化学界初露锋芒,同时也增强了他进行科学研究的信心。

鲍林在加州理工学院,经导师介绍,还得到了迪肯森、托尔曼的精心指导,迪肯森精通放射化学和结晶化学,托尔曼精通物理化学,这些导师的精心指导,使鲍林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1925年,鲍林以出色的成绩获得化学哲学博士。他系统地研究了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三者的联系,同时还从方法论上探讨了决定论和随机性的关系。他最感兴趣的问题是物质结构,他认为,人们对物质结构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人们对化学运动的全面认识。

鲍林获博士学位以后,于1926年2月去欧洲,在索未菲实验室里工作一年。然后又到玻尔实验室工作了半年,还到过薛定愕机和德拜实验室。这些学术研究,使鲍林对量子力学有了极为深刻的了解,坚定了他用量子力学方法解决化学键问题的信心。鲍林从读研究生到去欧洲游学,所接触的都是世界第一流的专家,直接面临科学前沿问题,这对他后来取得学术成就是十分重要的。

1927年,鲍林结束了两年的欧洲游学回到了美国,在帕莎迪那担任了理论化学、的助理教授,除讲授量子力学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外,还讲授晶体化学乡开设有关化学键本质的学术讲座。1930年,鲍林再一次去欧洲,到布拉格实验室学习有关射线的技术,后来又到慕尼黑学习电子衍射方面的技术,回国后,被加州理工学院聘为教授。

鲍林在探索化学键理论时,遇到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的解释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原子在未化合前外层有未成对的电子,这些未成对电子如果自旋反平行,则可两两结成电子对,在原子间形成共价键。一个电子与另一电子配对以后,就不能再与第三个电子配对。在原子相互结合成分子时,靠的是原子外层轨道重叠,重叠越多,形成的共价键就越稳定一这种理论,无法解释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为了解释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说明碳原子四个键的等价性,鲍休在1928一1931年,提出了杂化轨道的理论。该理论的根据是电子运动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还有波动性。而波又是可以叠加的。所以鲍林认为,碳原子和周围口个氢原子成键时,所使用的轨道不是原来的s轨道或p轨道,而是二者经混杂、叠加而成的“杂化轨道”,这种杂化轨道在能量和方向上的分配是对称均衡的。杂化轨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在有机化学结构理论中,鲍林还提出过有名的“共振论”共振论直观易懂,在化学教学中易被接受,所以受到欢迎,在本世纪40年代以前,这种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到60年代,在以苏联为代表的集权国家,化学家的心理也发生了扭曲和畸变,他们不知道科学自由为何物,对共振论采取了急风暴雨般的大批判,给鲍林扣上了“唯心主义”的帽子。

莱纳斯·鲍林 - 学术贡献

混成轨域理论

鲍林自1930年代开始致力于化学键的研究,1931年2月发表价键理论,此后陆续发表相关论文,1939年出版了在化学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化学键的本质》一书。这部书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化学键的认识,将其从直观的、臆想的概念升华为定量的和理性的层次,在该书出版后不到30年内,共被引用超过16000次,至今仍有许多高水平学术论文引用该书观点。由于鲍林在化学键本质以及复杂化合物物质结构阐释方面杰出的贡献,他赢得了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

鲍林对化学键本质的研究,引申出了广泛使用的混成轨域概念。混成轨域理论认为,在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中,原子轨道本身会重新组合,形成混成轨域,以获得最佳的成键效果。根据混成轨域理论,饱和碳原子的四个价层电子轨道,即一个2s轨域和三个2p轨域可线性组合为四个完全对等的sp3混成轨域,量子力学计算显示这四个混成轨域在空间上形成正四面体,从而成功的解释了碳的正四面体结构。

电负度

鲍林在研究化学键键能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同核双原子分子,化学键的键能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为了半定量或定性描述各种化学键的键能以及其变化趋势,鲍林于1932年首先提出了用以描述原子核对电子吸引能力的电负度概念,并且提出了定量衡量原子电负度的计算公式。电负度这一概念简单、直观、物理意义明确并且不失准确性,至今仍获得广泛应用,并可定性描述氢键。如今电负度是描述元素化学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共振理论

鲍林为了求解复杂分子体系化学键的薛定谔方程,使用了变分法。在原子核位置不变的前提下,提出分子体系所有可能的化学键结构,写出每个结构所对应的波函数,将体系真实的波函数表示为所有可能结构波函数的线性组合,经过变分法处理后,得到体系总能量最低的波函数形式。为了便于以化学结构式表达,图像地解释这种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鲍林提出共振理论,体系的化学键结构表示为若干种不同结构,电子是在不同化学键结构之间共振的。但这并不表示实际分子结构在不同时间下有不同结构,实际上只有一种经共振混成的低能稳态轨域。举苯分子结构为例,六个碳之电子为p轨域,经过共振混成,即为一环状轨域。这解释了,为何单键和双键键长不同,在实验上测量苯环六个键长却都相同。

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

1930年代中期,随着加州理工学院加强其再在生物学领域的发展,鲍林得以接触一批生物学大师,期间鲍林对他原本没有兴趣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产生了兴趣。鲍林在生物大分子领域最初的工作是对血红蛋白结构的确定,并且通过实验首先证实,在得氧和失氧状态下,血红蛋白的结构是不同的,为了进一步精确测定蛋白质结构,鲍林首先想到他早期从事的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测试的方法,他将这种方法引入到蛋白质结构测定中来,并且推导了经衍射图谱计算蛋白质中重原子坐标的公式。至今通过蛋白质结晶,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仍然是测定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主要方法,人类已知结构的蛋白质大部分是经由这种方法测定获得的。

结合血红蛋白的晶体衍射图谱,鲍林提出蛋白质中的肽链在空间中是呈螺旋形排列的,这就是最早的α螺旋结构模型,有科学史学者认为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受到了鲍林的影响,而鲍林之所以没有提出双螺旋,是因为他在1950年代受到美国麦卡锡主义的影响,错过了一次在英国举行的学术会议,没有能够看到一副重要的DNA晶体衍射图谱。

1951年鲍林结合他在血红蛋白进行的实验研究,以及对肽链和肽平面化学结构的理论研究,提出了α螺旋和β折叠是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构建单元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当代生物化学基本理论之一,影响深远。

此外,鲍林还提出了酶催化反应的机理、抗原与抗体结构互补性原理以及DNA复制过程中的互补性原理,这些理论在20世纪的生物化学和医学领域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鲍林曾经提出一个磷酸在内侧,含氮碱基在外侧的“DNA三螺旋结构模型”,但是很快的就被指出错误。

莱纳斯·鲍林 - 大脑研究

1954年以后,鲍林开始转向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提出了有关麻醉和精神病的分子学基础。他认为,对精神病分子基础的了解,有助于对精神病的治疗,从而为精神病患者带来福音。鲍林是第一个提出“分子病”概念的人,他通过研究发现,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就是一种分子病,包括了由突变基因决定的血红蛋白分子的变态。即在血红蛋白的众多氨基酸分子中,如果将其中的一个谷氨酸分子用缬氨酸替换,就会导致血红蛋白分子变形,造成镰刀形贫血病。鲍林通过研究,得出了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是分子病的结论。他还研究了分子医学,写了《矫形分子的精神病学》的论文,指出:分子医学的研究,对解开记忆和意识之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莱纳斯·鲍林 - 社会工作

鲍林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不关心政治,但战争的后果及他妻子的和平主义价值观对他日后有了重大影响,而使他成为和平的行动主义者。1946年,他加入由爱因斯坦领导的希望提醒公众发展核武器的祸害的组织——原子能科学家紧急委员会。

因为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公开倡导反共主义,五零年代美国弥漫着强烈的反共气息,政治圈的各层级积极找寻并惩罚被怀疑倾向共产主义者。由于鲍林对于反核及反战的主张,自然成为当时立法者的质疑对象。1950年鲍林被参议院教育调查委员会(SenateInvestigatingCommitteeonEducation)要求去作证,鲍林虽然出席但是拒绝配合任何调查,因为他认为此举已经对他的人权造成迫害。鲍林在多次场合表明自己不是共产党员,也不认同共产理念。

当时鲍林已是美国政府的问题人物,所以即便当时最有声望的伦敦皇家学会(RoyalSocietyofLondon)邀请鲍林出席一项关于蛋白质模型结构的研讨会,时间订为1952年年四月二十八号,也因政治打压无法取得护照而作罢。一般咸信鲍林因为没有出席这个会议而错失目睹一项关键性的证据,而让詹姆斯·沃森及同僚佛朗西斯·克里克抢得先机,早一步提出DNA的分子结构。

莱纳斯·鲍林 - 和平使者

鲍林坚决反对把科技成果用于战争,特别反对核战争。他指出:“科学与和平是有联系的,世界已被科学的发明大大改变了,特别是在最近一个世纪。现在,我们增进了知识,提供了消除贫困和饥饿的可能性,提供了显著减少疾病造成的痛苦的可能性,提供了为人类利益有效地使用资源的可能性。”他认为,核战争可能毁灭地球和人类,他号召科学家们致力于和平运动,鲍林倾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防止战争、保卫和平的问题。他为和平事业所作的努力,遭到美国保守势力的打击,50年代初,美国奉行麦卡锡主义,曾对他进行过严格的审查,怀疑他是美共分子,限制他出国讲学,干涉他的人身自由。1954年,鲍林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以后,美国政府才被迫取消了对他的出国禁令。

1955,鲍林和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罗素、约里奥·居里、玻恩等,签署了一个宣言:呼吁科学家应共同反对发展毁灭性武器,反对战争,保卫和平。1957年5月,鲍林起草了《科学家反对核实验宣言》,该宣言在两周内就有2000多名美国科学家签名,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有49个国家的11000余名科学家签名。1958年,鲍林把反核实验宣言交给了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向联合国请愿。同年,他写了《不要再有战争》一书,书中以丰富的资料,说明了核武器对人类的重大威胁。

1959年,鲍林和罗素等人在美国创办了《一人少数》月刊,反对战争,宣传和平。同年8月,他参加了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由于鲍林对和平事业的贡献,他在1962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他以《科学与和平》为题,发表了领奖演说,在演说中指出:“在我们这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世界问题不能用故争和暴力来解决,而是按着对所有人都公平,对一切国家都平等的方式,根据世界法律来解决。”最后他号召:“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一个对全人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都公正合理的世界,建立起一种和人类智慧相称的世界文化。”

鲍林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和平战士,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莱纳斯·鲍林 - 同名图书

书名:莱纳斯·鲍林

ISBN:7119024965

作者:牛顿大卫著

出版社:北京:外文出版社

年份:1999

页数和开本:179页:照片;20cm

丛编项:现代科学的创造者;1

题名:LinusPauling

主题:鲍林(Pauling,LinusCarl1901~1994)(0)>生平事迹(1)
中图分类号:历史、地理

内容简介:鲍林不仅是位有才气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世界和平运动的热情倡导者。他运用化学与物理学解决了各种与化学键本质有关的难题,发展出一套独一无二的、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氨基酸及DNA的模型架构技术。本书即记述了他的工作与生活。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