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克路易坦

简介: 安德烈·克路易坦(Andre·Cluytens,1905—1967),著名指挥家,20世纪重要的指挥大师之一;就学于安特卫普皇家音乐学院,1926年21岁在法国首次登台,指挥比才的《采珠人》获成功而引起注意;第二年他接替父亲,成为安特卫普歌剧院首席;40年代,他先担任里昂歌剧院常任指挥,然后又成为巴黎国家歌剧院和喜歌剧院的常任指挥;1949年接替查尔斯·明希任巴黎音乐学院乐团的常任指挥,紧接着又成为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克路易坦的指挥风格细腻、雅致,突出其中的诗情画意,他最出色的作品当然是对法国音乐的诠释。
[展开]

安德烈·克路易坦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安德烈·克路易坦 (Andre·Cluytens,1905—1967),1905年出生在比利时 安特卫普。人们将他称为“统领法国乐坛的比利时大师”。

  安德烈·克路易坦的父亲也是一位指挥家,当时是安特卫普皇家歌剧院的指挥。克路易坦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指挥艺术很早就产生了兴趣并有了一定的了解。稍稍长大以后,他便进入到了安特卫普皇家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和指挥,深入地研习着指挥专业技法。

  1922 年,他开始担任合唱指挥,同时在排练歌剧时不断地积累指挥方面的经验。1926年在法国首次登台,成功地指挥了法国作曲家比才的著名歌剧《采珠人》,首演成功后的第二年,克路易坦便接替他的父亲而担任了安特卫普皇家歌剧院的首席指挥。

  进入到40 年代以后,克路易坦便开始进入到法国指挥界中,他首先在里昂歌剧院中找到了自己的稳固位置,担任了这家歌剧院中的常任指挥职务,继而他又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巴黎国立歌剧院常任指挥的席位拿到了手中,1947 年,著名的巴黎喜歌剧院也将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的职务授予了他,克路易坦逐渐成为当时法国乐坛上的一位名声很大的歌剧指挥家。

  1949 年, 克路易坦又开始向法国的交响乐团堡垒中进军了,这一年,他继法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查尔斯·明希之后,担任了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的常任指挥,一跃而成为当时法国交响乐舞台上的活跃人物,此后,他又乘胜追击,将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席卷而去,一时间,在法国的歌剧及交响乐舞台上,克路易坦几乎成了独霸一方的首领,而他作为伟大的指挥大师的杰出才华,也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尽情地显现了出来。

安德烈·克路易坦

  1967年,正处于指挥的黄金年龄的克路易坦不幸患癌症去世,给世界指挥艺术带来了巨大损失。

  克路易坦是一名优秀的交响乐指挥和协奏者;他曾经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进行过美国巡演。他指挥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则是柏林爱乐乐团在赫伯特·冯·卡拉扬时代唯一的一套由客座指挥完成的贝交全集,也是被很多乐迷认为遭到严重忽视的重要录音版本(亦为史上第一套立体声录音贝交全集);而他与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与弗朗索瓦合作的拉威尔钢琴协奏曲以及由作曲家本人演奏的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协奏曲都堪称数一数二的经典版本。

人物生平

  如果说在20 世纪40年代中 ,哪一位指挥家是法国乐坛上的最为活跃的人物的话,那么人们肯定都会脱口说出克路易坦的名字。克路易坦,这位在20 世纪早期名扬世界的比利时指挥大师,一生中指挥艺术的辉煌时期却是在法国度过的,正像19 世纪出生在比利时的伟大作曲家弗朗克最后成为法国民族乐派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一样,克路易坦也以他那辉煌的业绩和突出的贡献,成为20 世纪早期法国指挥界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旗手。

  这种历史性的巧合虽然带有着很大的偶然性,但却说明了法国这块艺术成份很强的土壤,是非常适合于比利时艺术家的发展和成长的,然而就克路易坦本人来说,这种影响似乎是更加明显的,从他一生出众的经历上来看,法国始终是他从事指挥事业的坚固的大本营,他在几十年的指挥生涯中,不但成了一位著名的法国作品指挥权威,而且还成功地指挥了几乎所有的法国一流交响乐团,这样的成就对于一位外籍指挥家来说,在历史上几乎是没有先例的,所以,人们将他称为“统领法国乐坛的比利时大师”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安德烈·克路易坦于1905 年出生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他的父亲也是一位指挥家,当时是安特卫普皇家歌剧院的指挥。克路易坦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指挥艺术很早就产生了兴趣并有了一定的了解。稍稍长大以后,他便进入到了安特卫普皇家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和指挥,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他便进入到安特卫普皇家歌剧院中。

  在这里, 他开始担任他父亲的指挥助理,并继续深入地研习着指挥专业技法。1922 年,他开始在这家歌剧院中担任合唱指挥,同时在排练歌剧时不断地积累指挥方面的经验。1926 年,21 岁的克路易坦在法国首次登台,成功地指挥了法国作曲家比才的著名歌剧《采珠人》,这一出色的成绩立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注意,而对于刚步入指挥艺术中的青年克路易坦来说,这个成功则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和鞭策。

  首演成功后的第二年,克路易坦便接替他的父亲而担任了安特卫普皇家歌剧院的首席指挥。进入到40 年代以后,克路易坦便开始进入到法国指挥界中,他首先在里昂歌剧院中找到了自己的稳固位置,担任了这家歌剧院中的常任指挥职务,继而他又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巴黎国立歌剧院常任指挥的席位拿到了手中,1947 年,著名的巴黎喜歌剧院也将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的职务授予了他,至此,四十几岁的克路易坦已将法国的几个重要歌剧院的业务大权统统掌握在了手中,他在这段时期中不负众望,接连在这几家歌剧院中陆续上演了各个国别和各种类型的大量歌剧作品,逐渐成为当时法国乐坛上的一位名声很大的歌剧指挥家。

  1949 年, 克路易坦又开始向法国的交响乐团堡垒中进军了,这一年,他继法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大师查尔斯·明希之后,担任了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的常任指挥,一跃而成为当时法国交响乐舞台上的活跃人物,此后,他又乘胜追击,将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席卷而去,一时间,在法国的歌剧及交响乐舞台上,克路易坦几乎成了独霸一方的首领,而他作为伟大的指挥大师的杰出才华,也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尽情地显现了出来。

  1967年,这位统领法国乐坛多年的杰出指挥大帅因患癌症不幸去世,当时他不过才仅仅62 岁,而这个年龄对于指挥家来说,应该是最为珍贵的黄金年龄,但是克路易坦却被病魔过早地夺去了生命,他的逝世,曾给世界指挥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人们的悲痛和惋惜也只能是一种无能为力的表示,英年早逝的克路易坦,再也无法以他的指挥艺术来感化人们了,他留给人们的,只能是一个巨大的、无可挽回的遗憾。

人物评价

  克路易坦 是一位艺术修养颇深的指挥大师,他的气质和性格极为高雅和质朴,外貌也总结人一种详和温厚的感觉。他的为人高尚而和蔼,谦逊而稳重,并且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在感情。有趣的是,他的指挥风格与他的气质、修养和为人极为相似,也许这正是他的内心与音乐息息相通的一种绝好的体现。他的指挥非常细腻而雅致,人们听后首先感觉到的是一种极高的品位,而这种品位又是非多年积累的深厚艺术修养而不能体现出来的。克路易坦指挥演奏出的音乐虽然风格很平淡,但却能够表现出很深的意境,如果仔细地品味的话,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情画意,其中淡雅而莫测的个性,非常的别具一格和耐人寻味。克路易坦的指挥非常强调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他指挥演奏出的音乐从没有过分的火气,但也绝不因缺乏情感而感到干涩和乏味,他总是以适中和恰到好处的控制来调节音乐中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他的这种处理方法看似简单和平淡,其实却需要着异常深厚的修养和细微的调节及平衡的能力,因此它实际上是非常难以做到的,然而克路易坦却做得极其出色,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充分感觉到他那极为出众的大师风范了。

  克路易坦 指挥时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简洁和朴实,在他演释的音乐中,人们总能够感觉到一种毫无做作感的、亲切而自然的意境。同时也能够体会出一种流畅般的诗意和整洁的韵味。例如他指挥演奏的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田园),以及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新世界)等作品,这种风格和特点就有着十分典型的体现。

  克路易坦非常擅长指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而对于印象主义音乐和民族主义音乐,他的演释也是极为精彩和富有特性的。在他所擅长指挥的作品中,包括着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德沃夏克、德彪西、拉威尔、鲁塞尔、比才等各国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但相比较来说,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应该是他最为拿手的。

指挥特色

  克路易坦 是一位风格纯正、技艺高超的指挥大师,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伟大艺术家的崇高品质和杰出风范,从某种方面来看,他的确是20 世纪老一辈指挥大师中的优秀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后代指挥家们的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他一生所开辟和取得的辉煌业绩,足以使后来的人们对他产生出由衷的钦佩和崇敬之情。

  克路易坦作为著名的歌剧指挥家,其作品涉猎的范围是很广的,他不但善于指挥法国歌剧作品,对于德国歌剧,他也有着非常出色的演释能力。尤其是对于瓦格纳的歌剧,他的演释则是更为精辟的。

  1955 年,克路易坦作为第一个讲法语的指挥家,在著名的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指挥演出了瓦格纳的歌剧《汤豪塞》,从而引起了十分热烈的反响。

  大获成功之后,克路易坦又在第二年再次成功地指挥了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到了1958 年,他又极其出色地指挥了同一作曲家的另一部著名歌剧《罗恩格林》,这一系列影响颇大的成就,受到了当时的听众和舆论界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录音点评

经典录音

  Beethoven Les 9 Symphonies(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指挥:安德烈·克路易坦 Andre Cluytens

  乐团:柏林爱乐乐团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克路易坦指挥柏林爱乐于1957-60年录制的这套贝交全集,并不是N多贝交全集版本中的“又一套”,而是极为出色的一个演绎,笔者甚至觉得并不逊色于同一乐团几年后在卡拉扬棒下的那套“经典”(卡粉们的板砖估计要飞过来了)。对了,这套录音还是在卡拉扬统治柏林爱乐的几十年间唯一一套由客席指挥家执棒的贝交全集录音。与卡拉扬的“绝对控制”相比,克路易坦的最大特色在于那份从容、和谐、平衡的“天然”感。与“那个时代”的德奥浪漫派大师相比,克氏的贝多芬是比较清透和具阳光气息的。不追求撼人心魄的激荡,但同样能呈现出宽广的意象。没有特别个性化的神来之笔,属于“让音乐自己说话”,但又毫不呆板沉闷,从分句到节奏处理,处处洋溢着一股令人动容的生命力。这种风格,似乎是四十年后的今天贝多芬演绎手法的一个先声。但如今的指挥家,又岂有克路易坦那种高洁、温雅的气质和风度?

  九部交响曲的演绎平均水准很高,简单而言,3、6、9留给我的印象最深,而两部早期交响曲也出色得让人觉得这并非贝交中“次一等”的作品。相对而言,4、8两部稍显平庸。克氏能留下这套出色的贝交,乐团也是一个很大的关键。如果换成任何一队法国乐团,相信都不能有这样的效果。而且那时候的柏林爱乐被卡拉扬统治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沾上后来那种无论在哪位客席指挥棒下都散发出的浓重的“卡拉扬味道”。

  立体声录音技术诞生于1954年;EMI的早期立体声录音效果惊人:动态、音场、定位皆绝佳,而且,这是史上第一套立体声贝交录音。

历史录音

  EMI 20世纪大指挥家系列唱片 (克鲁依坦)

  唱片号:EMI Classics/IMG Artists 7243 5 75107 2【2CD】

  比才:C大调交响曲 法国国家广播乐团

  1953年10月8-9日录制,巴黎ChampsÉlysées录音室

  德彪西:意象 音乐协会学校乐团

  1963年9月11-14日录制,巴黎Salle Wagram

  拉威尔:圆舞曲 爱乐乐团

  1958年11月4-5日录制,伦敦金斯威音乐厅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 柏林爱乐乐团

  1957年2月2日录制,柏林Grunewaldkirche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音乐协会学校乐团

  1964年5月10日录制,大都会节日音乐厅,东京

  瓦格纳:《罗恩格林》第3幕前奏曲 国家歌剧院乐团

  1959年6月20日录制,巴黎Salle Wagram

  穆索尔斯基:《鲍里斯·戈东诺夫》加冕场景Boris Christoff(男低音),John Lanigan(男高音)索非亚国家歌剧院合唱团、音乐协会学校乐团

  1962年9月21日录制,巴黎Salle Wagram

  “20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 是EMI古典与IMG Artists的一个合作成果。如果说最初发行的数张唱片还可以忽视,那么整个这个系列却是非常有价值的,而收录了安德烈·克鲁依坦(André Cluytens)指挥不同乐团的两张唱片就包含一些非常宝贵的东西。

  克鲁依坦在其职业的颠峰时期曾经指挥过数个与他合作紧密的乐团:法国杰出的合奏团,当然还包括爱乐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音色在不同的乐团间可能显得差别明显,但是都令人满意,甚至有一些还远胜过满意。

  1958年在伦敦的金斯威音乐厅,克鲁依坦与爱乐乐团合作为拉威尔的《圆舞曲》赋予了富于活力的诠释。作为演绎该作曲家作品的一名著名指挥家,他的演绎灿烂而又令人兴奋,并且带有优美而又杰出的法国情调的表达。

  距今最近的录音是在1963年和1964年与音乐协会学校乐团的录音。德彪西的三首交响作品《意象》演奏非常平衡,在巴黎Salle Wagram录制,音色非常动人,音响效果也很好。那时的学校乐团是一个成年人的合奏团,有着极好的声望,而并非是学生的组合。从这些曲子以及1964年东京现场录音的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录音来看,他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都有着特殊的洞察力。对于《幻想交响曲》来说,还有一个1955年录音室录制的早期版本(唱片号:Testament SBT 1234),但是这个现场版本似乎更好一些,录音优秀并且特别富于感染力。

  唱片中还收录了一些克鲁依坦指挥德国作曲家的曲目。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经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制了贝多芬的全部交响曲集,在许多年以来都被认为是非常杰出的录音之一。在唱片中,我们能够听到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同样非常优秀。交响曲的细节丰富,音乐的刻画优美,处理得当。在瓦格纳《罗恩格林》的第3幕前奏部分,虽然乐团是法国的(巴黎歌剧院乐团),但是音乐的诠释却十分正统,美中不足的是与唱片中的其他录音相比,音乐显得稍有些缺乏条理。

  唱片中还收录一个重要的歌剧场景。它是由著名的鲍里斯·克里斯多夫(Boris Christoff)来扮演穆索尔斯基《鲍里斯·戈东诺夫》中那位主人公,唱片选取了“加冕场景”一段。可能音乐之前加入的钟声似乎有些过于突出,但是对于演绎本身却无可挑剔。克鲁依坦非常擅长指挥歌剧,这就是一个证明,每一个音乐因素都处理得非常合理,对于速度的处理使得独唱和合唱配合得相得益彰。

  唱片的开始曲是处理优美的比才的《C大调幻想交响曲》,与法国广播乐团合作录制于1953年,与托马斯·比彻姆指挥同一乐团并且由EMI录音的同一曲目相比要早几年。对于这部作品,克鲁依坦与比彻姆的指挥不相上下,虽然在录音方面不够先进,不仅有点老,而且是采用了单声道的方式。即便是在音乐的细节上有所缺失,但是音乐本身却是令人愉悦,有着优雅的刻画,并没有丝毫的妥协。唱片的评注包含由罗伯特·雷顿(Robert Layton)所撰写的富于研究性质的短文,对克鲁依坦的职业生涯和唱片中收录的音乐进行了描述和评价。这辑唱片收录的音乐对于我们了解一位有着伟大音乐成就的指挥家非常有益,所有听过这些曲目的人都会钟爱它。

更新日期: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