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松

简介:  刘国松,祖籍山东青州,1932年生于安徽,1949年定居台湾,14岁在武昌读初中时开始学画。20岁转习西画。1956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并于同年创立五月画会。1968年成立中国水墨画学会。来香港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迄今,其间曾在美国艾奥瓦大学及威斯康辛州之史道特大学任客座教授。1977年当选为国际教育协会亚洲区会长。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高级讲师。
[展开]

刘国松的个人经历

简介

  刘国松,祖籍山东青州,1932年生于安徽,1949年定居台湾。刘教授十四岁开始学习传统国画,二十岁改习西画。1956年,从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随即创立「五月画会」,发起现代艺术运动。1961年,有感于一味追随模仿西洋现代艺术思潮与画风之不当,更基于对发展与宣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烈使命感,刘教授在创作上做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重拾东方画系的水墨媒材,从事水墨的革新,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对此,大诗人余光中教授撰文称之为「浪子回头」。而刘教授也在此时提出一个至今仍有价值的口号:[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

人物对话

对话刘国松

  ——故国有神游 虬松蟠昊穹

  刘晓林

  中国绘画相对下的高度完善为当代的中国艺术工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甘霖与沃土,同时也为他们设置下了无穷的荆棘与陷阱。如何在有着古老文明的神州大地上留下几笔堪称为“画”的作品实在不是易事!许许多多的人在无奈中渐渐习惯,许许多多的人在继承中自缚。当然,少得可怜、幸运的漏网之“鱼”仍然存在。若此的“鱼”自然有些不同反凡响。林散翁有诗在前:“吾人用尽毛锥笔,未入三分即罢休。以字写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能于同处不求同,唯不能同斯大雄。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右军如龙北海象,龙象庄严百世名。趸尾银钩真绝技,可怜青眚看难明。”

刘国松

  漏网之“鱼”如果跳出了龙门,其天地陡然生变——大道混一,不皦不昧,无端际涯的天地在等着。若此之俦已经可以在恍惚中寻端倪,在精微中觅宏大了!对于以“几幅春夏秋冬画,一个东西南北人。”自况的刘国松先生而言,至于是否是“台湾当代水墨之父”、“中国现代水墨画的先驱者”早已无关紧要。故国有神游,虬松蟠昊穹。我的认为,刘国松先生其人其艺在中国美术史堪书已无疑。书之多少,书之深浅,历史当会作答。

  2010年5月,在大艺术家刘国松下榻华侨大厦之际,我拜访了先生。

  刘晓林:刘先生,今天我们以聊天的形式来谈一下您的艺术与人生。您原籍山东青州,在安徽出生,曾辗转过许多地方,后来到了台湾。您是北方人却在南方成长,您是东方人却在西方成名。

  刘国松:是这样。我父亲是位军人,在我六岁时他就在一次战役中阵亡了。我和妹妹跟着母亲四处迁移,到过湖北、湖南、陕西、四川、江西等地。后来,我的妹妹也因为生活、疾病等原因早走了。从此,我和母亲相依为命。

  刘晓林:一个人的早年经历会对自己的一生产生长远影响。您在江西和湖北都上过学,1948年考入了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

  刘国松:那个年代真的很苦,不象现在。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很调皮;母亲为了养活我,经常打一些短暂的零工。作为母亲太不容易了!1945年抗战刚胜利,我在江西金溪县立中学读书。1946年就到了湖北武昌,一天我得到了一个消息: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要在湖北招学生。在那个学校里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吃饱饭, 于是我产生了报名的念头。同时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把我难住了,遗族学校只招湖北籍的学生。而我的籍贯不在湖北,这怎么办?我非常想进那个学校,只有试一试!我找到了负责招生的老师把我的情况说了,老师一听我原籍山东、父亲是军人,没想到竟然同意我报名了。原来,那个老师是山东人。现在想想,真的幸运。

  刘晓林:在当时考学校也像现在采取“分区划片”的方式!如果当时刘先生不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您的人生可能就要改写了。人生有许多的机遇,关键的屈指可数。其实您的这种幸运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您自身的原因,这跟艺术有相通的地方,在某些时候就要“不守规矩”;我一直对“规律当中有特例也是一条规律”秉信不移,许多人的成功与其抓住了“特例”密切相关。这背后归根结底与一个人的认识有关,当然与一个人坚强的信念也分不开。

  您进了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后,影响您一生“最大的幸运”降临了。

  刘国松:我当时没想这么多,就是想着进了那个学校后就可以不用饿肚子了。遗族学校是当时政府为军人子女办的,蒋介石的名誉校长,宋美龄任校长。

  刘晓林:您的岳父是学校里面的校务主任?

  刘国松:我很相信缘分。我在班里当过学生伙食委员,带领着同学找校务主任吵架,要求提高伙食质量。校务主任(黎先生)把我记住了!

  刘晓林:后来,您竟然找了校务主任的女儿做太太!当黎先生知道后讲了这样的话:学生那么多,选谁不好?偏选个我最不喜欢的——在刘先生进岳父家门时被“大大方方”地轰了出来!

  刘国松:我采取了“策略”,把岳母讨好了,一切就成了。

  刘晓林:后来刘先生随遗族学校到了台湾,到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读。在这里正式拉开了您艺术生涯的序幕。在大学期间您就与同学举办了“四人画展”,1956年毕业后成立了“五月画会”。“五月画会”的成立在台湾美术史上是个重大的事件,它标志着台湾“现代艺术运动”的兴起。

  刘国松:“五月画会”是在廖继春老师的鼓励下创办的。

  刘晓林:廖继春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很是了不起,中国内地知道他的不多。

  刘国松:我在湖北读书时就学过国画,1951年以同等学历考进师范大学美术系开始学习西画。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西画,觉得西方的印象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立体主义画派、巴洛克美术……太好了。我为此也写了不少鼓吹西方现代艺术的文章,但学了几年后自己有些茫然了,不知道该怎么画了。我想:作为中国人一味追随模仿西洋现代艺术思潮能不能行得通?我们中国人应该拥有我们自己的艺术。

  刘晓林:于是您放弃油彩与画布,重新回到了纸墨世界,倡导“中国画现代化”运动。您使用了各种技法,拓墨渍墨、裱贴、喷刷、背染、滴流……您甚至向科学家做实验一样发明了““国松纸”,由此出现了“撕纸筋”和“抽筋剥皮皴”。 您的老朋友、学者余光中先生以“浪子回头”来对此表示不可思议下的赞成;同时,许许多多的人也对您“现代化的中国画”表示了质疑与诘责:这还叫中国画吗?

  您提出了有些令自己和他人感到可怕的念头与口号:为什么国画一定要用中锋?为什么国画一定要用笔呢?

  刘国松:这种在外人看来的“突然”其实经过了我自己非常多的思索。我重新把祖宗留下的“经典”做了梳理研究,最终回到了我们的中国画。尤其是1961年台湾故宫的一个古画展览改变了我的想法,我觉得老是跟着西方跑是不对的,一定要把油画丢掉,回到纸上去。

  对于“革中锋的命”、“不用笔”,我的真实想法是想把中国绘画的领域拓宽,不是为了否定传统。古人在中国画的“笔墨”运用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如果沿着古人的路往下走都已经很难了,更别说什么超越。我在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探索中发现,古人也有用弹粉、吹云、指头、甚至棉花、树枝等来做画的。

  刘晓林:谈到这里,我想到了大艺术家林风眠先生。先生在《中国画新论》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西方绘画在描写和构成方法上以模仿自然为能事,常过于机械。中国绘画重视精神,倾向于写意抒情,但表现方法仍有不少局限,结果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情绪上希求。”进而,他认为在绘画手段上(原料、工具、技巧、方法)也不应加以限制。

  人们对于传统的理解上存在不少误区,觉得传统一定是过去的东西、传统一定是好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我很赞同另一位大艺术家石鲁先生对传统的理解:“传统就是一代一代创造出来,传到今天就是传统。你如果创造得好,传下去就是传统。”也就是说,传统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今天的,只有“创造得好”才可以叫传统。

  刘国松:林风眠先生自然是大艺术家,整体来说他仍然偏重“传统”。

  “革中锋的命”、“不用笔”是我对艺术创作的一种强调,并非是对此的一概否定当然人们如果用“中锋”和“笔”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无不可。我很尊重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国画近千年的辉煌。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水墨画到了21世纪,必须要变了。为什么?社会不一样了,我们的画也应该不一样。我们不是生活在明清时代,我们生活在现代。思想、生活不同了,画家们还完全坚持文人画的衡量标准的话,那样生长的土壤就会很少,前面的路就很短了。

  艺术家如今需要面对的既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也有西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这两条脉络的交叉点在哪里?我们应该想明白:我们要画什么样的画。我在1961年就提出了“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方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批评模仿传统是不对的,难道模仿新潮的就正确?反对学习中国传统绘画,难道抄袭西方艺术就是正确的?

  刘晓林:无论是您的“革中锋的命”,还是您的老朋友吴冠中先生提出的“笔墨等于零”,我认为都是艺术家在特定状态下所谈的一种特定感受,都包含了强调的成分在里面。之所以在社会上产生了许多曲解,与人们不假思索的“尽信书”有关;作为艺术家本人来说也有责任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解释才是。

  刘先生您一生都提倡艺术的创新并付诸艺术实践,所取的成就非常了不起。您有个著名的观点“先求异,再求好。”请你简要谈一下。

  刘国松: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在理解上确实存在差异。

  艺术创新是每一个想有所作为的艺术家的必经之路。人类在发展,艺术也需要发展。古人的东西的确有一些非常好,但我们怎么能总是吃老祖宗的“饭”呢?现在这个时代是“文艺复兴”的时代,从事艺术的人是空前的。艺术主要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情,但最终要有人欣赏才行。这么多的艺术家,大众凭什么要看你的作品?一个人在艺术上只有“先求异”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

  刘晓林:衡量艺术的根本标准是优劣而不是别的。

  刘国松:所以我说求异以后的落脚点仍然是求好,好的艺术很难得。

  刘晓林:什么是好的艺术?人们的意见不好统一。大美超越知理二性诉诸心灵体验与无限同行、与虚空结伴,不可言。苏东坡讲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精确的统一不可能,但大致的统一还是有的。

  刘国松:好的艺术,不管抽象还是具象、不管西方还是东方,具有一定欣赏水平的人能够在内心里感受到。

  刘晓林:刘先生的成名据说是从美国开始?

  刘国松:我前边谈到我很相信缘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作品被美籍华人被李铸晋先生发现了。经他的推荐,我获得了美国洛克斐勒三世基金会(The JDR 3rd Found)两年环球旅行奖;应美国加州拉古拉美术馆之邀举办了美国首次个展,随后在旅游参观了欧洲的几个国家。刚开始说只允许我一个人前往美国,后来对方又允许我可以带夫人一起。

  刘晓林:当您再次返回台湾后,您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刘国松:去美国前因为我倡导的“中国画现代化”运动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没有人愿意让我去教书,后来就在中原大学建筑系谋了个职位,只教水彩和素描。因为在美国有了影响,我回到台湾后的住房、工作、待遇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刘晓林:在1968年您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当时30多岁。

  刘国松:38岁,不!应该是36岁。我是1932年出生。

  刘晓林:从此,幸运之神就一直伴随着您。您是1949年两岸隔绝后台湾文化界访问大陆第一人,1983年经艾青先生的推荐,应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江丰先生的邀请,80年代初在中国美术馆为刘先生举办了在大陆的第一个个展,并先后在南京、哈尔滨、武汉等地进行为期3年的巡展。当时您的作品为中国内地的画坛带来了别样的生机!吴冠中先生、周韶华先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中国画研究院还把您吸收为院务委员。

  1991年获李仲生现代绘画文教基金会“现代绘画成就奖”。(1951年李仲生与朱德群、赵春翔、林圣扬、刘狮等人举办了“现代绘画联展”,揭开战后台湾现代绘画的大幕。)1998年您应邀赴纽约参加古根汉美术馆举办之“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当时是中国唯一参展的艺术家;世界各地的数十家博物馆都收藏了您的作品。

  刘国松:那次展览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完后又到中国画研究院,全国各地纷纷邀请我举办展览。没想到竟然持续了3年!我在大陆结识了许多朋友。回到台湾后我也把大陆优秀的画家介绍到海外,当时台湾有本《文星》杂志,我亲自撰文把吴冠中、周韶华、石虎等人的情况在上面报道。

  李仲生先生是台湾现代绘画的先驱者之一,培养了不少学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与教育家。我能够参加“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应该得益于多年来美国人民对我艺术的了解。尤其是1969年我受美国“阿波罗八号”太空船由月球背面拍回地球照片的影响,开始了“太空画系列”的创作。其中第一幅作品《地球何许》获美国“主流·69”国际美展绘画首奖。

  刘晓林:余光中、李敖两位先生也曾是《文星》杂志的主笔,据说在80年代的台湾影响很大。

  刘先生扮演了两岸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推动了台湾与内地的文化艺术交流的发展。” 2007年应故宫博物院之邀,您再次回到大陆举办了自己的回顾展“宇宙心印:刘国松绘画一甲子”。香港的饶宗颐先生也在故宫举办过“陶铸古今”展览。

  刘国松:饶先生的学问和艺术都不得了,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时和饶先生有过往来。我在故宫的展览放在了2007年的4月26日,那天正好是我75岁的生日,很有意义。

  刘晓林:我在相关的报道上看到,您的夫人黎模华老师曾戏言:“刘国松就是个传教士,他的宗教就是现代水墨画。”您自己则说,“我把现代水墨当成了自己的第一生命。”刘先生为了求索现代水墨艺术在68岁那年在西藏的雪山上“欣赏美景”被“上帝夺去了一只耳朵”,您却说要感谢上帝还给自己留下了一只耳朵。

  晚年的您喜欢“飙车”,仅看车速让人很难猜到您的年龄;经常不给黎模华老师打招呼就把自己的学生请到家吃饭,您颇为得意地说夫人的厨艺就是这样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练出来的。由于时间原因,这些都来不及与先生详谈了。

  刘国松:你的功课背的非常好,对艺术的理解也很到位。下次我们再聊!

  2个多小时,一恍而过。先生有过一方印章也曾写成过对联:“几幅春夏秋冬画,一个东西南北人。”我问先生是否受到台湾大学者林语堂先生的影响,林氏有句:“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刘翁回,与其无关,源于白石老人的“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对于艺术而言,谁也不是评判的上帝。我曾写过如下的文字来阐述世间之一切差异常因点滴不同而导致,乍看一样细看不然:“点点点点伴亘寰,点点点点即天。偶与点点灵犀笑,点点参差八极旋。世间揭谛点点逖,摩诃般若幻不奇。谙得点点点中意,半壁海日谪仙敌?嗟夫!君可见风云万古,点点点尽胜色!”艺术家想对艺术史有些许的促进已属不易,刘国松先生于艺术上不懈求索磨砺。一切艺术莫不是艺术家与生活自然碰撞交流后的呈现,它没有必然要遵守的金科玉律。如果有,那便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刘国松先生对中国水墨画的变革的意义是否在于他极力引进20世纪中叶的抽象表现主义,最终以“中西合璧”的宋人山水图式与抽象符号融合的改革方案,填补了水墨画革新的一项空白,成为超出地域而具有国际意义的代表性画家——谁也无法精确纹衡!他推动了中国水墨画的换型和艺术语言的转换,他推动了中国水墨画的“换型”和艺术语言的转换,在艺术图式上拥有自己的别样“风貌”——这是不需争论的事实。总之,我们有理由对先生的艺术精神与成就做出莫大的肯定。

  我把“故国有神游,虬松蟠昊穹。”心赠给先生,先生足可坦坦然而担当。

贡献

  刘教授本人曾就「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写过许多文章,后收入台北文星书店出版的《临摹、写生、创造》(1966)文集中。为了开拓画家的胸襟和视野,他崭新的诠释了传统文人画所标榜的[笔墨]原意:[笔就是点和线;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同时更提出[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与[建立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新传统]的口号,掀起当时文化界的轩然大波。时至今日,他的理论已广为海内外水墨画家甚至史论家所接受,并形成一股潮流。看着目前中国水墨画界呈现的多元化风格与形式,以及许多美术科系已开始从事现代水墨画的教学,就可知刘国松对中国水墨画的开拓与发扬所做的贡献.

人物成就

从1965年至今,刘教授应世界各地美术馆及博物馆的邀请,已举行个人画展八十余次、参加国际性团体展百余次,并获得多项殊奖。全球收藏其作品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已有五十余家。各国出版的学术专著,如英国的《中西艺术的会合》、法国的《抽象艺术》、瑞士的《现代中国画》、美国的《中国与日本文化简史》、《中国艺术简史》和《现代中国与日本》等,都有图文介绍刘教授,甚至引用他的理论文字。

  另外,海峡两岸与德国已出版的传记、评论和研究的专书已达十余种,再加上画集、画辑、画册、画展目录以及纯文字介绍他的书籍,更有近百种之多。1998年,纽约市古根汉美术馆举办的重要展览[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中,唯一被邀请的台湾画家,就是刘国松。由此可见,刘教授早已被国际艺坛公认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这不但是因为他的创作有划时代的意义,更因为其创新的思想与理论影响所及,将停滞五六百年的中国绘画,推向现代而进入一个多元的世纪,呈现了文艺复兴式的蓬勃朝气。

个人年表

  1932年04月26日生于安徽蚌埠,原籍山东青州。

1938父亲于抗日战争中阵亡。与母亲流亡于湖北、陕西、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历经艰难,妹妹于逃亡中夭折。

1945抗日胜利,就读江西金溪县立中学。

1946定居湖北武昌。

1948考入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

1949只身随遗族学校来台,分发至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就读。

1950发表新诗及短篇小说于《中学生》等杂志。

1951以同等学历考进师范大学美术系。

1955发表《为什么把日本画往国画里挤?》等文,揭开"正统国画"之争序幕。此为刘氏日后大量艺术评论之始。1956与师大同班同学李芳枝、郭东荣、郭豫伦等举办"四人联合画展"于师范大学。在廖继春老师的鼓励下成立"五月画会"。

1957代表台湾参加日本东京"亚洲青年美展"。首届"五月画展"于台北,掀起了台湾现代艺术运动。

1958开始大量撰写艺术理论文章,鼓吹现代艺术。

1959参加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法国"巴黎青年双年展"。参与尉天骢主编《笔汇》月刊编撰工作,与大批诗人,如余光中、楚戈、郑愁予,及音乐家许常惠、史惟亮、评论家姚一苇等相识,并同鼓吹现代艺术。思想由全盘西化转为中西合璧,开始采用石膏在画布上打底,在油画中加入水墨趣味。

1960应聘担任中原大学建筑系讲师。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现代艺术中心",因"秦松事件"受挫、解散。

1961与黎模华女士结婚。受建筑学界材料理论影响,放弃油彩与画布,重回纸墨世界,倡导"中国画现代化"运动,并开发各种拓墨技法,以"拓墨"和"贴"(Collage)为主。撰文反驳徐复观《现代艺术的归趋》一文,引发"现代绘画论战"。

1962参展西贡"第一届国际美展",以及台北历史博物馆"中国现代绘画展"与"现代绘画赴美展览预展"。

1963发明粗筋棉纸--刘国松纸,并藉此创造出自我独特画风。作品《云深不知处》,为香港艺术馆收藏,系作品首次为美术馆收藏。

1964参展"当代中国绘画展"于非洲十四个国家巡回,及"五月画展"于澳洲雪梨、坎培拉等地。

1965首次个展于台北台湾艺术馆。论文集《中国现代画的路》,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

1966第二本论文集《临摹·写生·创作》,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经李铸晋推荐,获美国洛克斐勒三世基金会(TheJDR3rdFound)两年环球旅行奖。应美国加州拉古拉美术馆之邀,举行在美之首次个展。赴爱荷华大学学习铜版画三个月,随后在美各地旅游参观四个月,在纽约旅居九个月。受范宽《溪山行旅图》震撼,作"矗立"系列作品。曾获美国洛克斐勒三世基金会两年环球旅行奖金。

1967应诺德勒斯画廊之邀,举行首次纽约个展,获纽约时报名艺术评论家肯乃德(JohnCanaday)好评,并与该画廊签约,成为代表画家。应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邀请举行个展。周游欧亚各国四个月后,返台,继续任教于中原大学。

1968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发展成立台湾"中国水墨画学会",继续鼓吹中国画之现代化。参展美国俄亥俄州马瑞埃塔学院艺术中心"主流’68"国际美展,并获"杰出画家奖"。获国际青年商会十大杰出青年奖。

1969受美国"阿波罗八号"太空船由月球背面拍回地球照片之影响,开始"太空画系列"之创作,首幅《地球何许?》获美国"主流’69"国际美展绘画首奖。获美国主流国际美展绘画首奖。

1970应美国威斯康辛史道特州立大学艺术系之邀,担任客座教授一学期。应邀为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绘制巨作《午夜的太阳》。

1971应聘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任教,迁居香港。首创"现代水墨画"课程。

1972"五月画展"于美国戛威夷美术馆展出。随后着重在国外的展出,在台湾的活动逐渐停息。应聘担任台北第八届美展评审委员,及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参展作品评审委员。出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

1973创办"现代水墨画文凭课程"于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推广现代水墨创作。著名英国艺术史家苏立文《东西方艺术之会合》(TheMeetingofEasternandWesternArt)在英国出版,给予重要评价。开始全力探索水拓画技法。

1974发表《谈绘画的技巧》一文,提出"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之理论,引发大规模的讨论。

1975法国巴版的"抽象艺术"一书,收录其作品《地球何许?》应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学院之邀,担任客座教授一年。1976于香港中文大学筹办及主持第四届亚洲国际美术教育会议;并当选国际艺术教育协会亚洲区会长。辞系主任一职,专心教学与创作。苏立文著《中国美术简史》(AShortHistoryofChineseArt),由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出版,将其列入创新一派。

1977自选英国国联八位画家的亚洲区代表,前往加拿大参加"国联版画代表作"之创作。任香港艺术双年展评审委员。1978应聘担任台北市立美术馆筹备委员。

1979应邀与欧豪年举办双人展于西德法兰克福博物馆。获国际静坐协会完美奖。

1980应爱荷华州--伊利诺州艺术评议会之邀,任访问艺术家一年。并于各大学美术学院、教育电台及美术馆巡回演讲及教授绘画。应犹他州水彩画协会之聘,赴盐湖城主持工作坊,讲授现代水墨画,为期两周。1981应邀赴北京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之成立大会并参展。名列美国出版《世界名人录》。

1982采用袁江笔法与水拓法相结合,完成《天池》一作,是一种新尝试。英国出版希诺考瓦《现代中国和日本》(ModernChinaandJapan)视其为台湾代表画家。

1983个展于北京中国美术馆,并应中央美术学院之邀公开演讲;随后巡回展于南京江苏省美术馆、广州市广东画院、武汉市湖北省美术陈列馆、哈尔滨美术馆等地,并做多场演讲。

1984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刘国松画辑》。参加北京"第六届全国美展",与李可染同时获得"特别奖"。个展于上海、济南、烟台、杭州和福州。

1985首次应法国"五月沙龙"之邀,作品《沉入山的呼吸里》于巴黎大皇宫展出。应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学院之聘前往该校讲学两周,教授现代水墨画。

1986个展巡回于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地。水拓画达于成熟境地,开始渍墨画的探索与试验。

1987个展巡回于长沙、潍坊、太原,结束第三次在大陆的巡回展。八月前往西藏旅游,成为创作系列西藏山水之灵感泉源,画风为之一变。

1988参展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国际水墨画展"。应邀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主办"水墨画研讨会",发表论文《当前国画的观念问题》。

1989应邀担任北京"全国现代书画大赛"评审委员。应美国运通银行之邀,绘五届楼高之大画(1952x366公分)--《源》。

1990大型回顾展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并出版画展目录。

1991获李仲生现代绘画文教基金会"现代绘画成就奖"。

1992应邀出席台北市立美术馆"东方美学与现代美术"学术研讨会,发表《先求异,再求好)教学理论。六十回顾展于台中市台湾省立美术馆。十月自香港中文大学退休,返台中定居,并任东海大学客座教授。

1994应广东珠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之邀,赴珠海举行"中国现代水墨画两岸两人作品展--刘国松与仇德树"展览。1995赴法国参加巴黎台北新闻文化中心"台湾当代水墨画展"。

1996应邀担任台南艺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所长。台北历史博物邀请举办"刘国松研究展"。

1997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之"中国艺术大展"及研讨会。

1998应邀赴纽约参加古根汉美术馆举办之"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应德国文化中心之邀赴欧洲参观考察,并参加"展望2000--中国现代艺术展"。

1999自台南艺术学院退休。应台北市中山国家画廊之邀举办个展--"宇宙即我心"。赴比利时参加"台北当代水墨画展"开幕活动。

2000应邀赴成都现代艺术馆参加"世纪之门"艺术展览。应邀赴西藏大学讲学,并前往珠穆朗玛峰,出藏后左耳突然失聪。赴纽约举办个展。

2001应邀赴纽约参加"无际中华"艺术大展,并访问华盛顿、旧金山等地。应成都现代艺术馆的邀请,举办"西疆扩远--刘国松画展"。

2002"宇宙心印--刘国松七十回顾展"于新竹智邦艺术中心、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及广东美术馆盛大巡回展出。

2016/03/25,胡润研究院在北京泰来艺术中心发布《2016胡润艺术榜》,刘国松上榜。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