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奎(艺术家)

简介: 张俊奎,字微明,号云行,斋署微明堂(北京)、茂陵山房(济南)、望岳山房(泰山)。1963年出生,祖籍青岛莱西市,现居北京。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工作室。现为《华夏艺术报》主编,《范哲雅工作室》艺术总监,济南政协书画院画家,民革党员,自由作者(诗歌与美术评论)。
[展开]

张俊奎(艺术家)的个人经历

作品出版

1993年,诗集《燃烧的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3年,山水作品入编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画名家技法丛书《临摹与创作》;

期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诗歌及美术评论文章百余篇,先后被《中国美术》、《济南日报》、《联合日报》、《中国美术市场报》、《华夏艺术报》、《文化月刊》、《山东画报》、《品牌时代》、(《法制观察》封面人物)、(《中国体卫艺教育》封面人物)等刊物专版介绍,并出版有个人画集三种、个人专题片两部及合集数十种。

参展记录

2004年

山水组画入选山东省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及全国第十届美展山东预选展;

张俊奎

2006年

作品参加水墨清音——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07年

作品参加走近经典——2007年度优秀水墨画家作品邀请展;

2008年

作品参加第六届“牡丹杯”中国画名家提名展;

作品参加“桃李缘·湿地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2009年

作品参加亚洲艺术高端市场博览会;

2010年

作品参加相约文博·第二届中国(山东)书画名家邀请展;

作品参加第二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作品参加中日书画交流精品展;

2011年

作品参加墨彩清音——当代齐鲁书画名家精品展;

2012年

作品参加华夏水墨——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3年

作品参加纪念梁漱溟诞辰120周年中国书画名家作品提名展;

2014年

作品参加禅韵诗情——李学明张俊奎作品展;

2015年

作品参加同乡行——徐永生张俊奎作品展;

作品参加传承·探索——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年

作品参加情系沂蒙——何开鑫王竞艺张俊奎书画作品三人展,

作品参加走进大自然---山东群文美术骨干(山西)创作培训写生作品展。

获奖经历

1994年

诗歌作品《钟》,获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新人新作有奖征文”佳作奖,并被收藏;

1995年

组诗《罂粟花》,获山东青年报举办的“明湖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一等奖;

2005年

作品《太行三郊口》,获“山东省第二届写生作品展”优秀奖;

写生作品获山东省第三届写生作品展优秀奖;

2009年

作品《江山多娇》,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16周年全国书画展”优秀奖(发展中国论坛组织委员会、中国美术杂志社);

2016年

作品六幅,获“山东群文美术骨干(山西)写生创作作品展”优秀奖。

出版著作

《山云自在》,北京瀚德轩,2014年;

《同乡行---徐永生张俊奎作品展》,中国艺术出版社,2014年;

《中国美术推荐画家》,新华出版社2010年。

艺术评论

心性之中 形迹之外

文/马澜

“为山川写照,为花鸟传神”,许多评论家在品评书画作品时常常用到这样的句子。在我看来,抵达这样的境界不仅仅需要作者倾全身心之力,师古人、师造化,更需要高敏的觉悟力方可能为之。因此,读山、读水、读书,对于书画家来说,其必然性如同一日三餐。

画家张俊奎兄学史出身,又是诗人。大量的优秀诗歌是他经年累月对自然人生的高度提炼结出的果实。几十年的生命岁月也在他读山水、诗文及挥染翰事中流过。那诗文中浓缩的意象又研成了浓淡枯润的墨液,随心性飞扬。那诗意化了的山水显现出来,自然不同凡响。

记得去岁初春时节,我们国家画院三十余师生,在来德尊师的带领下,从北京出发,经河南三门峡至灵宝,专程赴函谷关拜谒老子。大家的虔诚、虚静之心,在函谷关圣光引领之下得到了进一步明示。这样的写生、采风活动是曾师用心安排的,当然也是同学们期待良久、一心所向的地方。一路走来,青山苍郁,碧水欢颜。而俊奎兄那真率、淳朴的诗人天性以及画家对自然万物的敏锐触觉,都即兴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直观的山水写生稿。大家的兴奋、愉悦之情与春之乐章呼应着。随即我们又至陕西汉中,由汉中穿越秦岭隧道,进入四川南江县光雾山,此时俊奎兄也屡屡有短章佳句问世,如“出西京,赴汉中,越秦岭,一路梅雨,千里征程”、“巴蜀雾雨锁故国,秦汉明月照新人”以及“夜入光雾山,浑茫何处边,松肩一钩月,山负万重泉;身落尘世中,心出烟霞间,愿化一片云,常伴此山闲”等等。在他的博客中,也在显要位置看到了这样的诗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南朝陶弘景)。“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宋·寇准)。由观山之气象,到幻化为白云,俊奎兄的闲云野鹤般的性情也随着他喜欢的诗句弥散开来……

细想当代的山水画家们,其大多所缺失的恰恰是学问与性情,所绘山水图画、风景也只能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物象而已。没有诗情何来画意?没有长期浸淫于自然山水中的情怀,眼中的丘壑又怎能化作源头活水!如俊奎兄这样的性情中人鲜矣。

宋人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称:范宽“居山水之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遂对景造意,不取华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我想这里的造意与求趣便是主观化的、诗化的意境或意趣。古人之“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是怎样的一番境界啊!

我观俊兄的山水也常常象看到了他的人,见到他的人也便联想到了他笔下的山山水水。如果说中国画是以笔墨意趣做为表达手段和审美归宿,那么心境和学养的高下便可以说是能否画出好作品的根本之所在。俊奎兄丰茂的学养与高迈的心性成就了他的画作。

细观俊奎兄的山水画,不仅画出了唐人王维的诗意之美,若存若现的淡淡云雾也显现出菩提之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颇具禅性茶味的画家风范。再观“深山幽居图”,远山叠嶂,如同坐佛问禅。画面静谧,老树闲散自在,清旷、悠远之气布满了纸幅。有茅屋若隐若现,想必是高人修炼之道场。清逸、空寂而又无处不充满了生机。

“山云自在图”、“静得天合图”、“山水清音图”等画作都呈现出一派清虚、寂静、幽冥之气。画面简淡随意,淡墨轻写。古木参天、树影婆娑而又通然透亮,氤氲之气不见笔触,不由使人想到画家点染笔墨、以笔擦纸、即时成相的刹那间。物质材质的可变性及画家情绪的可变性使一切可能性充满了机趣,也充满了禅意。面对宣纸,素心淡墨,笔走神飞,神离意至,得意而又忘形……,这样的景致也即刻把画家的生命当下落在了纸上。想来人生也是如此。即刻即当下,当下即虚空啊!今日之山峦非昨日之山峦,今日之千树又非昨日之千树。

再观俊兄画作,多幅画面布满了霞光与水气,使本就清虚之境如沐灵光。自在自观,如来如见。一切妙好、妙境随心而现。正是到清凉境,生欢喜心!这样的境界,怎一个“难”字能解?

“吟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作为诗人的俊奎兄多年的心性修炼与笔墨修为成就了他今天的卓越。

“不着袈裟不坐禅”,读圣贤书,以澄怀味象;览万水千山,乘物游心以洗心修面。谁说画家不是一个纯粹的修炼者呢?

我有理由相信,俊奎兄他日之境界,非今日之境界。

愿他艺业常青!

已丑年立夏于宜堂

高古野逸情思隽永------张俊奎的山水画

文/徐恩存

中国艺术传统最重要之处是与自然的血肉联系,对自然的讴歌与崇拜是中国艺术永恒的主题;中国的山水画,固然表现山河的气势与壮丽,但在实际上是“移情”之后的“以意造境”,是“知纷杂中守单纯”的复归于朴的精神提升过程,以此营造了令人了悟的精神图像和想象空间;好的作品,在本质上说,就是“恍兮惚兮”的精神彼岸,在虚无缥缈中展示艺术的本质之美。

张俊奎的山水画,以髙古野逸,情思隽永为特点,笔墨素朴、单纯,不见矫情和炫耀,也不见张扬与浮躁,咫尺之间只是一派荒野、寂静、幽深、苍凉,画家营造的乃是一种心境,一种理想,其实,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守望。

张俊奎是一位学养丰茂、学术精神浓厚的画家,他以历史研究、艺术评论者及诗人的身份入画,把握笔墨,自有其独到之处,他的理解、认知与了然于心,亦非寻常人可以比拟,因此,他笔下的山水画便多了些庄重、沉稳、朴厚,颇有“色正芒寒”之意味;尽管如此,画家并非坠入文人画的误区,他从不以游戏态度对待艺术,而以“问学”态度对待艺术,叩问真谛,遥望彼岸,坐观云山,聆听天籁。

可以说,张俊奎的山水画追求与表现的正是那种天籁。

张俊奎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把握并领悟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除其不断深入名山大川写生游历之外,他在独处与沉思中,把撷取的素材进行了消化、汲取、归纳,使眼中之山转换为心中之山;因之,他笔下的山水已非自然原貌,而是“物我两忘”之“胸中丘壑”。

从宋画入手,以法度格局为基础,步步为营,直探山水画之奥秘,是张俊奎的起点,然后,遍览元人笔墨、明人意趣、清之谨严,等等,南派山水的典雅韵致和北派山水的浑朴苍厚都在他的作品中时有显现;特别是明董其昌、清四王四僧等人的山水画对他影响极大;显而易见,张俊奎更取向于高古境界一路,性喜荒寒、野逸之美,在咫尺之幅中,以小见大,以有限为无限,在虚实相间中,营造出想象和感应同一的精神家园。

画家用笔属拙厚朴素一路,少见技术的玩弄与“墨戏”之处,但拙厚用笔在虚实、浓淡、疏密的处理中,却不失空灵、飘渺之感,反倒使作品凭添了浑然与苍茫之气象。

仔细阅读作品,我们发现,张俊奎善于在苍润之间调整自己的笔墨,结构与图式,让形式言说诗情,让笔墨表达美感,而用笔在法度与自由之间,钩勒书写与积点积墨并用,使作品在浑厚中不失灵动,董其昌“烟云供养”说给了张俊奎以启迪,他在山水画中善做飘渺漫卷的流云,增加作品的空濛、神秘与幽深,给人以在荒寒苍凉中返归高古的梦幻感。张俊奎多用干笔积墨,连皴带染,由淡渐浓,由疏渐密,而寒山衰草,流云来去,山庄曲径都呈现为一种清冷的气息和氛围。

可以看出,张俊奎在实践中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笔墨拙厚、古朴灵动。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作为终极归处的自然山水,在高古荒寒中是时间的起点,它指向更为悠远的“终古之所”,而“终古之所”必然以高古荒寒为表象,也就是说,张俊奎的山水画是在寻找精神的家园,表现的是人类的根系和曾经的故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园和各不相同的“乡愁”,张俊奎以笔墨形式,响应了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召唤——“回到开端去”。张俊奎高古荒寒的山水画,要表达的是我们精神要求最深邃的一种无限延伸,因为,高古与荒寒在中国艺术中是一种最高境界,最完美的存在,它是精神的象征,也是心灵的状态。

因此,我们由衷肯定张俊奎的艺术。

作品欣赏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