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若水

简介:樊若水(943-994),字叔清,五代时南唐士人,因不得志而叛国,向宋太祖进献架浮桥平南唐策,直接导致了南唐的灭亡。入宋后,宋太祖赵匡胤便赐名为樊知古,字仲师,颇受重用。
[展开]

樊若水的个人经历

生平

樊若水(943-994),字叔清,发明家,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发明者。 樊若水自幼聪明好学,能思善算,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因才高自负而不愿甘居人后。长大以后,也曾梦想通过科举入仕,扬名振声,光耀门庭。可是结果却屡试屡败,进取无望。他生当南唐风雨飘摇之际,亲见朝政腐败,民生凋敝,深感痛心,却毫无办法。恰在此时,他听说崛起于北方的 宋太祖赵匡胤早有平南唐之心,在走投无路的情势下,他便产生了北归宋廷、为宋太祖效力的想法。

择主而伺

弃南唐而归 大宋,这就意味着樊若水从此将要背上一个不忠不义的罪名,这些顾虑曾使他犹豫不决,但为了给自己谋一个出路,他最终还是克服了思想上的矛盾和内心的痛苦,断然北归宋廷。北归宋廷,如何才能取得 宋太祖的信任?如何为宋太祖建立统一大业献上一己之力?

樊若水经过一番潜心思考,他以为, 宋太祖在北方立国,至今已有十年之久,先后已灭掉 楚国、 荆南、 后蜀和 南汉等南方诸国,地盘越来越大,兵力越来越强。南唐也已经成了他的瓮中之鳖、刀下之鱼,只是苦于长江天堑之阻隔,才迟迟未能发兵。因此他想:“大江无桥可渡, 宋军就难以攻取南唐。若能用竹筏、大船架起浮桥渡兵,帮助宋廷完成一统大业,岂不正是大丈夫扬名振声之举吗?”想到这一层,樊若水积极筹划起来,决心一定要拿出一个最好的架桥方案,作为自己北归的见面礼,去呈现给 宋太祖。

架浮桥渡神兵

大胆设想

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大胆设想,但要实现并不容易。首先,这浮桥架在何处最为合适?这个难题就曾让樊若水数日来茶饭不思,彻夜难眠。好在樊若水颇懂些兵法,也读过不少地理方面的典籍,他又长期生活在长江边上,因此对长江渡口、圩堰、关卡、要塞等无不了如指掌。经过一番认真的考察和周密的分析比较,樊若水认为,采石江面比 瓜洲江面为狭,可作为架设浮桥的首选地点。然而又一想,采石江面“惊波一起三山动”,要在这样一个“甲险塞于东南”的奇险之地架设浮桥,谈何容易!要架桥,不仅要事先测量出江面的准确宽度,而且还要在岸边建起浮桥固定物。当今采石仍是南唐的军事重镇,在南唐驻军的眼皮底下,要测量江面,建造浮桥固定物,当然不能公开行事,只能设法暗中活动。

掩人耳目做和尚

于是他经人介绍,来到采石广济教寺当了一名和尚。这个广济教寺位于牛渚山南麓,南唐时已有七百余年历史,是江南远近闻名的一大禅寺。樊若水来到这里,接受了“具足戒”,落发成了僧人。其实,他哪里是真心当和尚,只不过想借此身份掩人耳目,以利于他考察采石江面而已。

樊若水

因是熟人介绍而来,广济教寺的住持妙理法师对樊若水十分关照。他在寺院里没有多少事可做,出入也很自由,这就使他有机会经常到牛渚矶边察看地形,并暗自绘下图纸,标上记号。有时他还以垂钓为名,划着小船,带上丝绳,寻找隐蔽处,将丝绳拴在牛渚矶下的礁石上,然后牵着这根丝绳划到西岸,用这种办法来测量采石江面的宽度。为求其精确无误,樊若水在采石江面如此往返数月,测量十几次,竟然神不知鬼不觉。

建石塔巧准备

为了建造浮桥固定物,他还以“广种福田”的名义向 广济教寺捐献一笔资金,建议用这笔钱在牛渚山临江处凿石为洞,洞中建造石塔,供奉佛像,以保佑过往船只的平安。得到妙理法师的赞许后,樊若水又毛遂自荐,亲自督工建造。不到两个月,即顺利完工。这一工程的告竣,竟令广济教寺的佛徒众僧对樊若水无不刮目相看。可是又有谁能想到,樊若水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为帮助宋军日后渡江巧作准备呢?

携江图投宋主

樊若水在采石暗中活动了数月,在获取了采石江面有关的水文地理资料后,便于 开宝三年(970)不辞而别,离开广济教寺,逃往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求 宋太祖召见。樊若水向 宋太祖献上平南策——“请造浮梁以济师”,并呈上他亲手绘制的《横江图说》。 宋太祖慢慢打开这卷《横江图说》,见采石横江一带的曲折险要皆一一标明,尤其是采石江面的宽度标注更详,顿时龙颜大悦,喜不自胜地说道:“今得此采石详图,南唐李煜小儿已尽入我袋中了!”

考进士得重用

于是宋太祖召集群臣商讨南征事宜,决定采纳樊若水的建议,在采石江面架桥渡江灭南唐。为此, 宋太祖亲自制订了详细的军事方案,并于开宝七年(974)九月十八日毅然宣谕出征南唐,一场多路出击、水陆并进、架桥和作战等部署有序的军事行动开始了。樊若水向 宋太祖献“平南策”后,宋太祖对他愈加器重,准其参加大宋的进士考试。樊若水及第后,经吏部 铨选,授 舒州军事推官,并获得参与征伐南唐军务的资格。樊若水深受皇恩,感激涕零。 开宝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当 曹彬大军兵临 池州时,樊若水又被任命为太子右赞善大夫。为报答宋廷礼遇之恩,樊若水又主动为曹彬出谋划策,帮助 曹军一举击败前来截击的南唐守军,并俘获 池州牙校王仁震、 王宴、钱兴等人。

平南策

樊若水不仅为宋廷献上平南策,而且还亲自参与了架桥的大量准备工作。其实,这些准备工作在曹彬出兵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宋廷接受樊若水的建议,先命人在长江荆湖一带(西起江陵,东抵黄冈,南至岳阳)水域,打造黄黑龙船千艘,以作架设浮梁桥墩之用;又命人砍伐巨竹,搓制粗绳,扎制竹筏,以便日后做浮梁桥面。一切准备就绪,再将这些龙船、竹筏集结于江陵,然后顺流东下。

宋军原计划让这些龙船、竹筏直接驶抵采石,但后来樊若水考虑到采石江面波涛险壮,稍有疏忽,恐难成功。为了行事万无一失,于是他又建议先在石牌口(今安徽 怀宁县西临江处)试架浮桥,然后移置采石江面。曹彬采纳了樊若水的这个建议,于闰十月十三日占领铜陵后,便回师石牌口,截住由江陵驶来的黄黑龙船和竹筏,并在樊若水的技术指导下,很快将浮桥试架成功。樊若水笑着对曹彬说:“此去采石,定能大获全胜!”曹彬也异常兴奋,高声应道:“此乃顺天应时之举,何愁采石大江浪涌?我自一往必胜!”

长江浮桥在 石牌口试架成功后,受宋廷之命,前汝州 防御使 陆万友前来石牌口担负守卫任务。曹彬大军则抽身急趋采石,攻打南唐守军,以便扫清采石架桥的军事障碍。闰十月二十三日,曹彬攻占采石。十一月九日, 陆万友奉诏护送浮桥至采石。浮桥运抵采石后,曹彬当即命熟知采石水文地理的樊若水主持架桥。时值长江枯水季节,采石横江一带浪平滩浅,浮桥移置十分顺利,竟“三日而成,不差尺寸”。

后记

采石浮桥架成后,曹彬迅即传令在长江西岸集结待命的 潘美,“率步兵渡江,若履平地”。随后, 马军也全线渡江。北方兵士在曹彬与潘美的统一指挥下,又由采石进逼金陵,终于在当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攻下金陵台城,迫使 南唐后主 李煜投降。樊若水采石架浮桥,帮助 宋军渡过长江,为 宋太祖最终消灭南唐,进而建立一统大业,确实建立了不可磨灭之功。所以宋灭南唐后,樊若水便因功而被拜为侍御史,不久又改授为江南 转运使。

在转运使任内,樊若水颇有作为,但后来转任给事中,转到户部工作,却不太胜任,自请辞职,后改任四川转运使,没想到却碰上一场风波。993年,四川青城人 王小波、 李顺聚众起义,攻城略地,起义军进展十分顺利,在攻下青城县、江源县后,一路向成都进军,拿下汉州和彭州,威逼成都。当时,朝廷已经命令知梓州、右谏议大夫 张雍代替樊若水为转运使,但还没来得及到职,樊若水害怕起义军攻进成都,于是提前卸职,与成都知府 郭载逃往 东川,留下混乱的成都被起义军顺利拿下。

宋太宗闻讯大怒,下诏责备樊若水,但考虑到他过去的功劳,还是原谅了他,994年,命他出知均州,樊若水自己也感到忧虑不安,到职不足一月,便一病而死。

架浮桥破长江天堑

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南北都还有很多劲敌,其中以南唐最大而且最为富庶。赵匡胤的策略是“先南而后北”。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灭 荆南、南汉、后蜀等,接着拟派大军攻打南唐。

南唐当时的都城在金陵(南京),是“ 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大王国,横跨江淮三十多州,更拥有鱼盐之利。 李璟在位时,曾被 后周打败,失去江北十四州,乃改国号为“唐国主”。北宋建立后,后主李煜继位,他酷爱诗词、美术、音乐等,对当皇帝“并不在行”,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但这并没有改变 赵匡胤讨伐统一的决心,然斯时最大的障碍是“长江天堑”。

当时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叫樊若水 ,字叔清,又名知古,祖父原居长安,父樊潜,任南唐汉阳、石埭二县令,遂移住 安徽池州。樊若水屡试科举不中,欲谋北归,“择明主而事之”,后乃投靠宋廷。他知 宋太祖急欲攻打南唐,受掣于长江天堑,有天他发奇想,认为如在江面装置浮桥,大军便可顺利横渡长江。樊若水经过周密的观察后,选定在采石江面架设浮桥是最好的位置,于是他用绳索测量江面,以垂钓作掩护。

开宝三年(970年),樊若水拜见 宋太祖,呈献架置浮桥以渡大军之计,太祖非常嘉赏,特令送学士院试,赐本科及第,授豫州军事推官。同时, 宋太祖也立即派人到湖南建造巨型战舰千艘,另砍伐大批大竹竿,做成竹筏,以备架设浮桥之用。

开宝七年(974年)9月,渡江作战一切准备就绪, 赵匡胤以李煜拒来朝拜为借口,令曹彬为元帅,潘美为都监,发兵十万攻打南唐。

樊若水时任太事右赞善大夫,乃引导曹彬占领 池州,在 安庆以西十公里的石碑口,架设浮桥成功,曹彬遂趁机挥师顺流,大破铜陵之南唐水军,又克芜湖、当涂等重镇,歼南唐军两万,夺占了采石要隘。

捷报传到汴梁, 赵匡胤立令将石碑浮桥东移,架设采石浮桥,大军于对江待命,樊若水在现场指挥,三日桥成,步骑大军渡江,如履平地一般。

李煜闻讯,询学士张泊,张说:“臣遍览古今,未曾见浮桥横跨大江,必是军中误传。”张泊如此主观臆断,故仅派步兵一万迎打 宋军,结果当然惨败。

开宝八年(975年)11月底, 宋军向金陵发动总攻击,进而占领金陵,李煜投降,被封为右 千牛卫 上将军、违令侯,南唐至此遂亡。

由上可知,樊若水施展奇策,架设万里长江第一浮桥,使天堑变为军事通道,加速北宋平定南唐,统一全国,诚可谓功垂青史。

樊若水与长江第一桥

我国建造浮桥的历史悠久,在古书《诗经》中记载,周朝 开国皇帝文王娶妻的时候,在 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桥。算起来这座桥离今天已有3000年,它比上篇中讲到的大流士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建造的浮桥还早500多年。

那时的浮桥是稀罕之物,只有"天子"一个人能使用,用完以后就得马上拆除。后来破坏了这个规矩,浮桥才得以普遍应用。

北宋初年,宋太祖 赵匡胤统一了中国北方广大土地,只剩下个南唐小朝廷,凭借长江天险还在对抗。后来, 赵匡胤采纳了樊若水 的主意,在长江上架起浮桥,使军队如履平地般地跨过长江,灭掉南唐,统一中国。

樊若水是南唐池州的一个读书人,很有学问,却屡次没有考中举人。他对南唐统治的腐败极为不满,深知南唐的天下为时不会太久,而决心投向宋朝。他经常驾着小船,带着丝绳,假装在江上钓鱼,却偷偷地在两岸之间往返,对江水进行测量。

他准确地丈量出江面的宽度,对江水的流速、项的风向等水文、气候情况作了调查。

开宝三年(970年),樊若水跑到宋朝京城汴梁,向 宋太祖献策说:"江南可取,请造浮梁以济师。"就是说,可以造浮桥,让部队跨过大江,把南唐灭掉。赵匡胤采纳了樊若水的意见,并破格提拔他为 右赞善大夫。

宋军由樊若水指挥,先在石牌口镇用数千艘黄、黑龙船,樊若水偷测长江水道在上面搭上臣竹,试架浮桥,渡河一举攻克了当涂。这个试验成功以后, 宋军紧接着把浮桥移架到重要渡口 采石矶。由于筹划周密,l000多米长的浮桥"三日而成,不差尺寸"。随后,大将潘美统率的数以万计的宋军,"若履平地"般跨过长江,进逼南唐京城金陵(今南京)。南唐军队从湖口顺流而下,想夺回 采石矶,焚毁浮桥,截断 宋军后路。不料,突然刮起大北风,大火反倒把南唐自己的船只烧着,致使十几万大军覆没, 南唐后主李煜束手就擒。

樊若水指挥架设的浮桥,是我国有详细记载的第一座浮桥,也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桥。

浮桥建筑越往后发展得越完善,在这方面还有一段故事。1852年12月30日, 太平天国军队攻克汉阳。为夺取隔江的武昌,太平军当天晚就在长江上建起两座3000米长的浮桥。为什么能这么快地就把浮桥建了起来原来先在江岸把2艘、3艘、4艘船连成一段-一一段浮桥单元,然后在江中一一拼接便组成了浮桥。在组成的浮桥中,还制作了一种筏。用大木排纵横交叉排成好几层。四面用牛皮、木板做成围墙,墙上开出炮眼、枪洞,用以对外射击。筏上还设有"嘹楼",用以观察敌情。筏建有简易房屋,供士兵住宿和储存粮食、武器弹药。筏备有大桨数十把,用于在江中游动,所以这种筏又叫"龟船",它简直是一种水上堡垒。这种活动浮桥,是一个创举。

樊若水后代

在衡阳祁阳现的樊氏族谱里记载的是樊若水(943-994),字有源,配周氏,若水一子:樊铮。江南池洲五代时南唐士人,钓鱼釆石江乘小舟载丝渡江之狭,值宋太祖开宝九年,帝命曹郴伐江南,诸阙上策言江南可取及师南下,试舟釆石不差分寸,师归拜赞善大夫任江西吉安府知府,为浙江一世祖。其子樊铮,字金石,迁江西吉安(迁江西一世祖),生一子:荣兴。在浙江缙云《樊氏族谱》里,樊若水(943-994),字叔清。入宋后,宋太祖赵匡胤便赐名为樊知古,字仲师。有子:樊汉, 樊汉生二子:樊翚,字祖翔;樊辇,字祖安。据此推测樊若水可能有两子:樊铮和樊汉,樊铮迁江西一世祖,樊汉仍然在浙江一带生息繁衍。

影视形象

1986年电视剧《绝代双雄》,林廷饰演樊若水;

2005年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羿坤饰演樊若水;

2015年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扮演者不详。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