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

简介: 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兵部侍郎。
[展开]

侍郎的个人经历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官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侍郎 - 历史沿革

西汉侍郎为郎官之一,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
东汉在尚书台六曹各设尚书一人,下设侍郎,每曹六人,共三十六人。被选入台者先称守尚书郎,一年后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魏以后尚书曹数增多,一尚书辖数曹,遂以郎官掌曹。
隋文帝定制,以尚书省统六部,各部尚书下有侍郎数人,分掌本部下各部门,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司官。门下省之给事黄门侍郎及内史省(唐改中书省)之侍郎,则为主官之副,诸曹侍郎均改称郎。
唐沿其制。明、清侍郎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堂官。清亦设左右侍郎,左右侍郎均为满汉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间均有侍郎四名。
《后汉书.百官志》:“[尚书]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李贤注引蔡质《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又’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侍郎之名始于汉代,本是郎官之一种。郎即后来的廊字,因为在殿廊中侍立,所以有此名。各部侍郎员额是因事务繁简而定的,如吏、户、兵三部侍郎在唐代是二人,余为一人,明、清则固定每部皆设左右侍郎。清代又定左右侍郎满、江各一人共有四人。但清代习惯,汉侍郎往往是进士翰林出身的,经常出差充任主考或学政。

侍郎 - 历朝职能

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之职。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者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汉代称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称为中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武则天曾改凤阁侍郎,玄宗曾改紫微侍郎。唐中书令缺,侍郎即为长官,品级亦高于前代为正三品。中唐以后,中书令常缺,且不轻易授人,中书省事务实际由中书侍郎主持。
明代:正三品。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清代: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从一品)同为各部的长官。清代的六部尚书,也沿袭明制。可是明代六部尚书的权相当大,尤其是吏兵两部。全国用人调兵,都归这两部管。皇帝上谕下颁,要经六部,全国事情上去,也要经六部,兵部尚书还有权下命令给督抚。清代的六部,权就小得多。六部尚书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部尚书已经不成其为行政之首长。更不同的是六部尚书侍郎对皇帝皆得单独上奏这一点。照理讲,兵部尚书对于全国一切军事,他该负责计划,军队他可以下令调动,侍郎只是他副手,事权该由首长负责。现在兵部尚书也只能对皇帝上一个条陈而止,而且尚书可以单独上奏,侍郎也可以单独上奏,这样一来,尚书就管不着侍郎。从前的六部,每部一尚书,一侍郎,本来是正副长官。清代则要满汉分开,有一个中国尚书,一定还要有一个满洲尚书。有两个中国侍郎,一定还要有两个满洲侍郎。于是一部就有了六个长官,六部长官就有三十六个。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向皇帝讲话。

侍郎 - 官职简介

古代的六部是国家管理各方面事物的机构。六部初建于隋朝,正式定制于唐初。
史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弹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各个部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尚书是正的,最高的官,侍郎是副的;尚书应该说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职称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侍郎 - 侍郎种类

历史上官职侍郎有很多种,具体有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左侍郎,右侍郎,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户部侍郎。

侍郎 - 人物

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兵部侍郎温汝适
温汝适,字步容,号員坡,乾隆十九年(1754)生于顺德龙山小陈涌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敏好学。十六岁中举,三十岁成进士,他长于诗文,教过太子时代的嘉庆帝读书。后来显露出文学以外的治才,官至兵部尢待郎,成为嘉庆后期的一位重臣。他居官勤谨正直、关心国计民生。嘉庆九年(1804)广东“海盗”横行,经过深入调查后,向朝廷提出了克敌制胜的方法,终于制服并招抚了张、郭两大“海盗”集团。1808年,英军炮艇驶进澳门,凯觎香洲,他了解清楚情况后,毅然上疏弹劾了两广总督的失职行为,并提出了派钦差大臣严正遗责英兵擅入的罪行,调集重兵压境等先礼后兵的建议。朝廷按此部署,英军见势不妙,果果乖乖撤走。经过多次疏陈加强国防的六略后,以文学待臣职掌国防,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成了轰动一时的佳话。他对家乡公益事业也十分关心,其中以筹备桑园围绕筑基金一事泽惠最大,被南海、顺德县誉为“功德无量”。一生博学,著有《携雪轩诗钞》八卷。嘉庆二十五年(1820)夏,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郎 - 相关连接

汉代

尚书省

中书侍郎

侍郎

韩愈

兵部尚书

黄门侍郎

隋文帝

尚书

侍郎 -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官职 http://www.tcm100.com/ShuJuKu/ZhiGuan/zzZhiGuan1539.htm
[2] 游戏中国 http://group.game.com.cn/forum_4333_5280.html

更新日期: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