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作家)

简介: 李琦,女,汉族,1956年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著名诗人,当代女作家。1979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1974年后历任哈尔滨第八中学教师,哈尔滨体育学院中文讲师,《北方文学》杂志编辑、副主编,黑龙江文学院院长,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黑龙江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诗歌有很大的学生读者群。
[展开]

李琦(作家)的个人经历

李琦[作家] - 简介

 

  李琦。女。黑龙江哈尔滨人。1979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1974年后历任哈尔滨第八中学教师,哈尔滨体育学院中文讲师,北方文学杂志编辑、副主编,黑龙江省文学院院长,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蓍有诗集《帆 桅杆》、《芬芳的六月》、《最初的天空》、《莫愁》、《天籁》、《守在你梦的边缘》,散文集《从前的布拉吉》等。组诗无名的河流获黑龙江省1984-1985年文艺创作大奖,组诗天籁获黑龙江省1986-1987年文艺创作大奖,诗集天籁获黑龙江省第二届文艺阳作大奖、第二届东北文学奖大奖,守在你梦的边缘获东北三省第三届文学奖一等奖。

李琦,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参加过在台湾、香港等地举行的两岸女性诗歌学术研讨会。并多次被一些团体、高校聘请,做文学顾问、开设文学讲座。近年来,在北京举行的新年诗歌朗诵会上,她的诗歌连年作为朗诵会保留节目。她出访过俄罗斯、捷克、波兰等国,参加国际诗人节,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诗人做文学交流。在华沙诗歌节上,她代表中国诗人的发言,被活动组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组委会主席先后三次表示:“中国诗人的表现是本次活动中最出色的,最具有开放的文化眼光和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视角。”

李琦[作家] - 作品

李琦,自197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为止,出版过诗集《帆·桅杆》、《芬芳的六月》、《莫愁》、《天籁》、《守在你梦的边缘》、《最初的天空》,散文集《从前的布拉吉》、《云想衣裳》,中英文对照版《李琦短诗选》等多部著作。作品被选入国内及海外多种版本的选集,有的被选为高中阅读课本。一些作品被译介成英、法、俄、波兰文等在国外发表。在二十几年的创作实践中,发表了四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作品多次获黑龙江文学大奖、东北文学奖、及其一些文学杂志的奖项。2004年,获中国第一届“茶花杯”艾青诗歌奖(此奖为奖励在国内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及有创作影响的诗人,此届获奖者全国只有六人)。她的诗歌创作以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别具一格的创作特色,清新朴素的语言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欢和评论家的肯定。

李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她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国文学》《诗刊》《诗选刊》等一些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均有良好反响。一些评论家认为,诗人这个阶段的作品:“透明而不单薄,平易而不平庸,以情动人,富有智慧而又流溢温柔,充满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以其宁静而深邃,凝重而纯朴、温婉而刚正、晴朗而含蓄的艺术特色赢得了广大读者。她以优美的笔调抒写人世的恩情和人生的艰辛、爱情的崇高和青春的珍贵,蕴涵着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涌动着诗人的一片爱心。”

李琦的诗歌不做作不铺张,从不赶任何潮流。她真诚地歌咏人间的真善美,思索生命和生活的价值,在文字中探索人生的意义。应当说,正是由于她端正的创作道路,所以一直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和评论界的好评。我国诗歌理论界的一些评论家一直比较关注她的创作,并予赞扬和肯定。许多评论家都有专门评论她的文章发表,文学批评家罗振亚曾在专著《李琦论》一书中,对她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琦[作家] - 作品赏析

李琦散文:《我家》是李琦散文中精品,伤残动人;《遥忆龙井说清凉》,流淌着“灵魂的清泉”。诗人邢海珍《读李琦<从前的布拉吉>》云:“散文之“散”,其实是一种自由和洒脱,是一种心到笔随的写法。这类“论”的散文在李琦的笔下是那样从容自在,是称之为目下比较流行的“随笔”一类更为贴切的。不避议论而又能做到诗意情调充足,读来既不是那种浮泛的抒情,又把道理阐释得深入透彻而没有板起面孔说教的枯燥之感。这是真正的形散而神不散。李琦的这些散文,多为篇幅短小之作,而且多是写“我”的真实生活经历。她写那些平常的生活琐事,娓娓而谈,不做作,不矫饰,让人有一种如坐春风如沐阳光的贴切感。那篇《头发》曾被我选进大学自编的教材,竟然感动了一帮青年学子,这些来自心灵深处的文字,透着人性的真诚与亲切。”。

李琦诗歌,“长于抒情”,诗在读者中颇受青睐。诗人邢海珍《读李琦<从前的布拉吉>》云:“读李琦的诗,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纯之气,自然大度,没有那么多装饰性的东西,可以说是诗如其人。读李琦的散文,与诗的感觉自然不同,比诗更具体、真切地再现了诗人生活和人生的景致,而且更应该说一句,确是文如其人。《从前的布拉吉》是诗人的第一本散文集,虽是薄薄的一本,但却透出了诗人感受人生的敏感和灵气,比较让人信服地呈现了作为诗人写作散文的才气。李琦的本色和天性都是诗人,她散文的成功得益于诗人的素质。其实这些散文离诗是那么近,把小小的云丝雾缕写得那么动情那么生机勃勃,简直就是诗化了。如果一个了解李琦的人,再读李琦的散文,那你就会发出许多会心的微笑。2004.12.1.”。

李琦[作家] - 诗歌欣赏

 
  《当你老了》诗/李绮
  当你老了,这是叶芝的诗句
  轻轻一念,只这四个字
  就有一种欲哭的感觉
  当你老了,羽绒一样轻柔的句式
  爱和疼惜
  在字与字之间落英缤纷
  当你老了,语调柔和而充满温暖
  是黄昏的光线,是月光下
  缓缓响起的,大提琴的声音
  当你老了,语调柔和而充满温暖
  是黄昏的光线,是月光下
  缓缓响起的,大提琴的声音
  当你老了,当两双不再清澈的眼睛
  在暮年相望,这种美感
  让人难免隐隐地心疼
  当你老了,当你具有朝圣者的灵魂
  当你听到爱情的锺声
  从容地敲响最後的忠诚
  当你老了,我真希望
  这首诗是写给我的,或者
  多少年後,我是写这首诗的人     

李琦[作家] - 荣誉奖项

2010年10月凭借诗歌《李琦近作选》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李琦

李琦[作家] - 作品评价

作为一个当代女性作家,李琦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知性气质决定其创作视野的开阔和主题的丰富深刻。翻开她近期出版的散文

集<<夜在窗外》,且不谈作品中有关民族、历史、现实、文化等属于宏大叙事范畴的内容,仅从性别视角观照其作品,会发现无论是女性关怀的维度还是女性主题的深度,相对于当下一些表达空间相对狭窄逼仄、“只知道关注个人内心杯水波澜“(杜牧语)的女性写作而言(小女人散文如是),有着很大的超越,显得弥足珍贵。

从女性关怀的维度看,李琦女性话题的涉及和女性题材的取向是开阔丰富的。一方面,作家面向女性群体,关注和思考着女性的文化境遇;一方面,又面向自己,凝视着自己的处境,做着心灵的独舞。同时,又把目光投向远方,对女性审美理想做着积极的寻绎和构想。而历史的、现实的、神化传说中的、影视故事中的、文艺作品中的一些女性人物或艺术形象则成为李琦探讨诸多女性话题、释放自己的女性文化情结的载体和媒介。由此看到的是一个女性作家难得的胸襟和气度。

开阔的视野为作家提供了自由轻松的表达空间,使作品拥有了深刻丰富的内涵。

女性文化困境。《夜在窗外》的诸多篇目,李琦是以面向女性群体的写作姿态,从多层次和多向度思考和表现着女性的文化困境,既有着对男性中心文化的质询,也有着对女性文化心理的反思。在李琦笔下,女性在社会上的生存空间是狭小的(〈〈被女人们抢占的男厕所〉〉);在家族的历史里是无根可寻的,“家谱上没有她们的名字,家谱上没有她们的位置”(《送寒衣的日子》)。而在一些少数民族那里,女性则要代代以承受纹身的痛苦、失去自然的美丽为代价,来让自己的民族拥有记忆(〈〈文化纹在女人〉〉)。从两性情感空间审视女性的情感困境,是李琦写作的一个基本角度,在此我们看到了女性更多的痛苦和不幸。《雄黄酒》<<苔丝的梦娜之死》《花癫女人》等作品,讲述的是一个个痴情女子的悲情故事。追问悲剧的根源,是男人的冷酷和自私,,也更是女性无我痴情。“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西蒙·波伏娃)。经过“夫与天齐”的男性中心文化的长期渗透和改造,女性是如何丧失了对男人的判断力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或许在这些为情而泣、为情而疯、为情而死的女性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这里既有着对男性中心文化的质询,也有着对女性卑弱文化心理的省视,感受到了作者对女情命运的悲悯和焦虑。而到了〈<女人味〉>、〈<养个狐狸精做宠物〉〉和〈〈中国美女中〉〉作者的女性自省意识又有所加强。但少了对上述痴情女子的同情,多了的是对当代消费文化背景下女性自主选择“物化”性别角色的嘲讽和无奈,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女性关怀。

与“私人化写作”或“美女作家”相比较,,李琦对理想女性品格构想的着眼点不是从或依附或颠覆的两性格局出发,而是通过女性自我的完善和提升来突出女性的主体性。相比之下,这些女性更健康、积极、乐观,更具有挑战男性中心文化意味。这些寄托着作者的审美理想的女性,应是对女性主义批评家所呼唤的女性主体意识作出了的形象阐释。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