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汉密尔顿

简介: 伊恩·汉密尔顿。全名: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IanStandishMonteithHamilton)。生卒年:1853年1月16日-1947年10月12日。国籍:英国。最高军衔:陆军上将。主要战争:第二次阿富汗战争(1878-1880);第一次英布战争(1881);马赫迪战争(1883-1898);第三次缅甸战争(1885-1886);蒂拉赫之战(1897-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主要战役:马朱巴之战(1881);埃兰兹拉赫特之战(1899);杜伦科普之战(1899);加利波利之战(1915)。历史地位:汉密尔顿被认为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官,因勇敢、魅力和智慧出众而闻名,有着不俗的文学素养。他对加利波利的失败只负有部分责任,这是因为整个行动具有以下特点:措施和手段不足、指挥官们力不胜任以及计划不明确。
[展开]

伊恩·汉密尔顿的个人经历

伊恩·汉密尔顿 - 职业生涯

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于1853年1月16日出生于科孚,他是克里斯坦·汉密尔顿和玛丽亚的儿子。1856年伊恩的母亲在他的弟弟维若克出生时难产而死,给伊恩带来了深刻的悲伤。在1870年提出参军的申请前,他在切姆和威灵顿学院接受教育。

1872年,汉密尔顿被陆军录取,和萨克福团一起在桑赫斯特军官学校参加短期培训。不到一年后,他于1873年11月转调到位于印度的第92高地联队,开始了他长达25年的海外服役生涯。1878年11月-1880年9月,汉密尔顿参加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并赢得弗雷德里克·罗伯茨将军的注意。在汉密尔顿中尉带头发动的强烈请愿下,第92高地联队1881年被调往南非参加第一次英布战争。1881年2月,汉密尔顿随科利将军参加了马朱巴山的战斗,战斗中他十分英勇,在27日一度被俘,并且左腕重伤。汉密尔顿因为这次的英勇行为被申请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但是因为过于年轻而未被批准。随后汉密尔顿回国养伤,在国内他作为战争英雄接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招待。而且在利斯特医生的杰出医术下,他的左腕得以保全。

在参谋学校进修之后,汉密尔顿接受了就任马德拉斯司令的弗雷德里克·罗伯茨勋爵的邀请,成为他的副官。随后他于1882年2月跟随罗伯茨回到印度,并晋升为上尉。在为罗伯茨撰写报告和演讲稿的工作中,汉密尔顿的文字功夫日趋熟练。188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未来的战斗》。这本书的思想被应用于在印度部队的训练中,尤其使部队的步枪射击水平获得了提升。汉密尔顿还出版了一本诗集,并为《马德拉斯邮报》撰写专栏文章。在文字中,他显示出一个思考者和理想主义者的特质。

1884年9月-1885年4月,汉密尔顿参加了为解救在喀土穆被围的戈登而从尼罗河南下的远征,负责指挥第1高地联队。这个由沃尔斯利发动的远征最后归于失败,但汉密尔顿却表现不俗并被提升为少校。之后,他返回印度参加了1885年11月-1886年1月的第三次缅甸战争。1887年2月,他和简·缪尔,一位格拉斯哥商人的女儿结婚。同年6月,汉密尔顿晋升为中校。他这时已经是一个资深军官,并和亨利·罗林森私交甚好。汉密尔顿随后担任负责射击训练的将军助理,得以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来复枪的射击训练。他的努力使得驻印部队的射击技术获得广泛好评,他的训练方法也从1893年开始在全军得到推广。

1891年,汉密尔顿晋升为上校。在罗伯茨离开印度之后,他在新总司令乔治·怀特的麾下担任军事助理。1895年8月,他被任命为驻印部队代理军需将军。2年后,他结识了温斯顿·邱吉尔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年,他在一次行动被任命为旅长,率部获得进展,但不久因为堕马受伤而离职。1898年2月,汉密尔顿再次负责指挥一个旅参加了在印度西北部边界发动的蒂拉赫远征。1898年3月他离开印度前往位于海斯的射击学校担任司令,但第二次英布战争再次改变了他的职务。

1899年10月,汉密尔顿前往南非,就任乔治·怀特爵士的纳塔尔部队的参谋长。10月21日的埃兰兹拉赫特之战中,他以少将军衔指挥第7步兵旅,取得巨大的成功并荣获维多利亚十字勋章。1899年11月2日-1900年2月28日,他被围困于莱迪史密斯。由于汉密尔顿没能充分加强他所辖防区的防御阵地,结果在布尔人围攻瓦根山时英军损失惨重。尽管如此,他仍被罗伯茨勋爵任命为当地的中将指挥官,率部从布隆方丹向约翰内斯堡进军。1900年5月,他指挥一个师在一次精心策划的战斗中夺取杜伦科普。6月-11月他参加了几次与残余的布尔人小部队的战斗。当罗伯茨返回英国后,他任基钦纳的参谋长并指挥了几次作战行动,并于1902年4月11日在鲁伊瓦尔取得大

伊恩·汉密尔顿

捷。5月31日,他出席了在费雷尼欣的和平条约签字仪式。1903-1904年返回英国任军需总监。1904年2月-1905年9月在日俄战争期间担任军事观察团团长,随日军在中国东北观战,其后根据其考察情况出版了《一个参谋军官的所见所闻》。1909年起任英国南部防区的司令官和陆军副官署署长。后在反对罗伯茨勋爵的征募计划中起到带头作用。1910年10月,他出任地中海英军总司令。1914年晋升上将。

1914年8月战争爆发后,他和约翰·弗伦奇争夺英国远征军总司令一职失败,转任英国本土陆军总司令,负责组织防御、扩充军备并转运往欧陆。1915年3月,基钦纳决定对加利波利发动一次海上攻击,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以进一步攻击君士坦丁堡。在邱吉尔的支持下,汉密尔顿出任英国地中海远征军总司令,指挥4月25日在加利波利的登陆作战。

由于一开始计划以海上攻击为主而非登陆作战,伦敦的陆军部没有来得及制订作战计划。汉密尔顿只接到粗略的指示,但如何把这些指示发展成为一个紧密结合的战役却得不到任何帮助。他急急忙忙不带后方勤务人员就赶往东地中海,所确定知道的只是去指挥一支远征军入侵加利波利和消灭敌人而已。汉密尔顿对于他的敌人的唯一知识,来自于1912年的土耳其陆军操典、一张不完善的作战区域地图和在最后一分钟冲进书店买来的君士坦丁堡旅游指南。在他离开伦敦的时候,他甚至没有选定在半岛的登陆地点。汉密尔顿率领的部队大部分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还有一个法国师和本地的印度人部队(廓尔喀人),共约七万八千人,集合起来对付由德国将军利曼·冯·赞德尔斯指挥的、新建的有八万四千人的土耳其第五集团军。土耳其的宿敌希腊,志愿出兵三个师入侵加利波利和从西进攻君主坦丁堡,但沙皇政权激烈反对。俄国宁愿丧失一切,也不愿冒让希腊染指土耳其领土的些微风险。

由于缺乏适当的装备和支援,地形复杂困难以及指挥官互相缺乏合作,以及穆斯塔法·基马尔的敏捷行动,英军的登陆作战代价十分高昂,未能获得稳固的滩头阵地。随着援兵的到达,8月6-8日再次实施进攻,但再次以失败告终。登陆部队在海滩上处境十分困难,仅8月间的伤亡就在4万人以上。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汉密尔顿坚持反对撤兵的提议,这导致在10月被解职并召回国内。回国后汉密尔顿获得了北方战区司令官的职位,但他拒绝任职并从此没有再担任指挥职务。

战后,汉密尔顿夫妇收养了一个儿子和女儿,并在复员军人的福利工作十分活跃。他继续写作,出版了几本关于其军旅生涯和加利波利战役的书,其中以1920年出版的《加利波利日记》和1944年出版的《听那鼓声》较为有名。1947年10月12日,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汉密尔顿爵士卒于伦敦。

伊恩·汉密尔顿 - 相关图片

伊恩·汉密尔顿 - 参战经历

第三次缅甸战争(1885-1886)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位于中印两国之间,是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70年代,缅甸就成为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目标。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即觊觎缅甸,多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企图迫使缅甸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名进行侦察活动,积极为其对缅甸殖民扩张做准备。19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并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者连续对缅甸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最终侵占缅甸全境,使缅甸沦为英属殖民地。

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后,英军就拿着事先绘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缅军要塞分布和地形图作战,掌握了战场主动。第三次战争(1885)始于英国的又一次侵略。英国利用受到缅甸政府科以罚款的英商公司的上诉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实,企图兼并整个缅甸。10月22日,英国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赋予英国监督缅甸外事活动的权力。缅方接受了这项要求。尽管如此,预先部署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进攻。11月14日,英军占领边防要塞敏赫拉,直逼缅甸首都曼德勒。缅甸正规军抵挡不住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优势的英军。11月28日,英军开进曼德勒。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独立省。为了反击英国的奴役,缅甸境内开展了反对占领者的游击战争。直至十九世纪末,才被英国人镇压下去。

伊恩·汉密尔顿 - 个人评价

汉密尔顿被认为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官,因勇敢、魅力和智慧出众而闻名,有着不俗的文学素养。他对加利波利的失败只负有部分责任,这是因为整个行动具有以下特点:措施和手段不足、指挥官们力不胜任以及计划不明确。

伊恩·汉密尔顿 - 相关条目

约翰·约瑟夫·潘兴

莱茵哈特·舍尔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威廉·米切尔

亨利·哈利·阿诺德

马克斯·霍夫曼

亚历山大·冯·克鲁克

安德鲁·坎宁安

威廉·丹尼尔·莱希

冯·法尔肯海因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穆斯塔法·基马尔

欧内斯特·约瑟夫·金

奥斯卡·冯·胡蒂尔

雷蒙德·埃姆斯·斯普鲁恩斯

伊恩·汉密尔顿

康拉德·冯·赫岑多夫

戴维·贝蒂

谢苗·米哈依洛维奇·布琼尼

约瑟夫·斯大林

伊恩·汉密尔顿 - 参考资料

(1)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hamilton/index.xml
(2)http://www.qxwar.com/simple/t28294.html
(3)http://202.121.7.7/person/zxlsjxw/wzsck/119.asp.htm

更新日期: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