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溥

简介:冯溥是冯氏文学世家中官阶最高者,他生当明清交替之际,顺应时势,入仕清廷,历顺治、康熙二朝。他处事虽机敏圆润,但也持正敢言。康熙年幼登基,鳌拜等四大臣专权朝政,骄横跋扈,任意诛戮大臣,朝廷官员尽缄其口,惟冯溥持正不阿,敢于谏言。
[展开]

冯溥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冯溥(1609-1691) 清初大臣。字孔博,号易斋。卒谥"文毅",益都(今属山东青州)人,冯裕六世孙。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初授编修,后擢吏部侍郎。康熙年间为刑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卒谥文毅。所著《佳山堂集》,有王士祯、陈维崧、方象英等十几人为之作序,赞扬其文风“承累家学,继文敏公之后,涵蓄演迄为巨儒。”冯溥于康熙六年(1667)和十八年两次任会试考官,在清初文坛上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珩在《佳山堂集》序中对冯溥荐拔人才多有赞扬之语。[1]

  酷嗜图籍,家有名山佳处曰偶园、万柳堂。藏书楼有“佳山堂”,藏书中善本颇多。曾编撰《佳山堂书目》1卷,著录古籍900余种,其中除了四部分类之外,另分有韵书、佛书、医书、道书、杂记、家刻等。乾隆间,山东藏书家李文藻曾访其藏书处,得到数种精椠,并借录过不少藏书。清道光间藏书家刘喜海曾在道光二年、三年(1822~1823)两访益都,登“佳山堂”,游相国故园,已成废井颓园。刊刻图书有《山堂词稿》、《宗伯遗稿》、《风雅广义》、《文毅公年谱》、《文敏公奏疏》、《诗经》、《万柳堂唱和诗》等15种,多为自著之书,著有《佳山堂诗集》、《山堂词稿》等

人物生平

        明  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

        清  顺治四年(1647)进士,选翰林庶吉士  

        3年后(1650年)升为翰林编修。累迁秘书院待读学士。  

冯溥

        十六年(1659),擢为吏部右侍郎。  

        康熙七年(1668),迁左都御史。  

        九年(1670),授刑部尚书,  明年(1671)晋文华殿大学士。  

        二十一年(1682),以原官致仕,晋太子太傅。  

        居翰林10余年,勤勉供职,被顺治帝称为"真翰林"。此后又负重任达20多年,累有疏奏,于前期清朝政治多所裨补。兼爱才好贤,所荐士人后多为名臣。

个人作品

  《佳山堂集》18卷  《四库总目》

人物评价

        他还屡陈富国安民之策。在军事上,他指出,古时边防将士不带家口,到期轮换。今皆携家眷,十万之师,便有百万之众,不仅物资供应困难,而且将士为家室所累,一旦军情紧急,很难令到即行,应当改变将士携着戌边的状况。在任命官员上,他指出当时吏部选人规定年限的弊端,主张选官授职,不应仅按资历,而应重视对其真才实学的考察。康熙八年(1669),江南发生捕役诬陷良民,并施刑致死一事,他上疏建议,为使百姓安居乐业,要省刑、薄税。因冯溥所献之策,皆切中时弊,多被采纳,成为康熙所倚重的朝臣,所以在他64岁上疏乞休时,康熙帝仍不批准,曰:“卿六十四岁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直到74岁才准他致仕归乡,并赋诗相赠。足见冯溥在清初政坛上的地位。就文学成就而言,不在其诗文曲赋,而在于他培养简拔人才,为清初诗文复兴,做出了贡献。世传他爱才如命,一遇贤才,便竭力荐拔,多为文人敬重。据《临朐县志u2022冯溥传》载:“康熙十八年(1679),(溥)为会试正考官,适诏试博学鸿儒,溥所荐法若真,曹溶、施闰章,沈珩、叶舒崇、曹禾、陈玉王基、、米汉雯等,各授侍读编修。”“而毛奇龄、朱彝尊、陈维崧,一时皆出其门下。”王士祯自称其“门下士”,一大批有才之士,清初文坛的领军人物,多因冯溥荐举而得重用。所以高珩在《佳山堂集序》里说:“千载一时,而侧席幽人,风云蔚起四涨,人才一时罗之金门玉堂中。”因而“天下之士,归之如鱼龙之趋大壑”。

       清初一大批新诗人的出现和清初诗坛的再度繁荣,不能不说与冯溥慧眼识才和擢拔有关。他的《佳山堂集》刊行时,为其作序者多达22人,多为其门生,足见其在清初文坛的重要地位。冯溥有《佳山堂集》19卷传世。其诗承家学诗风,作诗不求雕琢铺华,而有幽雅淡泊之气,论冯溥诗者,多举他的边塞诗为例:“十月风吹塞角哀,行人泣望李陵台。饥鸟啄雪群孤立,此代曾淹异代才!”(《再寄李吉津辽四首》其一)此诗对清统治兴者动众、劳民伤财,蕴含谴责之意。诗调苍劲悲凉,凄惋动人。故施闰章在《佳山堂集序》中评其诗曰:“出入三唐、乐府,五言古尤有汉魏遗风。其忧时愍事,不无小雅凄恻之言,而读之苍然!”此论十分确切。他的田园诗也写得清新可人。如《冶湖四首》其一:“竹里柴门傍水潭,冶湖风物似江南。龙吟湫老生云窟,僧梵钟沉对石龛。花径不除无客至,村醪小试带朝酣。支筇到处听啼鸟,偶值邻翁即快谈。”总起来看,冯溥的诗虽非上乘之作,但他主张诗歌要吟咏“真性情”,却是继承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他的门人为其《佳山堂集》作的序中,对这一点都大加推崇和赞扬。陈玉王基、说:“夫子之诗求之性情,已工。”毛端士说:“夫子起而振衰,式靡为狂润砥柱。调尚正声,体从大雅,必凌宋铄元,而宏音亮节,依然汉魏三唐之遗响矣!”门生评宗师,可能夸饰,但冯溥荐举人才,并有大量的诗作,为振兴清初诗坛,起了重要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冯溥的野史传闻很多,毁誉不一,如在青州临朐一带流传很广的关于“伙巷街”的传说。

       据说,冯溥在京城为官时,家中垒墙与邻居房氏发年矛盾,两家为争地基,互不相让。冯府家人修书一封,让冯溥出面讲话,溥抄明人张英诗一首寄回,诗曰:“千里寄书为打墙,让他三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后冯家主动让步,房家也退让三杆,两家之间,辟出一条小巷,人称其为义和巷,即今青州城里的伙巷街。再如康熙娶妹的传说。康熙欲娶其妹,众群臣皆曰不可,惟冯溥答曰:“亦可,亦不可。兄娶其妹,则不可;若使公主为臣之螟蛉义女,则可也!”于是康熙帝拜溥为相国,是为“冯国老”。论此事者多讥冯溥奸滑。民间有很多关于冯溥及其后人的轶闻,毁誉参半。冯溥官至极品、位高权重,为官圆滑,又善敛财,特别是他以明士而入清廷为官,为当时有气节者鄙之,其后人也有不检点者,所以对冯溥贬褒不一。

人物故事

  冯溥于佣人

  冯溥的故事之 四

  明朝末年,青州府长秋村的冯克文,在青州城内开一个小饭铺。平日里,冯溥经常到冯克文的小饭铺内吃些家常便饭。有一日,冯溥与冯克文闲聊,得知双方乃为本家。冯溥又问冯克文在冯氏家族中的辈分,冯克文答曰:爷爷为“士”字辈。冯溥言,其父亲冯士衡,辈分也为“士”字辈。冯溥比冯克文高一辈,其亲情便更进了一步。

  冯溥由于平日专注于读书,日常家居生活顾及不得,于是就经常盛邀冯克文到冯宅中助其一臂之力。干些零活,后来,冯克文便关掉了小饭铺,专门到冯溥家做起了书童之类的活计。顺治4年,冯溥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先后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清朝承袭明朝治理国家的管理体制,内阁中设工、礼、吏、兵、刑、户六部,各部各司其职,对皇帝负责。康熙十年(1671年),冯溥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宰相)。冯克文就是这样跟随着冯溥南来北往,帮冯溥操持打理主事,在繁忙的宫廷事务中尽全力帮助支持冯溥的工作。康熙二十一年秋,冯溥致士回乡,六十余岁的冯克文向冯溥提出了欲回乡村老家长秋的想法。重情义的冯溥对跟随自己几十年的本家晚辈冯克文,也自是十分不舍。但人之常情又不好强留,考虑到冯克文人本分老实,为防有歹人欺负他,也是为了表达对这个本家的谢意,于是,冯溥就把康熙皇帝御赐给自己的 “文华殿大学士”和“太子太傅”金匾,赠送给了冯克文。同时还随赠了两盏宫廷用灯、两把宫扇、一把宫伞和八面宫旗。冯溥还叮嘱交代冯克文,如遇到地方刁蛮官吏的欺侮,就让那刁蛮的官吏睁大眼睛先看看康熙皇帝的御赐再说!就这样,冯克文把冯溥所赠送的康熙皇帝御赐之物带回了长秋。平日里自是倍加爱护,精心珍藏。后来,冯克文的后人、冯执忠的二儿子冯广经结婚时,还曾经将这些康熙御赐宝贝拿出来展示,以助喜庆,这些宝贝一直收藏在冯氏家中。抗战时期,长秋人还在冯氏家中见到过这些祖传下来的,四块红色底烫金字的清朝宫廷御用牌,上面分别刻着“清道”“肃静”。还有冯溥上朝时的朝服袍子和帽子,只是帽子上那代表着冯溥官阶品级的花翎顶戴不知踪影了。另外,还有三四木箱康熙年代的线装古籍图书,里面有成套的《四书五经》等等。

  1942年,长秋村叛徒孙伏武,带领日本兵对抗战堡垒长秋村进行大扫荡时,放火焚毁了包括冯家的民房。康熙皇帝御赐冯溥、冯溥转赠给冯克文的全部历史珍品悉数被焚毁!

  康熙皇帝御赐冯溥的“文华殿大学士”和“太子太傅”金匾,不仅显示着冯溥的个人仕途政绩与学识修养水平,还实为清朝鼎盛时期政治、军事、经济历史的一个实物佐证。将这些文物送冯克文保管,也充分说明对冯克文的信任,这些文物的焚毁,也是日本侵略者对长秋村所犯下的又一不可饶恕之罪!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罪行!

更新日期: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