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郎

简介: 吕玉郎(1917-1975) 粤剧文武生,原名吕庭镜,广东省鹤山市人。 出生于古劳镇双桥五福庙,7岁随父迁居广州,11岁那年父亲病逝,日常生活靠母亲替人车衣赚点钱来维持,因家道贫困,十三岁辍学,他从小爱好粤剧并立志从艺,先拜正旦泉为师,十四岁拜丑生王中王为师学艺,15岁开始在新春秋、日月星、大罗天、醒罗天等剧团学戏。
[展开]

吕玉郎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及从艺经历

  17岁随新春秋班到上海演出,任第二小生。1937年,吕玉郎经王中王介绍加入觉先声剧团,在香港拜薛觉先为师,入觉先声剧团从第四小生做起,三年后累升至第二小生,对薛派艺术多有体会。 1941年香港被日本侵略军占领,1942年吕玉郎从日寇的铁蹄下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注:湛江旧称广州湾于1899年沦为法国租借地,对外贸易盛极一时】,先后在广西、湖南等地演出,主要剧目有借历史题材宣传抗战的《梁红玉》和《归来燕》、《暴雨残梅》等。 1943年原觉先声剧团正印丑生半日安、正印花旦上海妹夫妇在澳门组织大中华剧团,以吕玉郎为文武生,演出了一批进步剧目。1943年至1945年,大中华剧团在广西和广东西江一带演出,演出多为当年觉先声剧团的剧目,吕玉郎得两位前辈提携,声誉日起。抗日战争胜利后,吕回到广州,重入觉先声剧团,当师父薛觉先的副手,任正印小生。 1949年和楚岫云等组成永光明剧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永光明、太阳升等剧团任文武生。1957年,他和林小群等组成太阳升粤剧团,演出《玉簪记》、《附荐何文秀》、《牡丹亭》、《拜月记》等优秀传统剧目,常常是座无虚席且历演不衰。一次,吕玉郎和林小群在太平戏院演出《附荐何文秀》,前来观看的多是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当他演到被配充军时,身穿黑海青,脚拖蹭鞋,手戴铁锁,举动瑟缩,悲歌一曲,令千百观众为之倾倒,从此声名轰动港澳。1958年入广东粤剧院任二团团长。 1959年8月,广东粤剧团由马师曾、红线女、吕玉郎、林小群、靓少佳等名演员组团,应金日成元帅的邀请参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14周年庆祝活动,先后到平壤、咸兴、兴南、元山、开城、新义州等地演出,历时44天。在此期间,金日成元帅和崔庸健委员长等领导人曾上台祝贺他们演出成功。 吕玉郎不但能演,而且也能编。解放后,他自编过十多个剧目,如《刘金定斩四门》《梁山伯与祝英台》、《神水瓶》、《智取生辰纲》等。

从艺流派

  吕玉郎曾受薛觉先多年熏陶,是薛派传人之一。

  出色地继承了薛觉先派的特长,被人们誉为“镜腔”、“玉喉”。嗓音圆润,行腔委婉,擅演温文尔雅的小生角色,如《牡丹亭》的柳梦梅,《拜月记》的蒋世隆,《玉簪记》的潘必正,《附荐何文秀》的何文秀等均受观众赞赏。1952年在《平贵别窑》饰薛平贵获中南区戏曲观摩演出演员奖(奖状);同年该剧再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先后任中国戏曲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和广东粤剧院三团、四团副团长,多次被评为广州市先进文艺工作者。

取得成就

  吕玉郎眷恋故土,热爱家乡,1958年,他和林小群、王中王等演员回沙坪、古劳、鹤城等地演出,并亲自到金峡水库、石门水库工地为民工演唱。1963年,他带领广东粤剧三团回沙坪演出,一晚,由 文觉非、 陆云飞等合演短剧《三件宝》、《借靴》、《盲公问米》。因南山露天剧场暴满,场外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致使演出无法进行。当晚吕玉郎本来是没有演出任务的,但他看到这情景便马上走出台前,用鹤山话对大家说:各位乡亲,现场已满座,在场外的乡亲请到人民礼堂购票,我和郑绮文等艺员为大家加演《碧桃锦帕》,场外顿时欢声雷动。

晚年境遇

  十年浩劫,吕玉郎被下放到英德茶场改造,身心受到很大的打击。1971年,他最后一次回乡,当晚在晒谷场上为乡亲们清唱一曲《沙家滨》。乡亲看到他憔悴的面容,不禁为之 凄然泪下。1975年底,吕玉郎竟一病不起乃至与世长辞,终年仅58岁。吕玉郎有两子两女,长子吕洪广继承父业、现在香港当演员,技艺正日趋成熟。

吕玉郎

更新日期: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