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贵林

简介:赵贵林,重庆市奉节人。奉节县诗城博物馆馆长,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重庆市作家、戏剧家、摄影家协会会员。
[展开]

赵贵林的个人经历

简介

  曾先后任教师、编剧、编辑、文化局副局长、宣传部副部长、文 委主任、县旅游局党组书记等职。创办《夔门报》、《白帝城》报刊和诗城博物馆,发表过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各类作品近百万字。数十篇受过省市奖励,有《白帝城》、《天坑地缝》、《诗城奉节》、《大足石刻》、《三峡竹枝词》、《乱世英雄》等著述出版。曾被奉节县和万州移民开发区授予"拔尖人才"称号。

具体介绍

  赵贵林,男,汉族,生于1944年12月,重庆市奉节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县文广新局退休干部,重庆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法人代表和秘书长,奉节诗城博物馆馆长。曾先后任教师、文工团编剧、奉节县文化局副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等职。创办过《夔门报》、《白帝城》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各类作品近百万字。有《白帝城》、《天坑地缝》、《诗城奉节》、《乱世英雄》等著述出版,天坑地缝的命名者。

人物介绍

  在奉节、在重庆、乃至在整个“大三峡”地区,赵贵林都是个名人;而且远在“诗城博物馆”之前,他就已经是个名人了。论“官方身份”,他曾任奉节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旅游文化局党组书记等职;不过他还有好几个“文化身份”。他是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他还是当地竹枝词的一位传承者。而赵贵林更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十多年来执着地为“天坑地缝”鼓与呼,并最终让它名扬海内外,因而被媒体誉为“奉节县不可多得的人”。 第一个把天坑介绍出去的并不是赵贵林,但是他“运用职权之便”,亲自找北京电影制片厂游说,厂方终于应诺拍部科教片《古城奉节》,其中拍摄了“天坑地缝”。影片在全国发行后,各地记者蜂拥而至。央视《神州风采》来此拍摄,还是赵贵林为他们写的解说词脚本。1992年,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来到白帝城,赵贵林又带着天坑地缝的影集找上门……此后,中英、中法联合探险队先后来此,都由赵贵林做向导。从1994年至2002年,前往天坑地缝探险或科考的队伍达数十支,其中很多都是赵贵林陪同、报道;他写的《天坑地缝大探险》等长篇通讯,先后被中国内外上百家媒体采用。

  赵贵林发表小说、戏剧、诗歌等各类作品上百万字,创办了《夔门报》、《白帝城》报刊,被人们称为把“天坑地缝推向世界的人” 、被《三峡都市报》评为“三峡之子”;创建的诗城博物馆被认定为重庆三峡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市三峡文化研究会科研基地;主研的课题“大东门民居风貌保护方法”是三峡地区第一个主要由社会集资完成的国家科研课题,也是三峡库区惟一的一项文物保护科研课题。2003年7月1日,被特邀到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录制《讲述》节目。

响当当的人

  在奉节乃至三峡地区,赵贵林都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赵贵林用文化人的特有视觉感受和关注着三峡的变迁,不仅如此,他还用一般文化人想都不敢想的胆识和决心,花数年时间建立起一个保留着反映三峡文明珍贵遗存的博物馆。其实他的这一举动却又基于一个典型文化人的朴素想法和单纯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些值得回忆的东西,让他们若干年后能从这些文字、照片、建筑中了解到一些家乡的历史。只有写作才是他的长项。赵贵林自嘲不是作官的人。从听评书开始,幼小的赵贵林便强烈感受到了文艺的无穷魅力,并从此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懵懂少年到文学青年,赵贵林经历了不平凡的十年,其间也曾追求“时尚”搞过半导体,但最终他没有成为无线电专家,而是沿着文艺的道路上一路疾行,并成为当地文化领域的领衔者和三国文化、诗城文化、三峡文化研究方面的学者,他被称为三峡地区的文化名人。

出生

  1944年12月29日,赵贵林出生在奉节县城一个普通家庭。他最早接触文艺是从听评书开始的,那时他才读小学二年级,他对一个叫罗铭泉的老评书艺人印象最深,那夸张的动作,跌宕起伏的情节总让人激动不已。在他幼小的心里首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文艺的魅力和震撼,听评书成了赵贵林童年最难忘的事,也开启了他走向文艺殿堂的大门。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赵贵林没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业。高中毕业后,他到一所农村中学任代课教师,在课余间他开始学着写一些东西。1972年,奉节县成立文工团,开始在文艺界崭露头角的赵贵林被调到该团任编剧。由他创作的对口词《扁担》,以及反映知青生活的《拔钉子》等剧目的上演,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随后创作的《一捆稻草》更是引起空前轰动,并先后在《四川文艺》和《黑龙江文艺》发表,后来还被评为四川省首届文学作品优秀奖。赵贵林后来当了官,先任县文化局副局长,之后又升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以及后来的文委主任和县旅游局党组书记。当时他是《四川日报》、《万县日报》的优秀通讯员,几乎每年上稿都是数十篇甚至百篇以上。在此期间,赵贵林亲手创办了奉节县委机关报《夔门报》,他编撰的《诗城奉节》成为全县中小学乡土教材。

重大转折

  三峡蓄水后,奉节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淹,很多东西都被淹在水下,赵贵林对此非常遗憾。2002年,对赵贵林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此前,无论赵贵林是作为政府部门官员还是一个作家,就是处理点政务,写一些文字。更多的时间就是回家泡一杯清茶。但这一年,他却“一不小心成了奉节最忙的人”。奉节大东门民居是清末民初的店肆群落,在建筑结构上,它采用承重山墙与木梁架相结合的结构,风格上受土家族的影响,房屋构图简练,细处的处理却精细有致。作为三峡商肆,它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蕴是研究三峡古代商贸的重要实物资料。大东门民居的保护搬迁本是列入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投资计划的,但因预算紧张被砍掉了,赵贵林听说后着实感到惋惜。如果将这里的一些典型建筑按旧貌搬迁到新县城,等于是保存下了古城奉节的一段历史。赵贵林有了这个念头,于是便开始规划“蓝图”——筹划建一个博物馆。虽然一切进展顺利,但赵贵林还有一个大大的烦恼:钱不够。多方努力,赵贵林从三峡建设委员会得到了20万元的开办经费,狠心将自家全部的积蓄,加上房产共十几万元都拿了出来,又向做生意的妹妹借了20万元,向其他单位“化缘”,东拼西凑共筹集了80万元。即使这样,还远远不够。筹建博物馆中的各种杂务让赵贵林颇伤脑筋。正在赵贵林焦头烂额之际,一些房地产商主动向他提出合作。

  2004年3月17日,赵贵林的博物馆建好了,他取名为“诗城博物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也越来越浓,许多人此时真正理解了赵贵林建造博物馆的真意: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怀旧的去处,更重要的是完好的保存了一段历史。同年10月,博物馆终于在宝塔坪破土动工了。这时,平素被大家称作“老师”的赵贵林此时就像是个包工头,穿梭于老街深巷,每天一身灰土地在废墟中奔走,从那里收集来一批批旧砖瓦、旧门窗——重新建造大东门民居,这些都是“宝贝”。人们的支持与理解,给赵贵林增添了信心。可随着工程的进展,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他不得不省吃俭用,为了每一元钱的费用精打细算。他舍不得给自己买点什么东西,物质生活非常简单、随便,尽可能地把钱省下来用在建博物馆上。福建东南电视台《神州发现》栏目组到奉节,专门还围绕诗城博物馆拍了一个专题片,因为他们认为“诗城博物馆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和其它任何博物馆似乎都不同”。其它的博物馆都有镇馆之宝,但诗城博物馆里却找不到,诗城博物馆陈列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东西,但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却散发出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浸透着岁月的沧桑,清晰完整的保留着一段古城变迁的历史,是古城仅有的“存根”。

赵贵林

诗城博物馆

  有人戏称他是千万富翁,有人觊觎他手里的“财富”。因为,他一个人自费收藏着一座城的历史。这是他一辈子的追求,一生最后的奔波。在重庆市奉节县宝塔坪,有一处三楼一底的仿古建筑,与那座著名的白帝城遥遥相对。淡的外墙是上世纪初典型奉节民居的古朴风貌,屋里则陈列着奉节这座三峡库区唯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史前到现代的大量文化遗存。这座奉节“诗城博物馆”,凭一人之力,花数年时间建起,见证着三峡历史文化变迁……它的主人叫赵贵林。

筹建博物馆

  赵贵林曾做过奉节县文化旅游局局长。三峡蓄水后,奉节旧城将被淹在水下。2002年, 赵贵林萌生了一个念头——筹建一个博物馆,保留奉节的历史遗存。为了这个梦想,58岁的赵贵林开始了“一生最后的奔波”。经过多方努力,赵贵林以奉节“大东门民居保护”的项目从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那里得到20万元的起始经费,县里也给了两亩保护项目的建设用地。这些仅仅是开始。赵贵林把全部积蓄10万元拿了出来,并向做生意的妹妹借了20万元,东拼西凑筹集了80万元开始筹建搬迁。这时,一些房地产商主动跟他提出合作,不要赵贵林出一分钱、操一点心,只要把土地给他们,房子建好后,底下的两层全给赵贵林。但他拒绝了,开发商要建的商业用房和他心中的蓝图——收藏奉节的历史——完全是两码事。

宝塔坪破土动工

  2002年10月,博物馆在宝塔坪破土动工了。赵贵林的家离宝塔坪有20多公里路,他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要起床,乘40分钟公共汽车到工地。为节约资金,赵贵林用钱算计了又算计,物质生活非常简单、随便。在城里理发得五六块钱,工地边的小理发店只要2元钱,赵贵林每次就特意在这个小理发店理发。2004年3月17日,博物馆建好了。因为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在奉节留下了诸多千古佳句,赵贵林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诗城博物馆”。“诗城博物馆”虽然“相貌”普通,展示条件落后,但却堪称“世界级”的博物馆。这里有“巫山人”的发现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教授提供的奉节古人类和古动物化石资料,把中国古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这里有当年科克伦、阿迪力较量走过的三峡夔门钢丝;这里还有英法探险者勘测奉节天坑地缝的所有资料……“诗城博物馆”越来越为人所知,但一人办馆的艰辛只有赵贵林自己知道,他不得不狠心卖掉了早年在重庆市区为儿子买的住房。

新的藏品

  让赵贵林倍感欣慰的是,不断有参观者给博物馆带来新的藏品。奉节县交通局副局长刘健主动将自己多年珍藏的瞿塘峡石拉来,供诗城博物馆展出;北京一位国土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在参观后,留言“不可思议的创举”,随后送来了奉节的大幅卫星遥感照片。最让赵贵林感动的是老城居民刘伯全。刘家有几件上世纪初的典型川东老家具,已被人出万元买下。当听说赵贵林想买这些东西,是为了让奉节的子子孙孙将来还能再看到它们时,老人当即决定以2000元转让给他。而在赵贵林掏钱时,刘伯全又决定不收他的钱,不管博物馆今后有没有效益,都把它们放在里面。一友人曾戏称赵贵林是奉节的千万富翁,因为博物馆地处奉节规划中的长江码头所在地,未来商业价值很高,子孙后代只要一转手就可换来巨额财富。赵贵林急了,要立个遗嘱,子孙后代可以作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领取薪水,但谁也不能改变博物馆的性质。因为它是赵贵林一辈子的追求,要永远延续下去!“烟尘中蹒跚于老街深巷,拾砖捡瓦,铢积寸累,茹苦含辛,三载方成,展沧桑老城之风情,扬千古三峡之文化。”写在博物馆进门左墙上的话,道出了赵贵林传承诗城文化的良苦用心。

建诗城博物馆记

       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几十年舞文弄墨,乡音乡情魂绕笔端。建三峡工程,"夔州活化石"大东门民居将拆毁。余组织搬迁,国家三建委列入科研课题,感激涕零,倾家产而建馆。烟尘中盘跚于老街深巷,拾砖捡瓦,铢积寸累,展沧桑老城之风情,扬千古三峡之文化。乡亲支持,各方关爱,茹苦含辛,三载方成。然末学肤受,手长袖短,贻笑大方。呜呼,一介书生,绵薄之力,寄情春秋变迁,溶心世纪工程,尽心尽情,聊以自慰。

扩展阅读

       http://www.scbwg.com/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