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维勒

简介: 弗里德里希·维勒(Friedrich W?hler),1800年|7月31日|1882年|9月23,德国化学家。他因人工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有机化合物的“生命力”学说而闻名。维勒幼时喜欢化学,尤其对化学实验感兴趣。1820年入马尔堡医科大学学医,但仍常在宿舍中进行化学实验。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是“关于硫氰酸汞的性质”,发表在“吉尔伯特年鉴”上并受到著名化学家贝采里乌斯(JonsJ.Berzelius)的重视。后到海德堡大学,拜著名化学家格美林(LeopoldGmelin),生理学家蒂德曼(FriedrichTiedemann)为师。1823年取得外科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贝采里乌斯的实验室工作一年,以后曾在法兰克福、柏林等地任教。
[展开]

弗里德里希·维勒的个人经历

 弗里德里希·维勒(Friedrich W?hler),1800年|7月31日|1882年|9月23,德国化学家。他因人工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有机化合物的“生命力”学说而闻名。维勒幼时喜欢化学,尤其对化学实验感兴趣。1820年入马尔堡医科大学学医,但仍常在宿舍中进行化学实验。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是“关于硫氰酸汞的性质”,发表在“吉尔伯特年鉴”上并受到著名化学家贝采里乌斯(JonsJ.Berzelius)的重视。后到海德堡大学,拜著名化学家格美林(LeopoldGmelin),生理学家蒂德曼(FriedrichTiedemann)为师。1823年取得外科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贝采里乌斯的实验室工作一年,以后曾在法兰克福、柏林等地任教。

弗里德里希·维勒 - 生平简介

1800年7月31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附近的Eschersheim,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医生。

1820年——1822年,在马尔堡大学学习医学。

1822年——1823年,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医学,同时跟随利奥波德·格麦林学习化学。(一说1821年开始)

1823年9月2日,完成了在海德堡大学的学业,获得外科学医学博士学位,被导师格麦林推荐到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贝采里乌斯的实验室工作。

弗里德里希·维勒

1825年——1831年,在德国柏林理工学校教授化学课程。

1831年——1836年,在德国卡塞尔高等理工学校教授化学课程。

1836年——1882年,在哥廷根大学任化学正教授。

1882年9月23日,去世于哥廷根。

 

弗里德里希·维勒-详细生平简介

弗里德里希·维勒的父亲是当地有名气的医生,为人性格内向,性情沉着而稳重。他特别喜欢自己的儿子,非常关心他的成长,为了把他培育成才,父亲处处严格要求、细心指导孩子。少年时代的维勒喜欢诗歌、美术,还特别爱好收藏矿物标本。中学时代,在各门自然科学中,他最喜欢化学,尤其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在他居住的房间里,床下胡乱地堆放着许多木箱,里面盛满了各种各样的岩石。矿石和矿物标本。地上到处可见形形色色的矿物晶体,屋角里摆放着一堆堆的实验仪器,有玻璃瓶、量筒、烧瓶、烧杯,有打破的曲颈瓶以及钢质研体等等,他的宿舍简直成了一问实验室和贮藏室。这引起了父亲的极大不满,医生要求自己的儿子学好每一门功课,不得偏废。为此,父子俩常发生口角。有一次,被激怒了的父亲,竟没收了儿子的《实验化学》一书。维勒对此很伤心,他被迫跑去找父亲的好朋友布赫医生。布赫医生早年也曾对化学发生过极大兴趣,在他那里,一直存放着许多著名学者编著的化学教科书和一些专著。还有不少柏林、伦敦、斯德哥尔摩科学院的期刊杂志。维勒寻求到了布赫的支持,他不倦地阅读着这些珍贵的化学资料,还经常同布赫医生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化学,在他的头脑里,知识天天地积累起来了。维勒的这种旺盛的求知欲又重新激起了布赫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成了志同道合的忘年交,在各方面布赫都给了维勒以宝贵的支持和帮助。这位医生还很注意启发维勒的思想,经常对他说:“如果想要成为科学家,你就应当具备许多知识,要什么都知道……”因此,这段友好交往,对维勒中学阶段的学习起了良好作用,他更加勤奋地钻研各门功课。   182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了。按照全家人的意见,维勒选择了学医。1820年秋天,20岁的维勒进入了马堡的医科大学。他喜欢上大学,在学校里他一心一意地攻读所有的功课。但他只要回到宿舍,就又专心地搞起化学实验来,天天如此。这好像成了他的一种癖好,不做实验就不能安稳地入睡。晚上,维勒总是埋头于那些烧瓶和烧杯之间,似乎忘记了世上的一切。他的第一项科学研究,正是在那间简陋的大学生宿舍里成功的。他最早研究的是不溶于水的硫氰酸银和硫氰酸汞的性质问题。

有一次,当他把硫氰酸按溶液与硝酸汞溶液混和时,得到了硫氰酸汞的白色沉淀。经过过滤,他把沉淀物放在一边,让它自然地干燥着,自己就躺下去睡觉。但他脑子里还总想着实验的事,无论如何也不能人睡。于是干脆爬起来,重新点燃蜡烛,接着做实验。他将一部分硫氰酸汞放在瓦片上,让它靠近壁炉里熊熊燃烧的炭火。不一会儿,瓦片被烧热了,上面的白色粉末开始僻啪作响,并逐渐在瓦片上分散开来。维勒高兴极了,他兴致勃勃地注视着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响声停止后,他取了一点白色粉末,蘸上点水,用手把它揉搓成一根白色的长条。放在瓦片上干燥片刻,然后给瓦片的一端猛烈加热。于是,重新又听到僻僻啪啪的声音,白色的长条受热后开始剧烈地膨胀着,形成了一个大气泡。那气泡像球一样飞快地向另一端滚去。待反应停止后,剩下了一块不能流动的物质。如此壮观与罕见的分解现象,使维勒非常兴奋。他激动得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经过几个月的深入研究,他在自己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详细地描述了这个现象。由布赫医生推荐,这篇论文发表在《吉尔伯特年鉴》上。该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的重视。他在撰写《年度述评》中,以十分赞许的口吻对维勒的论文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这一成果增强了这个青年学生的信心,为了继续深造,他决定到海德堡去。维勒要拜著名化学家列奥波德·格美林、生理学家蒂德曼教授为师。1822年秋天,维勒到了海德堡,首先在蒂德曼教授指导下从事实验工作,准备将来当医生。同时,他还可以在格美林的实验室里工作。那里的实验条件较好,所需的物品应有尽有。维勒继续着手研究氰酸及其盐类,同时还得同蒂德曼教授一道工作,头绪繁多的研究项目,使他的全部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然而,这个青年人,硬是坚持了下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维勒在化学方面取得的成果,表现出他卓越的研究才能和在化学上的较深造诣,深得格美林和蒂德曼教授欣赏,他们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根据蒂德曼教授的建议,他又着手研究一个极为重要的生理学课题,即研究动物有机体尿液中排泄出来的各种物质。维勒用狗作实验,也对自己进行实验,他从尿中分离出了纯净的尿素。这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无色晶体。维勒对它进行了全面分析,查明了该物质的一些重要性质。经过实验,他还得知在人们的一日三餐中,哪些食物能够引起尿中尿素含量的增加。这些实验结果,使蒂德曼教授感到十分满意。

1823年9月2日,维勒通过了毕业考试,他获得了外科医学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为此而兴高采烈,因为这将意味着他就要离开格美林的化学实验室,告别这位良师益友。格美林了解到这位年轻人的心情,于是就推荐他到瑞典著名学者贝采里乌斯那里去学习与工作。当年冬天维勒就到了斯德哥尔摩,在这位卓越化学家的私人实验里开始工作了。此时的贝采里乌斯正在研究氟、硅和硼的化合物。在这里,维勒熟练地掌握了分析和制取各种元素的不少新方法。同时,他还继续研究氰酸。一年的留学时间转眼就过去了,1824年9月告别了贝采里乌斯,维勒回到家乡法兰克福。回家后的第二天,他重又来到布赫医生家里,同过去一样,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有关化学问题。维勒重新把自己的住所变成了实验室。在继续研究氰酸的同时,他利用实验过程中的空闲时间,把贝采里乌斯主编的《年度述评》译成了德文。

当时,维勒正埋头研究制取氰酸铵的最简便的方法。他首先让氰酸和氨气这两种无机物进行反应。结果使他感到意外,生成物不是氰酸铵,而是草酸。他多次重复这一实验,结果仍然一样。于是改用氰酸与氨水进行复分解反应,企图制得氰酸铵,结果他注意到“形成了草酸及一种肯定不是氰酸铵的白色结晶物”。他分析了这种白色物质,证明它确实不是氰酸铵。因为它与苛性钾反应,并不放出氨,它与酸反应,也不能产生氰酸。因此,维勒肯定,他发现了一种与氰酸铵不同的新物质。那么,这白色晶体究竟是什么呢?限于当时的实验条件,他自己还证明不了。他渴望有一个条件较好的实验室,为此,他毅然受聘到柏林工艺学校去任教。尽管那里的工资待遇不高,居住条件较差,但他满意那里有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

到1828年为止,他一直在这里工作,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实验分析方法,证实了他早在四年前在家乡发现过的白色晶状物质正是尿素。他还发现,用氯化铵与氰酸银或以氨水与氰酸铅反应,都能得到比较纯净的尿素,维勒感到无比兴奋,经过自己三四年的艰苦工作,他终于实现了由无机物来人工合成尿素的设想。他把这一成果写成论文,题为“论尿素的人工制成”发表在1828年《物理学和化学年鉴》第12卷上。这篇论文引起了化学界的一次震动。因为在18世纪至19世纪初,生物学和有机化学领域中普遍流行着一种生命力论。它认为有机物只能依靠一种生命力在动植物有机体内产生:在生产上和实验室里,人们只能合成无机物质,不能合成有机物质,尤其是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更不可能。贝采里乌斯曾认为,许多化学定律对有机物不起作用。因此,维勒的成就在公诸于世后,立即产生了巨大反响,不少人为之欢呼。纷纷祝贺。但同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贝采里乌斯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时,幽默地讽刺说:“能不能在实验室造出一个孩子来”。

人工合成尿素,不仅为维勒本人赢得了荣誉,这一发现在化学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人工合成尿素又一次提供了同分异构现象的早期事例,成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实验证明;其次,这一发现强烈地冲击了形而上学的生命力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它填补了生命力论制造的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的鸿沟。恩格斯曾指出,维勒合成尿素,扫除了所谓有机物的神秘性的残余;第三,人工合成尿素在化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尽管这一发现最初仅限于孤立的个别事例,而且在生命力论者看来尿素不是真正的有机物,只是动物机体的排泄物并易于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只是一种联系有机吻和无机物的过渡产物,真正的有机物决不能人工合成。但维勒提出的有机合成的新概念,促使了以后关于乙酸、脂肪、糖类物质等一系列有机合成的成功。因此可以说,维勒开创了一个有机合成的新时代。

维勒是一位化学教育家。也为人类培育了许多化学良才,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了著名的教授、工程师和化学工艺师。弗里德里希·维勒,最终成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伟大化学家,他一生中取得了科学研究的累累硕果,但同时,他也有过重大失误。他曾因一时疏漏而失去了发现化学元素钒的机会。当时维勒正在斯德哥尔摩随贝采里乌斯从事研究工作,教授曾指定他分析墨西哥出产的黄铅矿石。在分析化验过程中,维勒曾发现过一种特殊的沉淀物,当对他认为这可能是铬的化合物、未去深究其真实面目,过后这一现象又被他的同学瑟夫斯特姆发现。后者却抓住这个现象不放,经过反复实验研究,终于发现那沉淀物是一种含有新元素的物质,这种元素就是钒。维勒得知后,在感到震惊的同时,思想上也很苦闷、内疚和失望。为此,他受到了恩师贝采里乌斯及时的鼓励和教导,重新振作了起来,但这件事仍然令他终生难忘,他还常常以此为训去教育他的学生及子女。

维勒的这一经历,成为后辈科学工作者的一面镜子。他的实践表明,在科学面前,不能有半点疏忽和粗心大意。对任何新现象、新问题,都不能单凭经验去作主观的猜测。要善于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观察与实验,思维要敏捷,注意捕捉科学实践中的一切机遇。

1882年9月23日,弗里德里希·维勒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哥廷根。这无疑是化学事业发展中的一大损失。至今,每当人们提到尿素的人工合成时,都会很自然地想起维勒的名字。

弗里德里希·维勒 - 一失一得

一天,维勒医生回家严厉的对小维勒说:“老师今天告了你的状,你不用功。即使你不喜欢数学,可也应当学会它,你让我在全城人面前丢脸。你爸爸不仅是在这儿,在法兰克福是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就是在别的地方,也同样是受人尊敬的,而你却是我们家的一个懒蛋。”弗里德里希委屈地看着父亲,皱起了小眉头“我哪一点懒呢?我读了很多书,又做了许多事情。”“尽干些没用的事!”父亲提高了嗓门,“我要你好好地学好功课!把你那本化学书拿来。”弗里德里希觉得父亲这次不是说笑话,犹豫了一下,才不情愿地拿出了那本《实验化学》 。书已经被翻破了。维勒医生把它卷起来说:“到暑假,如果你的门门功课都学得很好。我就还给你。”对于弗里德里希来说,再没有比这更严厉的惩罚了。自从他从父亲的房里找到了这本旧化学课本,他就再也放不下这本书了,他的房间变成了实验室,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实验,也会使他感到心满意足:他点燃一块硫磺,毫不在意产生的气体是多么令人窒息,他兴高采烈的看着那蓝紫色的火焰,多么神奇呀!可现在,他最珍贵的东西,那本化学实验书,被父亲搜去了。

弗里德里希眼泪汪汪地坐在椅子上。他两耳发热,不痛快地噘起了嘴。不管怎样,他也要忠于他所喜爱的化学!突然间,他跳了起来,快步如飞地从房间里跑出去。布赫医生住的地方很远,在河的对岸,于是弗里德里希沿街跑去。“我想见一下布赫医生,行吗?”他对看门人说。“请进吧。”弗里德里希的父亲和布赫医生是好朋友,而弗里德里希自己却是第一次到他家来。他知道,布赫医生知识渊博,并且有丰富的藏书。可是他从来也没有想到,布赫医生竟会有这么多的书!在医生宽敞的办公室里,沿墙摆着的书架高达天花板,走廊里也摆满了书柜。弗里德里希一边打量着这些丰富而宝贵的图书,一边赞叹不已。

“怎么,喜欢吗?”主人看着孩子问道。布赫医生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但头发已有些发白,向后梳拢,露出高高的前额,充满智慧的双眼,显得安详而又和善。“这么多的书呀!”弗里德里希高兴地说道“我正是为此到您这儿来的,布赫医生,您这儿有化学方面的书吗?我想看看。”“只是看看吗?”布赫医生笑着问。他早就听他的朋友维勒医生说过,这个孩子总想做一些实验。“好吧,孩子,我给你找一些书吧。”他指着一个书架,“这里放的全是化学方面的书,凡是你喜欢的就挑出来吧。”

弗里德里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好像在面前的不是布赫医生,而是阿里巴巴和他的无尽宝藏。父亲搜走了他一本书,现在他却得到了一个宝库的书!维勒高兴极了,他从此就孜孜不倦地借阅起来。

弗里德里希·维勒 - 调皮少年

弗里德里希用铜片和锌片制作了一个电池组,他多次试验,想得到钾,但是毫无结果。他又试验在各种器皿中把苛性钾烧熔,然后再长时间通上电流,但是也没有成功。

也许,是电流的强度不够?他失望地想着。禁不住用手去触了一下电池的电极,这组电池的电流已够强烈了,他马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并没有对身体造成危害。他决定和他的小妹妹开个玩笑。“我要给你看个有趣的东西,你愿意吗?跟我来吧。”“你要答应我,不许弄那些叫人出不来气的气体。”妹妹边说边跟他上了楼梯。“这是什么?”她看着那些铜片和锌片。“不用问,你只要握住它就行了。”妹妹伸出手去,顿时,一声尖叫冲出她的嘴巴,她感到浑身遭到了强烈的打击。弗里德里希哈哈大笑起来,他拔断电源时,妹妹便脸色苍白地趴在床上了,她眼睛里还留有极度恐惧的神色。过了一会儿,她才清醒过来,大声叱责哥哥。

“出了什么事啦?”妈妈吃惊地冲进来。“没有什么,妈妈,我只是表演给妹妹看,电有多么奇妙的力量。”“他想害死我,妈妈。”妹妹噘着嘴告状,“现在我的手还打哆嗦呢,而且胳膊肘特别疼,这都怪他那讨厌的电池。”“弗里德里希,你真不知害羞。”妈妈责备他说,“你已经长大了,可还是尽干蠢事,爸爸绝不会支持你这种行为的。”父亲果然发了火,但弗里德里希向他说明这种现象并不像妹妹所说的那么吓人。“女人胆子太小。”弗里德里希小声嘀咕着,“我自己曾经试过许多次了。不信,你也试试吧。”维勒医生不愿在儿子心目中失去尊严,于是就同意去试一试。上了楼来到弗里德里希的房间,年轻的实验家把两条导线的末端递给父亲,然后接通了电,电立刻紧紧地拴住了医生的手,无论他怎样使劲也伸不开手掌。“弗里德里希,得了!把它停掉!”父亲愤怒的声音让弗里德里希明白,他这次的表演决不会受到奖赏。他慌忙取下电极。父亲已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抓起电池箱一股脑全扔到窗外去了。“你也太不像话了!简直没有头脑!”弗里德里希最终得到了父亲的一顿臭骂。

弗里德里希·维勒 - 有趣实验

弗里德里希·维勒上了大学后,很快把他的宿舍也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化学实验室。

一次,这位青年科学家把硫氰酸铵的溶液与硝酸汞溶液混合时,得到了硫氰酸汞的沉淀。他滤出白色沉淀物后,使其干燥,自己就去睡觉了。但他根本就睡不着,离天亮早着呢,时间过的可真慢哪。维勒披衣起床,点燃了蜡烛,又接着实验了。他把一部分硫氰酸汞放在瓦片上,让它靠近壁炉熊熊燃烧的炭火。不一会儿,瓦片被烧热了,瓦片上的白色粉末开始发出“啪啪”的声响,并在瓦片上分散开。咦,真神了,维勒睁大了眼睛,粉末的颜色由白变黄,而且体积显著地膨胀起来,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维勒兴致勃勃地注视着所发生的一切,当响声停止时,他重新取了一些白色粉末,蘸上点水,用两个手掌研揉,揉成一条白色的“小香肠”,在瓦片上干燥一会儿,然后就将瓦片的一端猛烈加热,于是,熟悉的僻啪声又响起来了。这时,“小香肠”受热的那一端开始剧烈膨胀,形成了一个大气泡,这个球形的气泡飞快地沿着“小香肠”向另一端滚去,因为这时扩展到了整个物质。最后,反应停止了,剩下一块不流动的物质。

这一夜维勒彻夜未眠,第二天一起来他就把这个分解反应写下来。又经过反复试验,他发表了关于硫氰酸汞如何发生热分解的论文,文章虽不长,但却引起了大化学家贝采利乌斯的重视和赞许。这件事使青年维勒对自己的力量增添了信心;他因此决定到海德堡去,从而翻开了他人生旅途中崭新的一页。

弗里德里希·维勒 - 科学成就

维勒一生发表过化学论文270多篇,获得世界各国给予的荣誉纪念达317种,是一位勤勉的化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方面:

人工合成尿素:维勒自1824年起研究氰酸铵的合成,但是他发现在氰酸中加入氨水后蒸干得到的白色晶体并不是铵盐,到了1828年他终于证明出这个实验的产物是尿素。维勒由于偶然的发现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方法,而被认为是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锋。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有机物只能依靠一种生命力在动物或植物体内产生;人工只能合成无机物而不能合成有机物。维勒的老师贝采里乌斯当时也支持生命力学说,他写信给维勒问他能不能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一个小孩来”。

维勒将自己的发现和实验过程写成题为“论尿素的人工制成”的论文,发表在1828年《物理学和化学年鉴》第12卷上。他的论文详尽记述了如何用氰酸与氨水或氯化铵与氰酸银来制备纯净的尿素。随着其他化学家对他的实验的重现成功,人们认识到有机物是可以在实验室由人工合成的,这打破了多年来占据有机化学领域的生命力学说。随后,乙酸、酒石酸等有机物相继被合成出来,支持了维勒的观点。

发现同分异构体现象:发现尿素的过程同时说明氰酸铵和尿素的分子式是相同的,这是同分异构的最早的例证。接着,维勒又发现氰酸和另一位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在1824年发现的雷酸的分子式相同。1830年,贝采里乌斯提出了“同分异构”学说:同样的化学成分,可以组成性质不同的化合物,它们的化学成分一样,却是性质不同的化合物。而在此之前,化学界一向认为,同一种成分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两种不同的化合物之中。

发现并制备铝等元素单质:1827年维勒用金属钾还原熔融的无水氯化铝得到较纯的金属铝单质。维勒还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了铍(1828年)、钇,并且命名了铍。

另一个关于元素发现的著名的故事是说维勒在分析一种来自墨西哥的矿石的时候虽然猜测到其中可能含有一种新元素,但是由于没有认真研究而放过了,他的同门师兄尼尔斯·加布里埃尔·塞夫斯特瑞姆认真分析了其中的成分,找到了元素钒。一般的科学资料上介绍则是维勒在塞夫斯特瑞姆发现钒后为后者证实了钒的存在。

弗里德里希·维勒 - 其他贡献

维勒还分离出硼,研究了硅烷和钛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842年他制备了碳化钙,并证明它与水作用,放出乙炔。

维勒和李比希还合作在有机化学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1832年他和李比希共同发现了苯甲酸基团,研究了有机化学的基团反应;1837年又共同发现了扁桃苷;1848年维勒发现了氢醌。

弗里德里希·维勒 - 主要著作

1:

Lehrbuch der Chemie/化学课本,德累斯顿,1825年出版,4卷;

2:Grundriss der Anorganischen Chemie/无机化学概论,柏林,1830年出版

3:Grundriss der Organischen Chemie/有机化学概论,柏林,1840年出版

4:Praktischen Uebringen der Chemischen Analyse/分析化学实验教程,柏林,1854年出版

弗里德里希·维勒 - 相关词条

威廉·拉姆齐 约翰·道尔顿 罗伯特·波义耳 吉尔伯特·路易斯
汉斯·费歇尔 莱纳斯·鲍林 伊文·兰格缪尔 弗里德里希·维勒
卡尔·齐格勒 居里奥·纳塔 亨利·卡文迪许 华莱士·卡罗泽斯
弗里茨·哈伯 奥托·迪尔斯 赫尔曼·费歇尔 伊利亚·普里高津

 

 

 

弗里德里希·维勒 - 相关连接

1:http://202.112.118.40:918/web/index.htm

更新日期: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