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

简介:石述思,男,河南郑州人,资深媒体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担任《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石述思曾参与策划过多家电视台的热门节目,如央视的《艺术人生》、《经济半小时》,东方卫视的《头脑风暴》等。
[展开]

石述思的个人经历

个人简介

石述思,男,河南郑州人,资深媒体人。1987年以河南全省第十三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担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七次获中国新闻奖,数十次获省部级各类新闻奖项,发表各类新闻作品200万字。曾参与央视著名栏目对话、经济半小时、大家、 艺术人生的策划,并参与央视财富论坛、APC、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法制人物的策划及总撰稿,并参与北京电视台名牌栏目身边的前期策划以及长期担任东方卫视名牌谈话节目头脑风暴总策划之一。并多次担任凤凰卫视及地方电视台谈话主要嘉宾(如节目《一虎一席谈》),环球企业家等商业杂志年度活动的评委,辽宁广播电视台北方频道《北方今日谈》特别节目《老石策划会》嘉宾主持。

2015年1月1日起,石述思担任广东卫视社会行为观察类节目《你会怎么做》的嘉宾。

自曝家丑

一家大报要闻版主编,在单位为人低调,曾担任N多著名或非著名电视栏目或活动策划,曾经常出现在荧屏上担任所谓嘉宾,见面觉得脸熟者众.由于不是名人,谢绝合影及签名,主要是不好意思,不幸属鸡、金牛座、博文均为原创,聊博各位看客一笑。

作品热议

2012年首度出书《石述思说中国》,直指国内各阶层弊病。

2013年2月出版《实话石说》,谈论和谐中国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石述思

2013年10月出版《石述思说中国2》,深度解析中国各阶层财富现状。

人物轶事

挨骂风险

石述思的博客叫“老石说”,从2012年3月6日到12日,共有6篇更新,涉及的都是时下的热点话题,如“两会”、归真堂、雷锋等。

在《两会上的归真堂博弈》一文中,石述思说:

“如果现在找个廉价的方式证明自己很人道、很生态,那就拼尽全力声讨归真堂吧……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但想到北京街头被人类无情抛弃的300万只流浪猫狗,俺又觉得这次保护动物意识提升的速度过于迅猛。”

显然,在当下“为熊请命”民意汹涌的情况下,发表这样的言论肯定要冒挨骂的风险。他告诉记者,关于归真堂,大家已经讨论了很久,但整个社会都没谈到位,各说各话,各抱死理儿,这种讨论对社会没有任何推动作用,必须找到中间一个平衡的东西。

在这篇时评中,石述思认可动物福利,同时反对道德绑架,他认为通过立法来保护动物福利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潜台词是主张大家先冷静下来。

有人评价石述思的时评:颇有“气场”。石述思说,在网络中,我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不参与争斗,没有先天立场,只注重客观和理性。

对于“方韩之争”,石述思说自己很遗憾:开始只是两个人的意气之争,没想到后来竟发展成了公众之间的“械斗”,许多参与者不说理性,不讲证据,而是上来抡拳就打。

石述思告诉记者,写时评要考虑的,不仅有上层建筑,还有民生、常识、良知和情感,这就像“阿迪力走钢丝”,需要以智慧来平衡。

敏感话题

石述思的时评,从不回避社会的热点和敏感话题,不仅有教育、住房、医疗,还有公平、贫富差距等。2009年,石述思总结出的“贫二代的18条标准”,曾在网络上疯狂传播;3月3日,他又总结出了《中国寒门改变命运的十二条军规》,点击早已超过数十万。尽管两者都是揶揄和半开玩笑的文风,但指向的却是当下社会最大的痛处。

他说,自己是否下笔取决于两点,一是和公众利益有没有最大关联,二是会不会触碰政策红线。对于后者他有足够的把握,不仅是因为体制内的生存经验,而且客观和理性的结果,注定不会是攻击性的;再者,体制警惕的是批判,但允许批评。

尽管“经验老到”,但是在2008年以前,石述思对网络还很陌生。之前,他多在各电视台以声音的形式发表评论,平面媒体也有一些,但“大多是官样文章,中规中矩”。2008年的一天,有朋友说博客很火,力劝石述思开博。

石述思真正的自由写作,就是从博客开始的。但开博半年,也就一万个点击,他自己都打算放弃了,突然一篇关于足球的评论,获得了十八万的点击,“老石说”自此发力。

此后,他的博客点击量达到3500万。

在石述思眼里,博客比传统媒体公平,“因为你不能强迫网友去阅读,作弊的难度大一些”。石述思非常享受博客写作的这种公平和自由。

刚在博客上找到感觉,微博时代又来临了。微博时间线、资讯流以及社区功能的合并,使得他不由大加赞叹。

文字癖,是石述思对自己的总结。他说,自己在网络上写时评没有功利心,是以一种自由的心态来过文字瘾。“都是写着玩的东西,没有想着通过这个干点啥。带来的好处,除了每个月都能收到几十张稿费单。”

但网络也改变着石述思。他说,自己会更多关注公众的意见和想法,以前写文章是自上而下的,后来更多是自下而上。他并不代表任何人,自己只是在代表自己的过程中,因为关注了民生和民意,所以与民意产生了一点契合。

有时候,他感觉到自己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来传播良知和常识。他说,正因为良知和常识的缺乏,有些官就去包了二奶,有些民才会成了暴民。

关于微博,石述思说,微博给了人们更大的试错的空间。社会关系紧张,根源在于试错的机制没有建立。不管是政府还是群众,在微博上说错点话,虽然会铺天盖地的挨骂,但还能生存,还能被包容。这就是给试错和纠错制造了空间。而言论的空前自由,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给公民带来的最大回报。

网络磨砺

石述思并不认为自己是公众人物,尽管他承认自己有些名气。

他说,有一次自己着急去中央电视台录节目,时间来不及了就开车上了便道,结果惊到了一个中年男性。当时是夏天,车窗开着,那位先生往车里一看,直接叫出他的名字,厉声训斥:“石述思,你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自己还违章,还好意思!”

石述思笑着说,你有什么办法,挨训只能听着,以后约束好自己。

此外,他还要经常参加一些莫名其妙的活动,获得各种莫名其妙的奖项,上各种莫名其妙的“影响中国人物”的榜单。当然,挨骂的几率也多了。

有时候,石述思的时评会触及到一些地方利益,网上就会有几百个“五毛”组织起来轮番叫骂。刚开始被骂的时候,石述思被气得“彻夜难眠、辗转反侧”,但后来就习惯了——“就是些纯粹的谩骂,没有逻辑,不讲道理,你生什么气?”

当然,网上也有一些非常严谨的网民,真诚地给自己纠错或者讨论,比如引错了一个数据,甚至是一句诗歌,都会被人揪出来,对此石述思抱以感激。他说,自己感激严肃、认真地骂自己的人,他们让自己进步、严谨。而对于那些忠实的“粉丝”,他说,自己有时候犯懒,几天不写时评,粉丝就不答应了,给你留言,甚至推荐选题、爆料,他们让自己勤奋。

石述思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上班、管理一个部门、撰写6个专栏的时评,以及诸多的社会活动,“家人都觉得我是傻子,问我这么累干什么?”

尽管很累,还经常挨骂,但石述思的确在享受着。

经过的人生历练多了,人会越来越活出自己,甚至不需要主动去改正什么缺点,因为互联网会时不时地提醒你、敲打你,该限制什么,该发扬什么。网络的洗礼,可以敲碎自己外面重重的壳,很多事情尽管不知道是喜是忧、是祸是福,却是真真切切地为内心而活。

生活的磨砺,带来的是保护自己,善待别人。石述思说,自己岁数大了,保护自己的能力是强的,说这是人生智慧也行,说是“鸡贼”也行。而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磨砺。

贡献意见

在体制内生存,往往需要假面。但石述思说,社会的评价体系不止体制一个,只要有能力,平台可以任意向外搭建。网络,给做文字工作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那就是求真和公平。如果不能求真,那就请退出网络;如果求真总是被无情打击,那也请退出网络,因为你没有智慧。求真的代价很昂贵,但快乐指数是很高的——这也是一种公平。

大学时代的石述思不爱上课,成绩很差,但勤于写作,大学时就获得过两个省部级的新闻奖。199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财政部工作,1994年调到工人日报。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和电视合作,是央视对话栏目的五个核心策划人之一,并成为著名的电视评论人。此后互联网兴起,不管是博客还是微博,好多事情他都“踩到了点上”。

写时评,石述思不认为靠自己就能改变事物的进程,他说自己只是无数发声者中的一员,可能会引起一些关注,能起到多大作用则不知道。

他能感觉到的,就是媒体纷纷来访,自己从一个媒体人变成了受访者,成为了一个向社会贡献意见的人。尽管自己经常身处各种“影响力”的排行榜上,但石述思并不在意,他说对自己真正的评价和地位,是在无数网友的内心深处。

石述思去过许多国家。他认为见识比知识更重要。因为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有时候被人为地扭曲了,而自己的见识,可以让其向大家复原。

为了对抗时下普遍的焦虑,许多人在努力寻找平和。石述思说,必须有“安静的心态,着急的赶路”。心态的平和并不是天天躺下来什么不做,而是要有坚定的认知,明确的方向,勤奋的步伐。谁把二者结合,谁就能走到前面。

石述思有几千场录像、五六百万字的作品,国家级的新闻奖得过14次,省部级新闻奖几百次。但他还没有整理过,也没有出过书(直到2012年才出书)。

他说,自己只为了做一件事,那就是把对许多问题的认知和看法,和大家交流。至于能得到什么,他并不关心,自己的一切活动都是本能的。

“着什么急呢?人生很长,底牌在上帝手里握着,不要去看,人生的意义不在设计目标,而在找到方向。”

相关新闻

石述思:建立完善官员退出保障体制相当迫切

2014年,石述思做客人民微博微访谈,就公务员“金饭碗”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石述思说,多数公务员现阶段会选择忍受,然后盼着治官风暴快点过去。毕竟,太多人才已经被官场磨去棱角,耗去能力,除了拍马溜须混日子啥也不会,当社会上咋活?因此,除了期待中央下更大决心,建立官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科学民主选拔制度外,建立完善的官员退出保障体制也相当迫切。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