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

简介:王羲之(303—361),琅邪 临沂人,字逸少。后移居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他一生曾任秘书郎、参军、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人称“ 王右军”。后称病去职,与东土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老。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伯父王导、王敦以...
[展开]

十七帖的个人经历

王羲之及其《十七帖》

王羲之(303—361),琅邪 临沂人,字逸少。后移居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他一生曾任秘书郎、参军、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人称“ 王右军”。后称病去职,与东土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老。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伯父王导、王敦以及父亲 王旷,都是曾经左右东晋形势的重臣。王氏家族与当时的皇族司马氏平起平坐,地位显赫。王羲之虽然父亲早逝,寄养在伯父王导家中,但这并不影响他具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与良好的学习环境。据说他小的时候不善言辞,长大成人后却善于思辨,并以骨鲠著称。

王羲之少时学 卫夫人书法,后来得到叔父王虞的指导。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很多,伯父王导、王敦都精于书法。王导还将有“江东法帖之祖”之谓的《宣示表》传给王羲之,可见对 王羲之书法才能的器重。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能够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终于“备精诸体”,创造了全新的书法艺术境界。

王羲之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有人要问,一千多年前的王羲之书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后来很多 书法家都有很高的成就,为什么不能取王羲之而代之呢这个问题要放到书法史中来看。首先,要从汉字的发展演变上看。 中国文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的变化,从篆书系统向隶书系统转变是—次关键性的变化。我们现在汉字应该都属于隶书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意文字。隶书系统的文字在以后的岁月里繁衍出很多变体,如行书、草书等,这个过程都发生在汉代,隶书本身也最终演化成为今天常见的楷书。在王羲之之前,这些书体都有一定的规模,但还是不够成熟。比如 钟繇的 楷书,相对来说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张芝的 草书也属于质朴一路。王羲之书法在他们的基础上取代了前人,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字范式。王羲之之后的书法家当然也不可能停留在模仿王羲之的书法上,比如唐朝的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等,他们将楷书推向了更为标准化的境界。但是,宋朝的文人书法家大多认为,他们的楷书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虽然在实用方面是够标准的,但与王羲之相比,却显得有些不自然。正因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境界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字形姿态丰富但不过分张扬,气息冲和,刚柔相济,既有法度,又有极高的审美境界,所以在他之后的很多朝代的书法家都愿意接受他。人们把羲之尊为“书圣”,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十七帖》全部法书

01 郗司马帖
02 逸民帖
03 龙保帖
04 丝布帖
05 积雪凝寒帖
06 服食帖
07 知足下帖
08 瞻近帖
09 天鼠帖
10 朱处仁帖
11 七十帖
12 邛竹杖帖
13 游目帖
14 盐井帖
15 远宦帖
16 旦夕帖
17 严君平帖
18 胡母帖
19 儿女帖
20 谯周帖
21 汉时帖
22 诸从帖
23 成都帖
24 药草帖
25 来禽帖
26 胡桃帖
27 清晏帖
28 虞安吉帖

《十七帖》法帖渊源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 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 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 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书法结构

点画照应

以点为主的草字要注意点之间的照应关系。 孙过庭说:“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这是说点比较多的字,不要将这些点写成一个样子。如“不”、“悲”二字,均较好地处理了点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点要与其他笔画形成一定的关系。如“分”、“奇”二字的点是字的眉目,起到了传神写照的作用;“分”字的点是保证字态平衡的砝码;“奇”字的上点如同字的大脑,其方向决定着字的姿态。有些草字中点与其他笔画互相照应,使字的布局因而活起来。如“意”字中点画间隔很疏朗,并不强调连带,却很自然;“想”字下面的两点与上面的笔画似断还连,很有意趣。

十七帖

左右相谐

如帖中“殊”字左右两部分都有向外展的姿态,通过连笔,将两者连在—起;“杨”字左小右大,互相关照;“理”字左边上宽下窄,右边则相反。而“龙”、“雄”等字则是左长右短或左重右轻,形成以大领小的布局,这是它们的统—性。但每个字的处理方法又不尽相同,显示了王羲之处理字形的高超技巧。“致”、“观”等字的处理方法主要是位置的错落。“致”字右边的反文位置很低;“观”字将右边的部分放到右下方,几乎成了上下结构。

缩放合度

帖中“唯”、“益”等字都是上放下收式的典型。“唯”字左边的“口”部以及右边的上部都很开张,右边下部则写得很窄,而且笔画较细。“益”字也是上边开张,下面紧缩,显得很雄伟、挺拔。一些字通过某些局部的收缩,使字形显得很紧凑。如“时”字左边的“日”部显得很紧,“避”字中间部分笔画很轻,在视觉上造成了有缩有放的格局。“婚”、“安”等字通过某些笔画的夸张,以及某些局部的收缩,给本来不太好处理的字安排得很有意味。这时要注意夸张笔画的位置,还要体会收缩部位的巧妙。

虚实开阖

帖中如“信”字,左右之间没有连笔,单个看好象距离太大, 实际上放到整篇之中则非常和谐。这类字书写时要注意左右字符的位置关系以及长短的比例。—些字以散取胜。如“取”字下面两部分安排得很开;“盐”字四个部件若即若离。形成包围形状的字要注意内外空间的处理。如“目”字中间部分很小,显得字内空间很大;“为”字下面的点紧靠边沿,让中间空白;“解”字右边的缠绕部分处理得靠下,而且线条很细。

以侧取势

帖中“堂”、“告”等字上下部分都取斜势,整个字形看上去很危险。帖中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之间也并不平衡。如“汉”字不但有高低之差,而且左边倾斜,右边上宽下窄,很有动势;“讲”字的妙处在右边,依次向右倾斜,显得很生动。草字最忌讳呆板,如果写得四平八稳,就会给整篇的章法处理带来困难,所以一定程度的倾斜是必要的。

《十七帖》笔意法式

1.独点。独点一般为字的上点,或在字的外廓。起笔以尖锋人纸,向右下方顺势下按收笔。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转,顺势收锋,如“外”字。  2.两点。这种点横向如“孙”字右部两点,左右呼应,前一点的收笔要与后一点的起笔在笔势上相一致;或为纵向,如“言”字上面的两点,并不强调呼应关系,而是意态独立,但要避免重复,或差异太大。

3.多点。草书中一些字都有三点以上,“不”字上点独立,下面的两点形成照应关系,书写的要求与前面所说的横向两点—致。

6.多横。多横连在一起,一般姿态与长短都有变化,有些横之间有连带关系,如“未”字。

8. 垂露竖。这种竖画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个形态,如“杨”字的竖画形成曲头,“粗”字的竖画写得浑厚有力,收笔圆中带方。

12.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书中经常出现,形态大体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异。有的撇以刚劲称胜,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带刚,如“及”字。

13.短捺。其形状如长点,起笔、收笔都要出锋,形成两头尖的特征。附图中“彼”字的短捺上侧呈弧形,下侧弧度较小;“来”字的捺收笔时逐渐加力;“火”字的捺画不带弧度,中间粗,两头细,形如纺锤。

14.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画带有章草捺画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16.短钩。这些钩的转折处多轻盈灵便,如“来”字,转折时提笔拢锋,然后向左轻轻勾出,不要写出像楷书那样粗重的钩来。“尔”字的钩在转折时不需提笔,而是用笔锋包裹住,然后乘势向左拢锋勾出。

17.挑钩。这些挑钩是章草字形留下来的痕迹。“武”字在写挑钩时有停顿下按然后上挑拢锋的动作,显得厚重、沉着。“足”字的挑钩不需停顿,而是在转换方向时顺势上提。  18.弧形钩。弧形钩的弧度较大。如“我”字,在写钩时有一定的转折,即在行笔时稍事停留,逐渐转换笔锋的方向。“缘”字只有转,没有折,在转弯处要拢住笔锋,不要让笔锋散开。

19.圆转。使转是草书中最常见的笔法,分圆转与方折两种。“眉”字中的第一笔拐弯处属圆转,书写时要拢住笔锋,转时行笔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宝盖也是圆转用笔,只不过转时角度较大。

20.方折。古人草书圆转与方忻并用。如“迟”宇开始的两处拐弯,就是典型的方折。这种笔法要求在拐弯处转换笔的方向重新起笔,下按后再行进。转折时须注意笔画衔接,以防脱节。

21.转折。转与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字的转弯处转、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圆;“事”字多处转弯,不露圭角;“周”字的转弯处也是圆中带方。

《十七帖》临摹作品欣赏

元·康里子山《临十七帖》

元朝书法家 康里子山的临作也非常经典。康里子山是元朝继 赵孟睢鲜于枢之后的一位成功书法家,草书是他最擅长的书体。他的临作与前面所介绍苏轼的临作在风格上有些不同。从形式来看,此临作更接近王羲之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的形成,是与当时人们的指导思想相一致的。元朝书法家不像北宋时期苏轼等人那样强调自出新意,而是重视真心诚意地去学习古人,保持传统,甚至在自己创作时也是这样。我们这里选择的是康里子山《临十七帖》中的一段,叫做《 诸从帖》,从点画到字形,都很接近王羲之原作,笔画简洁有力,笔锋峻爽,使转自然,一些连绵的线条也都非常遒劲,看得出作者对原帖非常熟悉,所以书写起来如行云流水。当然,这件作品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如字形比原作窄,章法安排上更加紧凑,不像原作那样宽松闲散。

明·董其昌《逸民帖》

董其昌临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鹤州一兄大人,此人是袁可立。十七贴内容与当时董其昌心境相同,足见董为袁可立送别内心感受。袁可立与董其昌关系非同一般,亲兄如同胞,袁可立早年与董同居一室。感情深厚【京口舟次】京口为南京,舟次。指董其昌画舟。此本为董其昌为送别袁可立所书,袁家与董家在当时地位权高位重。其子袁枢收藏了项墨林的藏品,成为一代大收藏家。乾隆初期家道中落,收藏后归安仪周所有。泰州宫氏祖上河南人与袁可立有交。安仪周乾隆时期著名盐商,在扬州经营盐业,当时泰州隶属扬州。泰州扬州归奉天【南京】归辖。宫焕文为当时奉天府丞,泰州宫氏为当地最大名门望族。泰州宫氏曾藏翁方纲张勋题跋碑拓,可见宫氏与翁方纲为同好,交往至深。引首书风与这一时期相合,翁方纲题跋就在这一时期。宫氏家道落败流出,后为罗湘所有,民国时期吴湖帆太爷爷吴大徵购藏。晚清政府及袁世凯倒台后吴大徵出卖旧藏度日,此本再次流出【此本历史脉络初探】这件作品的流传与一个字切切相关。那个字u2018盐u2019。可以想象盐业当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此本历史递藏出入于书香豪门,达官首富之间。清晰的传承记录难能可贵。翁方纲对此卷曾有跋,大徵觉不妥,民国再次装裱时割去。历史上此卷曾有翁方纲尾跋。跋文内容如下u2018;文敏【董其昌】临书落落取其大意,不求肖也,然临古人书,不特神欲肖,即形当有。但米老临右军,则无不肖矣。u2019 详见翁方纲【复初斋文稿】【墨缘汇观】。民国时期吴大徵将一批旧藏卖于扬州,【从吴大徵信札中可找到大体内容】此本前主人为扬州大盐商马家。【马家先辈与板桥交好】太平天国攻城火烧扬州后,移家搬迁,马家历代好藏,此本为其后人所藏。

《十七帖》书法地位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 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草书是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经非常成熟。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出土资料来看,这个时期今草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当然还没有完全与章草分离。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以前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一变汉魏朴质书风,而创妍美流便之草书,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使今草与章草的界限变得分明起来,成为两种书体。他笔下的今草结构随笔势而变得自由灵活,充分体现草书“删难省繁,损复为单”的特征。从实用的角度上说,这更加便于提高书写的速度,字势连绵,笔断意连,书写的艺术性也加强了。其形态纵横牵掣,钩环盘纡,神态自若,具有变化无穷的美,笔画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扬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随起随收、流畅自然的笔触。

《十七帖》原文释字

译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 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 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 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

译文:无缘言面为叹书 何能悉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 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译文: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 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 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 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 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 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 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 吴念违 离不可居叔当西耶 迟知问 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

译文: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 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 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 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 还具示问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

译文: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 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 常佳此 大庆也想复愚加

译文: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 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 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 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 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译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 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 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 之至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 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 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

译文: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 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 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 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 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 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

译文: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彼 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 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 分张念足下悬情 武昌诸 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 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

译文: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 公告 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 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 祖日

译文: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 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 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 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

译文: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 □不得也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 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 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 情至委曲故具示

译文:云 谯周有孙□高尚不 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 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 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 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 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

译文:者不欲因摹取当可 得不信具告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 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 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 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

译文:具(一一) 往在都见 诸葛显曾具 问蜀中事云 成都城池 门屋楼观皆是秦时 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 示为欲广异闻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

译文: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 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 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 卿以当一笑 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 致

译文:青李 来禽 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 不生 樱桃 日给滕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 胡桃皆生也吾笃喜

译文: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 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 子者大惠也知彼清晏岁丰又所 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 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 不游目

译文:虞安吉者昔与共事 常念之今为 殿中将军 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 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 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 故远及

译文:敕 付直弘文馆 臣解无畏勒 充馆本 臣 褚遂良校 无失 僧权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