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高祖

简介:南汉高祖刘龑(龑,汉语拼音:yǎn,粤音:jim5 [染],889年-942年),原名刘巖,又名刘陟。五代十国时南汉(917年—971年)开国者。  其兄刘隐为后梁南海王,割据岭南地区,逐渐坐大。刘隐还没来得及称帝建国,就因病在广州去世。刘巖接任静海军节度使,其后又袭封南海王称号。刘隐死后六年(917年),刘巖在广州(时名番禺)称帝,建国号为“大越”, 改年号为“干亨”,定都番禺(广州)。次年,刘巖认为自己是汉朝皇室的后裔,为了表示自己建国是恢复昔日的汉家天下,于是又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南汉。  刘巖于926年为自己改名为“刘龑”,自创一“龑”字,取自《易经》中“飞龙在天”之意。   刘巖于926年为自己改名为“刘龑”,自创一“龑”字,取自《易经》中“飞龙在天”之意。
[展开]

南汉高祖的个人经历

  邕王 刘耀枢

  康王 刘龟图

  殇帝 刘弘度

  中宗 刘弘熙

  越王 刘弘昌

南汉高祖

  齐王 刘弘弼

  韶王 刘弘雅

  镇王 刘弘泽

  万王 刘弘操

  循王 刘弘杲

  息王 刘弘

  高王 刘弘邈

  同王 刘弘简

  益王 刘弘建

  辨王 刘弘济

  贵王 刘弘道

  宣王 刘弘昭

  通王 刘弘政

  定王 刘弘益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刘龑,初名岩,父刘谦,母妾段氏。初其母生之于外舍,谦妻韦氏素妒,闻之怒,拔剑而出,叫人抱来孩子,将杀之。及见而悸,剑立马掉在了地上。良久曰:“此非常儿也!”但三日后,韦氏杀了段氏,而养龑为己子。及长,善骑射,身长七尺,垂手过膝。唐末,刘谦曾任广州牙将、封州(广东封开县)刺史,“有兵万人,战舰百余艘”。刘谦死后,长子刘隐袭父职。以后以军功历任封州行军司马、横海军节度副使、 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刘隐受后梁册命,袭原职,兼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兼中书令,受封为南平王(后改南海王)。史载:刘氏“父子起封州,遭世多故,数有功于岭南,遂有南海”。

嗣位开国

后梁乾化元年(911),刘隐卒,刘龑袭位。后粱悉以隐官爵授龑,袭封南海王。后梁贞明三年(917),刘龑自立为帝,国号大越。以广州为兴王府,改元曰乾亨。追尊其祖安仁文皇帝,父谦圣武皇帝,兄隐襄皇帝,立三庙。置百官,以杨洞潜为兵部侍郎,李衡礼部侍郎,倪曙工部侍郎,赵光胤兵部尚书,皆平章事。次年,龑自以汉室之后,乃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为政举措编辑

争取支持

唐朝末年,四海鼎沸。相对而言,岭南却是一块平静的“乐土”。从中原南迁避难的封建士大夫为数不少;原在岭南做宫的,也都在此落户。这些封建士大夫对刘氏是否支持,对南汉的立国和稳定,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刘龑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继承了其兄礼贤下士的作风。据史籍记载,当时客居岭表或土著的士大夫,著名的有王定保、倪曙、刘槽、李衡、周杰、杨洞潜、赵光裔等。这些士大夫在刘隐作镇岭南时,曾得到刘隐的“招礼”,“皆辟置幕府,待以宾客”。他们为刘隐在岭南扩展势力,巩固地位作出了贡献。刘龑兄终弟及,在岭南建国后,将这些士人安置在国家的重要职位上。不仅如此,刘奠还注意解决一些士人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地为南汉政权服务。如赵光裔,原是中原大族,唐末滞留岭南,虽被委以高官,但“耻事伪国,常怏怏思归”。 刘龑知情,即令人模仿赵光裔手迹,遭使贵书至洛阳,召其二子并其家属皆至岭南,使赵光裔“惊喜,为尽心焉”。推诚相待,换取了士人的秉力支持。《新五代史》载,南汉建国后,“为国制度,略有次序,皆用此数人焉”。赵光裔在南汉为相二十余年,使南汉“府库充实,政事清明,辑睦四邻,边境无恐”。

科举取士

第四,接受杨洞潜的建议,兴学校,倡教育,置选部,行贡举。

贞明四年 (918年),即南汉建立次年,就举行科举考试,录取进士、明经十余人。以后,科举取士“岁以为常”。刘龑重视文教,重用士人,了岭南文化事业的发展。南汉朝在音乐、历法、诗赋等文化领域,都有一些建树。如陈用拙,自少学习礼乐,“尤精音律”,著有《大唐正声琴籍》十卷,其中载录了琴家对操名的i仑述,以及古帝王名士善琴者事迹;又以古调缺徵音,补新征音谱若干卷。周杰精于历算,鉴于传统《大衍历》数有差,因敷衍其法,著《极衍》二十四篇。黄损曾与都官员外郎郑谷、僧人齐已定近体诗诸格,为湖海骚人所宗。

更新日期: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