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矩敏

简介:周矩敏,男,1953年出生,江苏苏州人。画家,原苏州国画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其作品咚季钪苊埽蒙⒂霉饩鞴矍殂旱脑鞠郑だ贸链荆嶂屑迹娣绺吒瘢旁霄劣馈/p>
[展开]

周矩敏的个人经历

简介

  1953年出生,江苏苏州人。画家,原苏州国画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其作品咚季钪苊埽蒙⒂霉饩鞴矍殂旱脑鞠郑だ贸链荆嶂屑迹娣绺吒瘢旁霄劣馈/p>

艺术成就

代表作品

       《弦叙》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获最高奖;《丝竹》入选日本艺术中心国际艺术交流展,获中心年度奖;作品《白鹭》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双陆》获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一等奖,作品被国际奥委会总部收藏;《旧历》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被收藏;《风云》入选全国三届国画展;《民声》入选百家金陵画展;《载歌行》入选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流金岁月》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乐土》入选2009·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奉安大典》入选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爱庙》获江苏省傅抱石奖;《恒河谣》获江苏省文华奖美术奖等。专著《绘记1929—孙中山奉安大典》获优秀版权奖。2013年荣获新中国美术家称号。

   

出版个人专著专辑

        《周矩敏国画集》、《漫游三十年代的上海》、《散淡人生系列》、《水墨花鸟》、《绘记1929—孙中山奉安大典》、《苏园寄闲—周矩敏园林人物画》、《浮世新语—周矩敏当代人物画》、《画话》等。

作品欣赏

      

周矩敏

名家评论

写意·寄情·载道 ——周矩敏的写意人物画

                                               刘大为

     十六世纪上半叶,吴门画派进入全盛期。以沈周、文徴明、唐寅、仇英为核心的绘画艺术群,代表了当时文人画的最高水平。以致后来的“吴派”画风成为江南一带文人绘画样式,绵延润泽了五百余年。甚至到七,八十年代苏州出口创汇的工艺画几乎全是仿传统“吴派”经典作品的图式。能把文化经典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可以说明三点:一是吴地人对“吴派”绘画样式的自信; 二是“吴派”绘画的文化价值获得世人广泛的认可度; 三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欣赏並不受时代阻隔。吴门书画和吴门中医,苏州刺绣,成为苏州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   

     近年,苏州博物馆筹划吴门画派沈周、文徴明、唐寅、仇英特展(每年推一位)。继去年沈周展,今年正在办“衡山仰止——文徴明书画特展”,作品是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借来的, 有些作品在其它博物馆曾展出过,没惹眼。苏博: 一个文徴明亲自栽种,正繁华茂盛的紫藤花馆,举办“吴派”展特别接地气。海内外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踏入衡山故园,就象我们踏入法国厄普特河畔的小镇吉维尼去找寻莫奈, 去意大利博洛尼亚和乔治·莫兰迪约会。有一种精神省亲,文化寻根的归属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 找到了文化的根源,艺术的生命力愈发灿烂。    

     苏州国画院院长周矩敏,曾是负责苏州美术的文化官员。无论责任担当或对专业的认知度,他总能表现出超乎于一般的思维深度。他对吴门画派的传承关系和现实意义有着清晰的认识。2007年他组织,“新吴门画派——苏州国画院作品展”晋京展取得圆满成功后,继而在南京、上海、欧美、日本、台湾等地巡展。在2012年他邀请了国内诸多理论名家云集苏州,参加“吴门画派论坛”研讨会。从理论上去梳理探索“吴门画派”历史相承的文化痕迹和现实意义。推动这种文化溯源的目的,就是担当起“吴派”薪火相传的历史责任。    

     作为吴地后人,周矩敏始终强调“吴派”绘画应该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注重诗、书、画三者的结合以及多元化的审美意趣,讲究笔墨性、书写性、书卷味的融合亦平日所言之书卷气。    

     他擅长人物画,独创的“周氏样式”民国人物给业内留下深刻的印象。据他称:最早是受丰子恺“缘缘堂”的影响。丰子恺和吴友如是近代以民国人物入画,并为世人熟知的两位大师。吴先生的“点石斋”以民国市井风俗入墨,三百六十行细细道来。后来者,凡研究海上民国风俗的无不依此为据。丰先生是漫画式绘画本,最著名的是《护生画集》画了四十六年,共创作了六册。为丰先生绘画本撰文的有弘   一、叶恭绰、朱幼兰、虞愚诸大师,可谓图文并茂。   

     矩敏最初是作为遣兴画了一组民国人物小画在上海艺博会上展出。被台湾的星云大师偶然看见,即邀请去台湾办展。展览要求图文相配,主题是“散淡人生”似乎与《护生画集》提倡“爱生敬养”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具有普世意义的展览深获赞誉,百余幅作品被佛光山美术馆及藏家全部收藏。从此以后“周氏样式”的民国人物画被世人所熟悉。     矩敏的人物画大都以民国布衣先生入画。他说:布衣文人,这种“散淡人生”的生活状态,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平民式的生存典型。这种看似“无为”而实质“有畏”的处世心态,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行于“散”心求“淡”的生存表象。因此他笔下的布衣形象大都类似“温饱有余,富嫌不足”的中产阶级。虽不求仕途的畅达,却不失士人的度量。品茗、闲钓、奕棋、赏花、读书、雅集、书画等,营造出一种轻松散淡,带有幽默意趣的理想化境界。这种淡然生活,泰然处世的精神追求,仍具有现实意义。   

     矩敏是学院派画家。因此,凭借坚实的造型功夫成功地把客观形态转換成意象形态。他的绘画语言既具强烈的个性符号又合乎笔墨法度。他视野开阔,画笔涉及题材广泛,印度印象,西藏风情,当代人物,历史事件,水墨花鸟兴致所至不羁陈规。全然没有“一招鲜”贯之终身的顾虑。他在坚持个性图式时往往能把其它画种的优点不露痕迹地经营到自己的画面中,给人一种天成自然的视觉图像。   

     作家用文字说事,画家用画笔忬情。以文载道,先要把事说清。画要寄情,必须是好画。否则理不明情何寄。观矩敏的画,有事亦有情。慢慢读画,常常能咀嚼出富含哲理的甘味来。这种追求,这种形式或许给当代文人画寄情载道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

心智造像

冯 远

日前,周矩敏来京公务,带着他的新作《奉安大典》来看我,攀谈之间品读其作品令我颇出意外。看多了周矩敏以熟练的水墨写意风格作都市园林人物画,饶有兴趣的人物造型,辅之以轻松放逸的笔调,显得别致独特,但用以表现人物众多的历史题材,则存在着一个方法、语言到形式、技巧转换的问题。其中如何找寻即保留自身优长,又适合表现历史现实情境再现的要求,想必耗费了矩敏大量的心智与劳动。可喜的是,与矩敏既有风格语言迥异的《奉安大典》不光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结合并反映了他的艺术个性特色,同时又达到了历史画创作所需具备的诸种要素,这无疑是他个人艺术创作道路上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作,同时由此也可以见出周矩敏具有结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叙事场景和多人物组合大型国画创作的潜力。

《奉安大典》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当年南京国民政府迎接先总统孙中山灵柩回宁落葬的历史事件,作为史实,事件的起始与终结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系由多个情节,乃至细节构成。绘画创作如何准确的驾驭主题,选准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情节展开艺术想象,将之艺术的呈现展示开来,这是对创作者综合文化素养、历史知识积累、艺术眼光和创作能力的挑战。首先周矩敏放弃了仅止于写实记录事件的再现性表现手法,采取了依据史实主次,用多画面并置的方式,组合历史事件的多个侧面,巧妙地利用影像素材,经过精心剪裁弃取和重组、强弱化处理,将“迎柩”、“致哀”、“民众送葬”、“安葬”至陵寝四个情节依序组合展现,这对丰富主题内容的表现和增强画面形式的可看性确实有利,但无疑也对作者驾驭宏大场面的能力和塑造众多人物群像的功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周矩敏在结构整幅画面时,将凡在历史图片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参加当时葬礼的主要代表人物置于画面中心位置;将事件的主人公孙中山先生遗像通过运载灵柩的车头装饰表示出来,这解决了画面主题的核心要素。同时,他又将迎灵的仪仗队和政府百官安置在中心两侧,并特重描绘表情庄重肃穆的军人队列与移灵车队的排行将送葬人群组合加以切分;又以轮船火车长鸣的汽笛烟雾和弥漫横流的雾霭与远山呼应,形成天地同悼的静默氛围;再以第三层次远景的辅陈展现中山陵隆重的安葬典礼,有效地展开了因一代伟人壮志未酬身先陨的河山同悲的恸人情境,充分揭示、烘托了画面主题的历史意义,在诸多的描写同类事件的历史画创作中,周矩敏的《奉安大典》因此体现出新颖独特而完整的艺术价值。第三,描绘如此多人物的大型历史画创作,由于大量的生动素材和丰富的影像资料存在,这使得既有的中国人物画笔墨技法远远不足敷用,而周矩敏熟谙的写意方法也全然无法应对,周矩敏必须服从主题内容的大局去调整、调动可资利用的手法。经过深思熟虑,他适度吸收了历史图片中的明暗影像,转换为水墨表现,以线辅面,突出局部的墨块处理和色块对比,追求类似版面形式的亦线亦明暗色块的办法。过滤归纳去过多的局部细微变化,强化中心人物群像的塑造,有意弱化两侧部分的变化关系,增强气氛的渲染,使周矩敏的笔墨语言和有趣味的造型设计手法得以施展。此外,周矩敏在处理人物形象时采用的技法也显得颇为独到,他将线造型的勾勒与色、墨面块的涂染有机的兼融于中,互为补充,达到了既写实且写意的绘画效果。概言之,《奉安大典》的创作完成既体现了周矩敏个人艺术创作实践变革的一次跳跃,也使他的艺术潜质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当然,如果周矩敏能够对主要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更为精准到位,仪仗队士官形象的类别再能拉开对比距离,队列组合更加考究、民众场面的明暗效应再趋减弱的话,《奉安大典》应将使一件颇为有特色的成功作品。

周矩敏天性聪颖,矜持的外表掩饰不住他艺术家灵变诙谐的天性。读他的园林人物画中《霞霁秋水明》、《故园》、《真水假山洵仙境》、《清荫苔色古》和《唯有故园风光奇》等作品,就能分辨出矩敏秉性中观察入微和性格中的机敏俏皮,加上长年浸润在传统园林文化环境中的熏陶和都市生活使然,以及他笔下的刻意趣味化,使周矩敏作品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的人物形象传神而有韵致,从而也形成了周矩敏饶有意味的题材特色、造型特色和笔墨语言特色。想必但凡喜爱老照片的朋友和曾经对那个时代生活保有印象的人们一定能够从周矩敏生动的作品中读出某种怀旧的意趣来。

是以为序。

矩 敏 画 语

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周京新

周矩敏是当今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画家,他的写意人物画作品艺术表现力突出,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面貌。对于一个画家而言,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却是最应该追求,也是最值得追求的。

矩敏是一位很能画的画家,他的人物画创作取材广泛,应变自如,触类旁通。他画长袍马褂的民国人物;画洋装艳服的现代美女;画宽袍大袖的少数民族;也画缠头裹身的印度老外,古今中外几乎都有涉足,这显示出他具有比较扎实宽厚的绘画能力。

矩敏是一位很有造型意识的画家,他的人物画创作虽然取材广泛,却始终把造型表现放在首位。无论画什么人物,无论画什么故事,他的笔下总是凸显着造型表现的生生气象。他画的各种人物虽然姿形丰富,神态各异,却总是洋溢着一种沉淳老派的怀旧情趣,造型味道很是到位,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他的造型语言里贯穿醇静的绘画性图式,诙谐而朴实,灵动而矜持,刻意而随兴,独特而鲜明,令人一眼就认得出,那是矩敏自有的画语。

矩敏还是一位有思想的画家,他的人物画创作无论造型取材如何,往往是关注民生现实,切入当下社会生活的。他在趣味诙谐的画面里通过人物构成的故事情节,以及内容丰富的文字题跋,表达自己的人生观,阐发自己对善恶美丑的好恶,使画里画外凝结着超乎绘画本身的思考与见地。他的创作立意或以旧鉴新,或借古喻今;或着意讥讽低俗时弊,或辛辣抨击腐朽陈规,都显得那么流畅和自然。这种爱憎分明的批判性,使得矩敏画语在趣味诙谐、生动天真之余又凭添些许直言不讳彰显正气的锋芒。

矩敏画语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取材与艺术表现视野;一种以个性造型为语言核心的良好创作状态;一种画中有趣、趣中寓画、画外生情、情趣融通的艺术劳动能力与智慧。因此,矩敏画语才有了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简评周矩敏新写意人物画——兼及“周氏样式”

陈孝信

周矩敏是当今人物画坛上的一位翘楚人物。以往的评家,多半是关注他的“拟古”一类人物画,把他归入了八、九十年代以来风行画坛的“新文人画”潮流,但却很少关注到他的新写意人物画,自然不免令人遗憾。其实,他的主要成就恰恰是在后者,耕耘多年,硕果难得,因而也格外地令人瞩目。

“新写意”亦即“新现实主义”的思路和方法,就好比是当今人物画发展道路上的一扇“窄门”。之所以称其为“窄门”,是因为“新写意人物画”虽与以“新浙派”为代表的“写实人物画”、兼工带写的“新文人画”以及更具有当代感的“表现性人物画”乃至“观念性人物画”都有着某种联系,但又都不等同于它们,并始终地与它们拉开了一个明显的距离。其次一个原由,自石鲁、叶浅予、黄胄、杨之光以来,在这扇“窄门”中的探索者虽不乏其人,但卓有建树者寥寥。可事实证明,一旦攻进了这扇“窄门”就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新空间、新天地。

任何一个画家要想攻进这道“窄门”,首要一条便是:既要有热情去贴近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共呼吸,同命运;又要在此同时做到不媚俗,不欺世,不矫情,始终地保持着一种正直不阿、直面人生的良知,一种冷静的思考态度,甚而是批判性的立场,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时代的忠实而敏锐的观察者,众生态和心灵史的记录者。惟其如此,一个人物画家方能为当代描绘出一份份富有精神价

值的人物“活化石”,从而充实乃至点亮当代人的心灵。在周矩敏的身上,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素质和品格,所以他才能满怀激情、积极主动地去创作这批新作。我们只需将它们细细浏览一遍,就不难发现:画家所涉猎的虽已不是什么重大课题,相反却是些既司空见惯,又不免琐碎的社会众生态,但他却把锋利的艺术触角深入到了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调侃和寓讽的视觉图像去批评当下不正时弊,诸如:个别地方领导干部走形式地下基层调研;变相旅游式的“采风”;干部走过场地评选,等等。还有更为日常的一些题材:社区的保安、居民的劲歌热舞、球场风云、画家在“艺博会”上练摊、“信息流”、娱乐场、“功夫”表演、“黄昏情”、兄弟伙……那一个个充满着鲜活生活气息和时代征候的日常现象,人世间的众生态,活脱脱地跃然与尺幅之上,且平添了一种讽喻意味,真乃是别开生面,几多辛辣,几分幽默,有的更是达到了入木三分的深刻性。读后不免令人忍俊不禁,暗自叹服画家的识见和洞察力。

其次一条便是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否则又何来一个“新”字!对于这一点,周矩敏有着他自己的清醒认识:“绘画要寻找到个性语言,切实地掌握一种‘话语权’,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佳作的出现应该是画家长期经验积累的必然结果”。(参见《片山半云房记》,载于《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周矩敏》,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10月版)后来他又补充了一点:才情、禀赋与悟性。如此一来,问题是清楚了,可具体又该如何去做呢?

我把周矩敏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个性概括为新的“周氏样式”(以区别以往的“周氏样式”)。新“周氏样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核心“部件”:其一,笔线加墨色的造型能力;二,色彩的表现能力。

就造型能力而言,周矩敏的才情、禀赋、悟性都是无可置疑的。他往往可以用地道的、富有传统韵味的笔线和墨块,迅疾而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轮廓和体面结构,达到所谓惟妙惟肖的地步。当然,在体面结构方面,周矩敏既吸收了写实的方法(因而不同于传统写意人物),又在同时适当地在人物结构上做了减法(亦既是意笔处理)。其结果是,虽不那么严谨、刻板,但却显得松动而灵性,且多了几分夸张、变形的旨趣,甚至还带上了几分稚拙感,这使得他画笔下的人物多了一些“看头”。

色彩的表现做到了浓郁而不媚俗,热辣而不火燥,成了这批作品的一大特色。具体地说,他采用了中国壁画和西方“分色派”相结合的方法,将几种常用的颜色(如褐、蓝、绿、橘红等)做“分色”处理,将几种颜色分割、交错、互渗,或断或续,或整块或零碎,若是抽象地看,其实就是色彩的“舞蹈”,色彩的“音符、节奏”,并以此来表现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及主观上的某种倾向性——含褒贬于其中,真乃用心良苦!

除此以外,周矩敏还在背景的安排和空间的处理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如把中国的山水图式转换成了装饰符号,又把空间作了简化或多重性分割处理等等,使得新“周氏样式”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强化。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周矩敏的“新写意人物画”的框架便立了起来,而且有“血”有“肉”,用“绚烂沉醇、丰中见约、奇致高格” (同上)来形容他的艺术风格很是允当。

敢于深入“窄门”而独辟蹊径,这一点他做到了。画家以后的方向似应放在充实提炼和深化内涵的两个方面。充实提炼为的是使表达更大胆也更有力度,深化内涵则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当代人物画家的社会责任。

矩成方圆,心静而敏

民进中央副主席 著名教育家 朱永新

苏州是吴门画派的故乡。仅南朝陆探微、张僧繇,唐代张噪、张洽,五代腾昌佑,宋代丁渭,元代黄公望等名列画史的名画家就达1200余人。到了明朝中期,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为代表的文人画的声名鹊起,奠定了“吴门画派”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近 年来,苏州书画界在重振吴门画派雄风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和海外举办了推介苏州当代书画家作品的大型活动,好评如潮。我有幸躬逢其盛,见证了新吴门画派在京城的光荣与骄傲。

新吴门画派的重要推手之一,就是苏州国画院的院长周矩敏先生。

作为朋友的周矩敏,我是熟悉的。矩敏兄是个保持着清醒思考的人。他的话不多,但出言不凡。他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艺术品也“唯权为是,唯利是图,那文化现象就成了社会问题”等,发人深省。矩敏兄也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当年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首次正式授权内地出版,对这部名家名作,柏杨表示“要等周矩敏动笔”来插图。因为欣赏该书,也因为柏杨先生的诚意,矩敏兄在推辞无效后,与柏杨反复探讨,达成“丑陋但不能丑化”的约定。最终这次插图版的《丑陋的中国人》大获成功,再版15次,印发21万册,连续数年被评为全国人文类图书第一名。他曾经告诉我,他很喜欢我的文字,如果有机缘也愿意为我的著作配图。我告诉他,我更喜欢他的画,如果他能为我的小书插图,是我莫大的荣幸。

作为同事的周矩敏,我是钦佩的。我担任分管文化的副市长时,苏州国画院是我分管的单位。国画院是成立于1960年的国内最早的六家画院之一,名家辈出,张辛稼、吴羊攵木、孙君良、刘懋善、马伯乐、谭以文、姚新峰等,一个个才高八斗,如雷贯耳。以后,时任文化局长高福民慧眼识才,从工艺美院引进了艺术成就正如日中天的周矩敏。

对矩敏兄来说,作为“空降兵”担任苏州国画院的院长,是荣誉也是责任,是动力也是压力。人群之中,艺术家总是最有个性的一群人,矩敏兄自己就是个性鲜明的艺术家,如何从习惯单打独斗的画家,到团结一群人结伴而行的院长,需要角色意识的转换。不知是不是因为矩敏兄自己常年画人物画,锻炼出了对人的觉察判断力比一般人更敏锐,他不仅把最难团结的书画家们凝聚起来,让听枫园里惠风和畅,而且从省内外选拔了好几位年轻画家加盟画院。这些年轻画家在当时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加入国画院数年后大多成绩斐然,出类拔萃,后来居上,有些被北京的著名艺术机构“挖墙”。前几天回苏州时与矩敏兄谈起这些年轻人,他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他说,惺惺惜惺惺,实力与成长性,不是所有的人都懂的。

我担任民进苏州市委会主委的时候,周矩敏是副主委。我知道画家的时间宝贵,嘱咐市委会一般小事情不要麻烦矩敏。但是,他总是主动承担分管的工作,团结书画界的朋友到部队拥军等等,各种公益活动从不缺席。记得多年前我们在吴宫喜来登举行扶贫帮困的书画义卖,他的画拿下了全场的最高价。

作为画家的周矩敏,我是羡慕的。对于他的画作,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他的一系列流连在苏州园林里的民国人物画。那些画,体现出了一派江南风貌,那悠哉游哉,那恬淡自在,那从容诗意,早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堪称他的代表作。心静而敏,如果没有画家自身内心的宁静安谧,从容不迫,就不会敏锐捕捉到那些诗意,也无法画出那般的自在。并且,他并没有在此止步,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感甚至使命感,将画笔又聚焦

到了新的题材上。无论是《浮世新语》里的社会百态,还是《奉安大典》里的历史片段,甚至是山水花鸟的泼墨小品,我们可以看见,他仍然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在不断地超越自我。

我到北京以后不久,知道了矩敏生病的消息,一度为他的健康担忧,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祷。偶尔回苏州见面,看到他有些憔悴的面容,知道他在与病魔做顽强的抗争。但是,我相信,有他那颗宁静的心,就有了战胜疾病的底气。果不其然,这次国庆再聚,他已经面色红润,恢复健康了。好事成双,明 年,他的个展将会来到北京,在国家美术馆亮相。真为他高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画家却能在咫尺方圆之内,屏息静心,敏捷挥洒所见所思,是让人艳羡的。和许多孩子一样,我小时候也有一段时间曾经喜欢过绘画,甚至做过“画家梦”。在乡镇的小街上不知天高地厚,上大学到了苏州才知道,我这辈子是当不上画家了。不过,在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里,有个叫“读写绘”的项目,已经润泽了成千上万孩子。这个项目是针对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通过听故事、复述故事、绘制故事的方式,全方位地滋养孩子们的生命,激发孩子们的潜能,让画笔成为孩子表达自我的工具。希望有一天,这些新教育的孩子们之中,能走出像矩敏兄这样的画家。我也相信,孜孜不倦前行的矩敏兄,那时又走得更远了。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