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凯军

简介: 高凯军,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兼任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中华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在历史学、民族学、行政管理学、文物及博物馆学领域做过一些研究工作。已出版著作、论文、译文百余万字。
[展开]

高凯军的个人经历

高凯军,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兼任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中华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在历史学、民族学、行政管理学、文物及博物馆学领域做过一些研究工作。已出版著作、论文、译文百余万字。在历史学和行政管理学领域曾获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国家人事部颁发的科研成果奖六项。

高凯军 - 学习经历

1982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
1991年7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  

高凯军 - 主要著述

《6-8世纪汉族对突厥族的影响》,(《中国民族史研究》1987年第1辑);
《突厥汗国在突厥族形成、分化和衰落过程中的作用》,(《中国民族史研究》1993年第3辑);
《中国行政管理学》,(副主编,主要撰稿人,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永乐大钟铭文真迹》,(主编,燕山出版社,2001年);
《地理环境在匈奴族形成中的作用》,(《北京文物与考古》2002年第5辑);
《关于博物馆科研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广州2005年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论文集》,广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发现永乐大钟》,(合著,中华书局,2006年);
《通古斯族系的兴起》,(中华书局,2006年)。

高凯军 - 代表性学术成果介绍

《发现永乐大钟》

长32开,平装,共308页,140千字,2006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高凯军、夏明明著,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
永乐大钟在世界古钟铸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大钟之一,是世界上铭文最多的大钟,还具有世界一流的声学特性、铸造工艺、铸造质量和科学合理的力学悬挂结构。本书对永乐大钟的历史地位、成因、铸造时间和地点、历次搬迁和功能演变、汉梵文铭文内容及特点、钟体结构设计、铸造工艺、声学特性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并配以近30幅图片,可以读者深入了解永乐大钟的文化内涵。
目录:
序……………………………………………………………………………………柯俊 1
一、永乐大钟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世界古钟史上的地位……………………………… 1
二、永乐大钟的铸造时间和地点……………………………………………………… 6
永乐大钟铸造的时间:1418年3月-1420年11月………………………………… 6
永乐大钟铸造的地点:德胜门内旧鼓楼大街西侧铸钟娘娘庙遗址附近……… 8
三、永乐大钟的搬迁及其功能的演变…………………………………………………11
永乐大钟的三次搬迁:铸钟厂—汉经厂—万寿寺—觉生寺……………………11
永乐大钟功能及其演变:
皇家佛事法器—民间佛事法器—皇家祈雨法器—辞旧迎新的象征…………………13
四、永乐大钟历史成因分析……………………………………………………………16
铸造永乐大钟是为了“阡悔”还是为了维护明朝的统一?……………………17
永乐大钟是寓政治于佛教的成功典范……………………………………………24
顺应生产力发展,集冶金、铸造、声学、力学之大成的产物…………………30
五、永乐大钟所铸佛教经咒及其位置分布……………………………………………36
永乐大钟的梵文经咒………………………………………………………………36
永乐大钟的汉文经咒………………………………………………………………45
六、永乐大钟铭文的内容选择和设计…………………………………………………47
永乐大钟铭文内容的政治意图……………………………………………………47
永乐大钟铭文内容选择与设计的特点……………………………………………50
七、永乐大钟的外观和体量设计………………………………………………………53
悬挂结构和钟钮的独特形式………………………………………………………53
钟顶、钟裙和钟唇…………………………………………………………………54
铭文的镌刻与书法…………………………………………………………………55
平行环形线的功能…………………………………………………………………55
永乐大钟铭文布局崇尚东方………………………………………………………56
永乐大钟重量设计中的佛教文化内涵……………………………………………57
八、永乐大钟优美钟声是怎样产生的…………………………………………………59
响钟的质量要素……………………………………………………………………59
永乐大钟声学特性的定性、定量分析……………………………………………61
永乐大钟的结构设计与“钟腔比”等要素………………………………………65
永乐大钟的局限性…………………………………………………………………67
“响钟”和永乐大钟的传统铸造工艺……………………………………………69
跋…………………………………………………………………………………………80

《通古斯族系的兴起》

小16开,平装,共300页,200千字,2006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高凯军著,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在深入了解通古斯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通古斯的概念、通古斯的起源、通古斯族系兴起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入手,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和研究通古斯族系的历史,揭示通古斯族系长时段、周期性兴起的原因和规律。
目录:
一 导言………………………………………………………1
 关于通古斯的概念和通古斯学研究………………………1
 本书的资料范围、基本方法和主要观点…………………6
二 历史上通古斯族系兴起的性质…………………………24
 通古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24
 通古斯建立政权或王朝是中国的内部事务………………56
三 通古斯南进的地理和经济、文化因素…………………81
 汉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优先发展及其吸引力……………81
 通古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缓慢性……………………86
 经济、文化交流阻塞是通古斯南进的根本原因…………97
四 通古斯南进过程中递进趋势的主要原因分析…………102
  通古斯兴起的历史机遇问题……………………………102
  金、清统治集团的内部状况和民族政策………………108
  金、清统治阶级对被统治地区经济状况和适应能力…141
五 不平衡发展与通古斯族的政权重构现象………………167
 唐代粟末靺鞨的兴起………………………………………167
 辽末崛起于松嫩平原的女真完颜部………………………175
 时代建州女真的起源、迁徒和建国………………………183
六 通古斯族系与其他族系兴起特点的比较………………191
 氐、匈奴和突厥……………………………………………191
 吐蕃、乌蛮和白蛮…………………………………………200
 羌和东胡……………………………………………………205
七 通古斯族系的历史地位…………………………………219
 奠定和捍卫祖国的边疆……………………………………219
 开发东北、经营北方和建设全国…………………………224
 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38
八 结论………………………………………………………253
索引……………………………………………………………257
跋………………………………………………………………276

《高凯军历史文博论集》


我馆副馆长、研究员高凯军博士的《高凯军历史文博论集》将由中华书局2009年9月出版,大32开,分精装、平装两种,共302页。该文集是作者对二十多年来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有关历史文博方面论文的自选集,由十五篇论文和附录一篇(散文)组成,对历史文博爱好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目录如下:
1、影响华夏族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2、从秦汉的统一和政策、措施看华夏向汉族的发展
3、从隋文帝的民族政策看隋初的经济繁荣
4、地理环境在匈奴族形成中的作用
5、室韦源于鲜卑说新论
6、关于通古斯族系兴起的若干问题
7、6-8世纪汉族对突厥族的影响
8、突厥汗国在突厥族形成、分化和衰落过程中的作用
9、北京文化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0、关于永乐大钟若干问题的探讨
11、永乐大钟历史成因分析
12、乾隆御制《皇都篇》、《帝都篇》碑文的主题
13、乾隆御制《皇都篇》、《帝都篇》碑文注释
14、博物馆与终身学习理念
15、关于博物馆科研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
16、附录:我的大学梦
1. Som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influence on Chinese Nation’s origi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2. From the unity, policy and measure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look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from Huaxia to Han Nation
3. From the national policy constituted by Emperor Sui Wen-di to look through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during the beginning of Sui Dynasty
4. The rol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course of formation of Hun
5. The new theory of Hsian-pei originating from Shiwei
6. Several issues on the rising of Tungus
7. The impact made by Han Nation to Turkic during the 6-8 century
8. The role of Khaganate in the form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comedown of Turkic

9. Beijing culture and its status, influence in the Chinese culture
10. Research on issues of the Great Bell of Yongle
11.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genesis of the Great Bell of Yongle
12.The theme of the Huangdupian(Poem of Royal City) and Didupian(Poems of Imperial City) epigraphs by Emperor Qianlong
13.The Annotations of the Huangdupian(Poem of Royal City) and Didupian(Poems of Imperial City) epigraphs by Emperor Qianlong

14. Museum and the idea of lifelong learning
15. Three important sections in the research of museum

16. Appendix: The dream of my university

高凯军

更新日期: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