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

简介: 邬达克(L.E.Hudec)(公元1893——1958),男,匈牙利籍建筑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上海设计了60多幢建筑作品,其中三分之一现在被列入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名录。
[展开]

邬达克的个人经历

邬达克 - 简历

匈牙利人邬达克(L.E.Hudec)是30年代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1893年生于斯洛伐克,191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建筑系,同年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被俄国人抓住,送往西伯利亚的战俘营。1918年,从西伯利亚逃到上海,此后在上海住了30年,设计了60多幢建筑作品。1947年离沪,1958年于美国去世。

邬达克 - 作品

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曾在上海设计了一系列建筑作品,其中上海国际饭店、沐恩堂、大光明电影院、美商花旗总会、上海啤酒厂、武康大楼等为近代上海优秀历史建筑,这些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并已成为上海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邬达克在上海的建筑中,有很大一部分被列入“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名录”,受保护的每一栋建筑都配有“上海市优秀建筑物”的标志。为进一步推动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与匈牙利驻沪总领事馆于2008年6月14日至6月29日在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举办了“建筑华彩——邬达克在上海”展览。








邬达克 - 印记

弄堂情调与战争逃亡者

新华路上十几处花园别墅都由邬达克设计建造。最特别的要数329弄36号的“蛋糕房子”——这是一座上海少有的两层圆形花园别墅,因形似蛋糕而得名。如今它被当作办公用房,小花园也像分蛋糕一样被分割了。邬达克设计的211弄1号花园别墅,现在成了上海民族乐团办公场所,房子里依然保留着原主人用过的家具,别致的尖拱烟囱时不时飘出袅袅炊烟,反S形铁制栏杆让人不禁想到情人凭栏相望的情思。
90年前,当邬达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被俘、从西伯利亚跌跌撞撞逃亡到中国时,他肯定没想到,上海滩有他的一片天地,他更不会想到,这片天地安顿了一代代上海人的弄堂人生。也许,在战火纷飞的逃亡生活中,他曾经梦想过,有一小块地方,可以让他啜饮咖啡,细嚼饼干,听一段古典音乐……1922年,来上海的第4年,邬达克终于把自家住宅建在了紧邻新华路的番禺路上。


改建大光明 事业见光明

1933年大光明戏院的改建,为邬达克赢来声誉。南京西路216号,大光明电影院淹没在一排商店中,只有巨大的广告招牌提示着它的身份。大厅两侧四道直通二楼的长梯,让人依稀可辨当年的堂皇。掸一掸历史的灰尘,回到上世纪30年代,邬达克到底为大光明带来了怎样动人的模样——外部采用立体式设计,大部分由黑色大理石镶嵌而成。入口左侧上方耸立一个乳白色半透明方形灯,成为大光明的标志性招牌。休息厅呈腰果形,中间布置一个圆形喷水池,池中不断喷射出白色水柱,在灯光映射下十分耀眼。观众厅分上下两层,共有2016个软席座位,厅内乳平顶配以金波浪形吊顶镶边。著名电影艺术家沈西苓当年对大光明的艺术设计赞叹不已:“这纯粹是最新的法国风建筑。”
在老一代上海人心中,大光明背负的往事,让他们自豪又感伤。1928年初建落成时,名流梅兰芳、包天笑、严独鹤为其揭幕,盛极一时。随后,因放映侮辱华人的电影《不怕死》遭到观众抵制,影院上座率一落千丈。1933年邬达克的成功改建,为大光明赢来“远东第一影院”的美誉。


第一高楼穿的是国产“衣服”

南京西路上还有一个沧桑的身影——与大光明电影院毗邻的国际饭店,同样是邬达克的手笔。它曾保持“申城第一高”纪录长达近半个世纪,测绘部门一直以饭店顶端旗杆中心的位置作为上海的原点。
70年前,在上海这种软地基上盖摩天大楼,技术难度高。当时,公和洋行、康益洋行等沪上大公司都没有把握,是邬达克敏锐的判断和大胆的决定促成大楼建造。设计国际饭店难度大,因为当时的静安寺路跑马厅一带寸土寸金,地皮仅有1176平方米。邬达克几易草图,最终定稿为一幢美国现代派风格的摩天大厦,地上22层,地下2层,高度83.8米。直到今天,国际饭店依然是经典,它的建筑质量非常好。饭店采用蒸汽机打桩,桩头均为圆木美松,每根钢柱下打5根梅花桩,最长的桩达39.8米,接近大厦地面总高的一半。由于桩又密又深,所以近代上海高层建筑中,它沉降最少。
过去上海其他一些高层建筑均使用进口石材饰面,邬达克却让国际饭店内外统统穿上国产的“衣服”——大楼的外墙,1层至3层用青岛崂山黑花岗石贴面,4层至22层用泰山砖厂的棕色面砖;内部门厅,地坪用山东玉佛石铺砌;大厅柱子和墙面,均是国产大理石,淡黄、淡绿相互映衬,十分华美。邬达克曾多次到现场,与中国建筑工人探讨施工问题,饭店建成时,还与工人合影留念。
国际饭店建成后,成为中外名人、军政要人及名流雅士的重要社交场所。卓别林来上海时,梅兰芳、胡蝶在这里设宴款待;宋美龄在这里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通电话;陈纳德与陈香梅在这里举行订婚仪式;陈毅在这里宴请解放上海的功臣名将……后来,申城高楼越建越多,这个曾经的“第一高”有些寂寥。近年,国际饭店全面重新装修,邬达克引以为傲的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的内部装饰,已“用假古董换真古董”,消失殆尽。

邬达克


“爱神花园”还有“绿房子”

巨鹿路675号,上海一个知名的门牌号。这里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所在地,然而半个世纪前,这幢花园洋房曾被叫作“爱神花园”,是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弟弟刘吉生的故居。
“爱神花园”是刘吉生请邬达克设计建造,送给妻子陈定贞的生日礼物。邬达克为刘吉生夫妇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按照希腊神话中爱神厄洛斯和普赛克的故事设计,并出资在意大利制作了普赛克雕像送给刘家。
邬达克与中国许多民族资本家私交甚密,他的作品多是中国人投资建造的,这在外籍建筑师中并不多见。1935年,邬达克为颜料商吴同文设计了自己在上海的“收山之作”,由于外墙贴绿色面砖,老上海人称它为“绿房子”。作家程乃珊这样评价“绿房子”:外观如一艘邮轮,隔着马路远远望去,犹如一抹烟花翠绿的都市中的苏堤柳荫,在一簇面目模糊划一的城市建筑中,衬出几分自恋的孤寂。

大街小巷的上海“家什”

来上海的人喜欢到外滩留影。黄浦江沿岸近两公里的地带,数十幢石头大厦绵延排列,组成华丽、庄重的万国建筑群。从哪个角度拍照,都是独特的风景。外滩建筑就像是值得上海人夸耀的‘脸面’,而邬达克的作品分散在城市其他角落,贴近普通人生活,布局灵活、自由,外形摩登,是让上海市井生活升华、出彩的‘家什’。 邬达克设计的医院、教堂、学校、银行、办公楼,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如,位于延安西路17号的华东医院10号楼,原名宏恩医院,是至今保护最好的近代医院建筑;曾为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楼的福州路209号,是原来的美国花旗总会;上海化工轻工供应公司大楼曾是旧上海著名的银行大楼;市三女中的五四大楼过去是中西女塾景莲堂……每一幢房子都埋藏着一段历史,旧上海的故事刻在布满爬山虎和青苔的老墙上。
邬达克还在上海设计和修建了很多教堂。位于西藏中路汉口路的沐恩堂哥特式风格鲜明,至今仍是举行宗教及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场所;位于虹桥哈密路的焉息堂则是座富有个性的天主堂,建筑平面为希腊十字形,还有一个独特的拜占庭式穹顶。邬达克的教堂作品受到罗马教皇的关注,教皇PUIS七世曾请他出任圣彼得教堂发掘小组成员。1950年邬达克在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介绍发掘圣彼得墓的过程,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专程飞到伯克利聆听。
邬达克及其作品记录了上海值得留恋的过去,是上海人应当视若珍宝的一笔文化财富。

 

更新日期: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