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祥

简介: 薛云祥 ,山东海阳人,1961年出生于哈尔滨。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水墨人物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学术秘书。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展开]

薛云祥的个人经历

人物介绍

1976年应征在航空兵部队服役,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1992年—199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水墨人物专业助教进修班。199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姚有多导师的研究生,由于姚有多先生期间病逝,后转入韩国榛先生门下,并得到华其敏,田黎明先生的指导。2002年以来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漫画专业。2004年由中央美术学院派往日本京都精华大学漫画系做学者访问,在日本期间考察了动漫教学、出版、创作等多方面的状况,2004—2008年负责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动漫出版专业的教学工作。2008年参与创建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的组建工作,并担任动漫艺委会学术秘书一职。艺术创作中一直将传统水墨画的语言与时尚动漫的表达方式进行探索性的结合,并将他们各自的审美意识的创作规律进行融合、互渗,发掘出新的审美规律和当下人对美的认同。为当今中国画坛学院派中之实力派中年画家。“他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注重写意的笔墨精趣,多用曲折的线条,讲究墨色的变化,人物在满构图中与带有抽象意味的场景融为一体,别具风格”。

艺术经历

  

  199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水墨人物研究生,师从姚有多、韩国榛、华其敏、田黎明老师;

  

  2000年获“黑龙江省美术作品五十年回顾展金奖”;

薛云祥

  

  200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薛云祥、王珂、谭红三人联展”,同年《陕北老汉》参加“200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水墨新锐中国画联展”,

  

  同年《陇东印象》参加“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3年《假日系列》入选《艺税集·人物卷》;

  

  2004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派往日本京都精华大学漫画系学者访问漫画教学;

  

  2005年指导设计中国首部三维木偶动画片《悟空大战二郎神》卡通造型;

  

  2006年《西游记》系列片第一集中国首部三维木偶动画片《悟空大战二郎神》获中国首届文化遗产动漫影片最佳视觉艺术效果奖,

  

  同年参加北京今日美馆—60视线水墨联展;

  

  2007年参加“军魂文献艺术展”,

  

  同年《悟空大战二郎神》在澳大利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制片人协会共同举办“亚太电影大奖”中获最佳动画电影提名奖。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该奖项;

  

  2009年担任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动漫评委,作品入选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

  

  同年为中国首部三维立体动画电影《齐天大圣》前传,指导设计人物造型,

  

  同年在佛山图书馆举办“李铁生、于光华、薛云祥三人联展”;

  

  2010年12月参加庆阳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水墨画联展”;

  

  2012年9月8日潍坊市委宣传部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主办“齐鲁行·风筝情——薛云祥水墨画展”;

  

  国画作品曾发表于《美术研究》(2001年第四期);

  

  《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2001年);

  

  《中国美术》(2002年);

  

  《中国风情水墨画集》(2002年);

  

  《艺税集·人物卷》(2003年);

  

  《中国当代艺术》(2003年);

  

  《北京画坛·国画卷》(2006年);

  

  《国画大家》(2006年第4卷);

  

  《60视线》(2006年);

  

  《美术市场》(2006年12月);

  

  《艺术人生》(2007年);

  

  《军魂艺术文献展画集》(2007年);

  

  《东方艺术》(2008年1月);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动漫、综合画种作品集》(2009年)。

  

  发表文章及出版物:200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从时尚与变革的角度看任伯年的人物画艺术》发表于《中国美术》第一期;

  

  2007年《电脑美术配色》;

  

  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授作品集李铁生、于光华、薛云祥卷》;

  

  2012年《薛云祥作品集》。

艺术思想

  杂谈(之一)

  

  常常被世人关注的画家,多以“样式”吸引观者,作品均以“样式”的个性特点注册群体中,风格和样式是画家所追求综合反映的图解,样式是画家使用个性的主观细微的图形元素进行编排和组合的图解模式。画面的黑白,笔墨等因素,在运行实施中受到心境的控制后所呈现的整体反照,黑与白、浓与淡、干与湿,诸多对立因素,是理性划分样式原创的分子,画家制控于这些细小的因素,在游离中碰撞反映,并提示于众人的共识和遐想的梦幻神界中。在技与艺衍生过程中,风格寄托的是认同,掌控及培养,常常在画面所呈现各异的样式是暂短的流光,浮浅地表达着传播各类表面种种样式,势必在演化的过程中难以摆脱平庸的呈现。样式在描绘事物和再现其事物时常会意外地跃上画面。这是它的偶然性,同时它也伴随着新鲜的稚气。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不断的演化,样式的前程命运伸向两极,前者如能理性化,发现规律而形成风格,后者如不主动培育,不使其样式完善,就不能导入其精神内核与表面形态进入互渗相融的统一。

  

  杂谈(之二)

  

  水墨的浓淡,墨与水的互渗反映,它决定着画家用笔的方式,技法的运用和表达源于画家的喜好,修养与习惯的养成。黑与白所呈现的图式,无论是有机形态,还是几何图形,都是直接影响画面的格局和形态设置,由于水墨的布局与笔墨的局部形态属性左右着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精神需求是相一致的,画面的一丝一毫,一个墨团,一条线及散落在空间的零星碎点,都可暗示表现图式的演变符号和化解内容的极小因素。

  

  水墨在纸上的痕迹为黑,其外则是白。黑与白是依存的共生,共享承担着画面叙事和述说内在精神和表达状态的固有,白形是黑形的补充和反衬,由于形式上的黑白关系与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以及审美导入,无疑是设定笔墨的异样形态和个性技法,也是诠释着画家心境和状态的表述,无论是骨法用笔,还是没骨法用墨,画面的图式都是这些具体单元的技法元素延展和登场秩序的缘故,解构与拼接的手段是实现画家的主观取向和精神的畅游,图式的构成关系,与画家的心境状态一次次地突破着固有的模式并尝试未知的可能。新图式的出现是我们的关注视点,画面的章法和黑白的分布形成新格局能激活引导创作的灵感和新技法的选择、判断、重组等。理性思考方式是改变画面的个性因素向新的表达方式择取的重要手段。

  

  杂谈(之三)

  

  变形是绘画的阶段的阶段性的特定感情的要求。一个客观形态与我们需求的变形之间的认同和区分,是个人对绘画的理解及个性的表达所决定的。变形的发端是对客观原型的认识转变和理解的升华所导致的,变幻的新形态是源于个性的理解,并将其认识赋予这个新形。新形的变化程度是和生活原形及画家的理解形态密不可分的。随着画家的趣味和认识的发展及客观的形态的变化,新的形态注定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风格。对形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画家在一生中的不断体验和时下状态的图解和注释。选择变形,首先要先找到感受及理解和原始的发想来判明个人的所思,所求,并通过图式和变形的手段来表达画家自身对图式的同构,意象形态在原形基础上孕育着向变形原素发展和脱离于原貌,画家是用个人心智和精神需求去控制变形的程度及变换的尺度,只有符合和满足画家的潜意识的同时,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和促进其发展。只有达到这样的生存环境,新形才能不断变化,并能够保持着新的基因介入,不断寻找和适应新的生存状态,新形的生命力是通过自己的变换获得充足的养分及培育者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和完善的。

  

  漫画(二级)

  当今世界,动漫已成为文化娱乐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尤其是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漫画出版物和影视动漫、网络游戏以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和产业链的形成等方面,动漫产业已走在世界前列。动漫产业经过了由漫画家进行平面绘画创作静态画面向使用电脑技术完成三维动态影像过渡的实践方式已趋于成熟,不断开发推进着影视动漫等实验成果。初见端倪的动漫业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逐步形成了以漫画出版物和影视动漫为主的包括网络游戏、玩具和服装等多行业的组合。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传统绘画为基础的漫画搭上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快车,呈现出全球动漫行业强劲发展的态势。漫画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无穷无尽的内容和图式活力,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也给漫画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技术支持、效率的给养与保障。因此,漫画和网络信息技术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谐与默契,这对全球的网络信息技术新的发展空间的技术性革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漫画在发展初期只是满足人们对文字内容和图式形象认知的文化产品,后来它得到电影的启示而转换为影视动漫,各国的漫画家在平面漫画发展到一定高度时,都想让这些平面漫画动起来。作为影视动画基础的漫画与影视动画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是,二者在影视动漫中所承担的角色具有互补性。在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国家,漫画图书和动漫影视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处理,这给其他国家的动漫发展带来很多启示。日本人阅读漫画图书是很正常和非常普及的现象,仅日本《周刊少年》的最高发行量就可达每2400万册,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可以想象漫画的读者群有多大。这既要得益于很多漫画剧作家和漫画家的创作,也得益于漫画编辑与出版的综合实力及漫画向动画转换的空间和衍生到各个行业之间的可能性。在日本,众多的职业学院都设有漫画学科,每年都会培养出很多漫画专业的编辑和作者,也有很多学者潜心研究漫画给后工业时代的日本带来更多的新的文化产业和就业可能的课题。

  

  我国的新漫画时代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是随着美国、日本的动画片和漫画图书的引进发展起来的。同时,中国也涌现出了一批漫画作者,他们以业余爱好者和高中生为主,漫画形像和故事内容的模式多来自日本漫画,人物造型和场景设置也受日本漫画的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设有动画专业的院校非常少,即使是美术院校也没有漫画专业。而此时,日本漫画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图书的出版和发行上,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漫画生产国。日本动画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它是个漫画大国。今天,我们的动画教学中也还存在着忽视漫画教学要先行的重要性。日本的中小学生美术课程中设置漫画教学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而在中国,中小学生的漫画教学在美术课中所占的比例是远远不够的。

  

  学习和创作漫画,首先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能力,要将知识性故事融于形象中。漫画的图解是文学的有益补充,是提高读书能力、加速阅读的有效工具。文字是经过抽象概括后的符号形式,图像则是形象、直观的符号形式。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图像传达给他的信息远远要比文字更快、更准。漫画恰好是读图时代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人类的阅读方式从单一的文字逐步形成和达到图文并置的方式。漫画的图像不是再现的图式和简单的解字、说文,文与图在互渗的演艺过程中时时孕育着认识和理解的创作过程。漫画以它独特、夸张、变化的手法,幽默诙谐的审美图式和表意形式,将人内心潜在的创作能力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出来。它以单幅的夸张、四格的哲理和长篇故事的言说来解读着每个人对故事与形象的依恋。漫画是把文字压缩和凝固后夸张的图解,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力。通过对图形、图像的夸张变化,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在今天应试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让学生读些漫画、动手画一画漫画,是启发他们智慧和创作力最好的途径和手段之一。

  

  日本有400多个少年漫画刊物,日本动画片的年产量为2700部。日本一家私人动漫公司6个月就能生产一部90分钟动画片,而中国国有的动画片厂由于机制和资金不具备,却需要1年半的时间。 

名家评论

  获得中国画专业硕士学位的薛云祥,专攻人物画,曾师从于姚有多、韩国榛、华其敏、田黎明诸位先生。他吸取了四位老师绘画艺术的精华,而不是从表象上去模仿先生们的风格样式。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过学院写实造型的严格训练,但他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注重写意的笔墨精趣,多用曲折的线条,讲究墨色的变化,人物在满构图中与带有抽象意味的场景融人一体,别具风格。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术委员会主任:邵大箴

  

  以薛云祥的水墨作品《暮》《陇东印象》为例,可以看出,他富有感受性与悟性的特点,就作品而言,他着重于激活水墨表现力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并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提练为绘画意象;在处理上,强调了生活的丰富,人性的丰富,超越了技术理性的阻隔,去直面人生和他的世界,因此那些琐屑轻微的事情,一到他的笔端,便风韵顿生。在《暮》《陇东印象》中,画家支配着“技术”,而不是“技术”支配着画家,没有出现盲目的技术炫耀。笔墨、意象流露的情感仍不失真诚与直觉特点。可以说,在薛云祥的作品中,对彼岸的眺望没有丧失,对精神家园的营造有所担当。

  

  ——理论家:徐恩存

  

  绘画是文化的表象,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以其迥异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一直占有特殊的位置。其文化观念和主张为人类文明多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学者认为,未来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要靠东方智慧,而东方智慧的根源正是东方文化的独特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在今天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态度与立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既面临着与西方共同的问题,也有着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读和理解。怎样保持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把东方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态度转化成为文化上的创造力,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形成我们自己的面貌和竞争力,这是生活在今天的中国艺术家都不能回避的时代课题。

  

  他从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到留校任教十几年来,中央美术学院——这一中国最为重要的美术教育和创作机构求学的经历,使他的人生有了跨越的变化,从他近些年的创作,可以看出具有学院式的独特思维方式,在他的作品中也折射出许多的思考与选择。

  

  薛云祥先生曾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199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姚有多先生的研究生,由于姚有多先生其间病逝,后转入韩国榛先生门下,并得到华其敏、田黎明等先生的指导。薛云祥的水墨人物画,兼容了四位导师的艺术主张,并一直以关注都市的时尚文化作为探索的路径,他将解构后的笔墨重组在当下人的生存状态之中,在将自然空间平面化分割的同时,参悟着传统水墨程式进入当代人物画的探索和尝试,飘逸的笔墨样式蕴藏着他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带有主观意向的色墨结构表达着他对当代水墨文化的认识和选择,在当代水墨人物画发展的进程中,认领着属于他自己的笔墨形态和创作方式。

  

  薛云祥先生的作品,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他对水墨艺术独特思考,也体现出他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的确无法判断什么代表了未来的趋势,但或许通过薛云祥水墨画创作个案的呈现,可以使观者寻找到一些通往未来的线索。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

相关报道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铁生、于光华、薛云祥精品藏展暨春秋画廊首届国画名家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南海春秋画廊主办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藏画精品展”于2010年1月7日至10日在市图书馆开展,展出中央美院教授:李铁生、于光华、薛云祥三位教授共60多幅精品力作。作品涉及山水、人物、花鸟,三位画家均来自祖国的北方,他们画中的山水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人物作品线条简练有力,形神具备,花鸟作品枝干铿锵有力。这三位国画家虽然人生经历不尽相同,但却都有着在中央美术学院——这一中国最为重要的美术教育和创作机构求学的经历,这使他们的人生有了交汇,虽如此,从他们的作品中折射出许多各自不同的思考与选择。

  

  南北艺术家畅谈绘画创作

  

  昨日,“中央美院教授藏画展暨春秋画廊首届名家邀请展”在市图书馆开幕,展览展出了中央美院的李铁生、于光华和薛云祥三位国画家的65幅山水、花鸟及人物画作品。

  

  画展由市美术家协会、南海春秋画廊等联合举办,此次展出的是三位国画家的作品,有李铁生的山水画、于光华的花鸟画和薛云祥的人物画。

  

  画展开幕的同时还举行研讨会,三位国画家与我市美术家协会及书法家协会等的艺术家分享了各自的创作经验,南北艺术家们打破地域的隔阂,济济一堂,互相探讨学习。李铁生、于光华和薛云祥三位国画家各有专攻,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程度折射出他们的艺术思考,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他们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山水画画的是修养”,这是李铁生从自己数十年创作中领悟出的山水画的艺术真谛。在李铁生的眼里,他的绘画对象分为“自然形象”和“笔墨形象”。专事写意花鸟画研究创作的于光华表示绘画要做到精神与技法的合一,“从技法上讲,花鸟画画的是空白”,由于花鸟画画的多是局部,因此留白十分重要。与前两位不同的是,薛云祥一直以关注都市时尚文化作为探索路径,除了国画,他还进行漫画创作,并且尝试把漫画的元素融合进国画当中,这让他的人物画颇具浪漫主义的色彩。

  

  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梁根祥表示,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有各自的符号,他们的画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雅俗共赏,学术上有高度,收藏上有品位。”不过梁根祥也毫不保留地指出,“三位在自己个性不断成熟的同时,要尽可能避免画面的雷同,这是很多大师都很难把握得好的。”

  

  据悉,这次画展意在促进南北艺术家之间交流学习,与会的艺术家也都表示这样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南北绘画各具特点,但如薛云祥所言,“特点往往又是缺点”。南方的画秀气,但若过头就是小气;北方的画大气,但若过头就会空洞。因此,当今的绘画需要南北结合,互相取长补短。

  

  绘出时代色彩

  

  由佛山春秋画廊联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举办的“中央美院教授藏画展暨春秋画廊首届名家邀请展”在市图书馆落下帷幕。据举办方春秋画廊介绍,众多的市民、艺术家、老师们踊跃来参观此次画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此次画展展出的是中央美院三位国画家的作品,有李铁生的山水画、于光华的花鸟画和薛云祥的人物画。虽然三位画家都来自北方,但他们并不是纯粹的北派画家。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李铁生和薛云祥两位教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如今的中国画需要南北融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他们都在进行自己的尝试和探索。

  

  薛云祥:反映生活关注时代

  

  薛云祥教授在这次展览展出的是一组“放风筝”的人物画,据其介绍,以前的中国画几乎没有专门以“放风筝”为主要题材来创作的。而为了画好“放风筝”这一题材,薛云祥特别研究出了“实验水墨”的绘画技法,并且尝试把漫画的元素融合进他的国画当中,这让他的人物画颇具浪漫主义的色彩。

  

  谈到自己为什么会专门表现“放风筝”这一题材,薛云祥说是“一种缘分”。早在他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发现无论什么季节,北京的很多广场上都有人在放风筝。放风筝这样一种很常见的传统活动,在薛云祥看来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已经演变成“一种现代人的感情寄托”,而他则希望通过自己的画把它表现出来,“我希望补充传统水墨尚未涉及到的东西。”由于他曾经在日本进行过多年的漫画学习和创作,所以在创作这些人物画的时候,“我会参照日本漫画的速度线,结合中国毛笔的书写性来表现放风筝。”这使得他的人物画带有抽象的元素,并制造出虚拟的空间。

  

  另外,薛云祥在他的人物画里用了很多的色彩,“现代生活及时尚文化都离不开色彩,如今的中国画创作需要色与墨的结合,需要有时代的图饰符号。”在薛云祥看来,当今的中国画是无法回避色彩的,无论愿不愿意都要接受。笔墨当随时代,绘画需要反映当代人的生活状况。同样,中国画也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传统的南北派,在关注传统的同时,要注重接收外来文化。

  

  薛云祥水墨画展媒体见面会在潍举行

  

  人民网潍坊2012年9月7日电2012年9月6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薛云祥水墨画展媒体见面会举行。  

  薛云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古代水墨画黑红色调的庄重、永恒,以及日本的漫画色彩镜头语言,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他本人对水墨艺术的独特思考,也体现出他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此次是薛云祥第六次来潍坊,他将自己对风筝放飞理想的感悟,对潍坊本土风筝文化的认识,极好地展现在自己的水墨画作品中。将带有民间色彩的风筝巧妙地融合于水墨画中,即保持风筝原有的色彩,又使风筝从传统文化美术样式中走出来,变成自己的语言,同时以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动漫镜头语言,极具流行美感。

  

  薛云祥:动漫先锋与潍坊风筝的不解之缘

  

  鲁网2012年9月18日潍坊讯(记者赵岳薛静):2012年9月8日,由潍坊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齐鲁行·风筝情薛云祥水墨画展”在潍坊市博物馆开展,画展共展出了薛云祥先生国画作品81幅。

  

  薛云祥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漫画工作室主任,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水墨人物专业研究生。他的水墨人物画,在关注都市时尚文化的同时,又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这种独特的创作形态得到了绘画界的高度评价。在将风筝融入水墨画的创作过程中,薛云祥先生与潍坊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将潍坊传统意义上的风筝题材,用以动漫及水墨画创作形式进行了融合、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笔墨样式,将其所描绘出的风筝在空中飞舞的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笔为器,不断追求更高层次

  

  自199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开始,薛云祥先生就一直想通过“近距离”的方式,全方位的展现一些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生活状态,在那期间,他笔下的作品很清晰的传达了这一想法,他花了很多力气去了解北京都市中不同阶层的人物形态、生活面貌,那时候在天安门广场上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游走于那里的老北京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对薛云祥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与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矛盾、交融、汇合,给了薛云祥先生很多启发。薛云祥先生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将这种感受直观的表达了出来,形成了具有属于他自己笔墨意识形态的“都市水墨系列”。

  

  “绘画最困难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创作语言。”一次偶然的机会,薛云祥在绘画的间隙中抬头仰望天空,“我看到了很多风筝飘扬在天际间,绚丽多彩的风筝自由自在的飘荡着。”蓝色的天空、潇洒飞舞的风筝、厚重的土地与虚实相接的地平线--在他脑海中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空间模式,这也对他之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那以后,薛云祥先生就开始研究风筝,画风筝。他的风筝画的样式得到了绘画界的认同,中国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的诸迪评价说,“薛云祥先生将自然空间平面化分割的同时,参悟传统水墨程式进入当代人物画的探索和尝试,飘逸的笔墨蕴藏着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认领着属于自己的笔墨形态和创作方式。”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术委员会主任邵大箴认为,“薛云祥先生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注重写意的笔墨精趣,多用曲折的线条,讲究墨色的变化,别具一格。”

  

  与风筝之都的不解之缘

  

  从开始关注风筝这一题材之后,薛云祥先生先后数次来到潍坊,去杨家埠观赏风筝。

  

  看到潍坊的风筝之后,薛云祥先生受到了更大的触动。在他的眼中,潍坊的风筝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元素和民间艺术感,而且色彩非常艳丽和鲜活。但薛云祥之前主攻的是水墨,如何将黑白的水墨画与色彩丰富的民间艺术相结合?他为此曾迷茫了一段时间,因为在此之前用水墨的方式去画飞舞的风筝的画家很少,可提供借鉴的图式就更寥寥无几。为此,薛云祥先生去敦煌等地研究考察,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再次给了他莫大的启发。

  

  中国传统壁画运用了大量的色块来衬托人物,薛云祥先生将风筝的色彩融入水墨画的想法奠定了基础,在这以后,风筝与人成为薛云祥画作中重要的元素。

  

  与此同时,薛云祥先生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线条样式。他说:“放风筝是一项运动,风筝飘在天空也是极具动感的,这就要求我在绘画时注意要对人物、对风筝、对云朵的动感描述。实际上,以静态的线条表达动态的内容,早在千年以前的中国就出现了,如唐朝画圣吴道子的u2018吴带当风u2019。薛云祥先生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传统中的“骨法用笔”,同时结合中西方用线表达形体的绘画理念,完善自己的创作想法。

  

  薛云祥先生感叹道:“我与潍坊因风筝结缘,每次画风筝,我都有种内心的喜悦,每次来潍坊,也都有种亲切的感觉。”薛云祥先生说,与风筝的结缘,使他对生命有了更高的理解与追求,丰富了他创作的灵感。“人人都愿意追求美好事物,当你看到鲜艳的风筝飞舞在蓝天中,人的内心仿佛会憧憬着无限的美好,这也是我想表达的,让每一个人看到我的画都能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我创作的初衷。”

  

  “传统文化”是潍坊发展动漫产业的最大优势

  

  从中国水墨画到动漫创作,薛云祥将这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领域结合了起来,丰富了自己的绘画风格,薛云祥现负责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漫画工作室教学工作。“2004年我去日本京都精华大学漫画系学习,在那里接触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的动漫教学,学习动漫对我的创作也影响颇深。”由于动漫创作非常讲究“镜头”语言的表达,薛云祥将这种感觉融汇到了自己的作品中,让画作中的人物形象更饱满,动作更大,气势更盛,给人一种“画外有画、空间外有空间”的冲击感,令人耳目一新。

  

  薛云祥先生对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提出“很多人质疑现在中国才开始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是不是太晚了,我认为一点也不晚。日本曾经出过一本书,分析说日后如果有其他国家会在动漫产业方面超过日本,那这个国家一定是中国。”薛云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了很多国家,尤其是日本,日本很多漫画中的故事原型都是源于中国。“中国的动漫基础非常好,而且我们拥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这些都是优势,只不过现在没能将其转化形成较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条。”

  

更新日期:2024-05-04